早上查完分数, 看了一下和心里毛估估的结果差不多。 会计B卷70,限制性股票这里掌握的不够扎实,有明显缺口,低水平发挥。 财管63,迟到半小时的结果,略高于58/58/60的预期。 税法58,细节太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个税大重点最基本的计算逻辑没夯实,丢了10分左右,明年略微复习一下应该也容易过了。初级的经济法是飘过去的,用CPA备考初级还是挺有风险,主要是时间来不及。 今年几场考试,董秘、证券、基金、初级、中级、CPA基本上都过了,只剩了税务师没出结果,收获满满,也算令人满意。 正式总结一下, 【一拖三考试计划攻略】: 一拖三考试计划是指以CPA考试为主拖初级、中级、CPA、税务师三个考试的计划、或者以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为主拖初级、CPA、税务师。 科目范围限定在: 初级2门——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 中级3门——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 CPA3门or4门——会计、财管、税法、经济法 税务师3门——税法一、税法二、财务会计 这几个考试内容相通,高阶考试完全覆盖低阶考试。不少同学都是CPA拖过了中级或者税务师考试的部分科目,可行性极强。备考计划模板详见文末。 【备考时间安排】: 宜早不宜迟。CPA和中级两个主要考试的内容较多,复习周期长,在职考试时间没有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尽早进入扎实复习的状态是有利的;学生考生可以略晚一些,战线太长容易疲惫,前面学后面忘也是有的。也可以根据选择的考试科目配置时间。 以CPA拖初级、中级、税务师为例。用CPA的备考材料应对初级、中级、税务师的考试绰绰有余,但是CPA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颇大,有可能在考试之前完不成其他考试的内容的覆盖,需要较早展开;但如果层层递进式的推进学习,从初级、中级向CPA过度,形成以中级为主拖初级、冲CPA捎税务师,就会变成中级考试的稳健性策略,较早展开可以在CPA上获取成绩。考试计划不宜过死,一周之内有刚有柔,从容安排。 【单科备考要规避的深坑】 以CPA会计、财管、税法的组合复习为例: ①专攻一门课,按章节扎实推进。 单科的内容量很大,混杂其他科目往前一起推进导致学习周期较长很容易前学后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前功尽弃,放弃的念头若时时起,真是对自己的信心的磨损。 如何扎实?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可以了解章节的重点,考察学习效果,强化记忆。每学习完一章完成一章的练习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对抗记忆周期。习题推荐轻一。②学习资料的选择。 教材是基本的学习材料,必不可少。CPA考试的趋势是全面覆盖,轮番轰炸,最近两三年的变化较为明显,重者恒重的现象在改变,没有重点就都是重点,靠运气过CPA固然优秀,但是用一年的备考努力来赌博运气,若失败了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出了考场就哭的考生也是有的。 视频课程的使用,建议挑看书看不懂的难点来听,节省时间。这一点只是个人体会,请读者自行斟酌使用。 ③多种方式提升记忆力。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有每个阶段的成果,叠加相互作用形成最终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遍是夯实基础。读教材、做轻一,深度理解,感受重点,形成章节内的知识框架。在大脑中形成系统认识,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把书读厚再读薄输出,这样形成的记忆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但是从我个人切身的体会讲,自己总结这件事开头容易结束难,因为非常容易中途放弃,并且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目标仅仅是通过考试,那么充分利用现有工具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第二遍是回顾复习,加深对重点的认识,形成章节间的知识框架。回顾做过的题目即可,不需要增加过量的练习。在第一遍的时候就留存好题目练习记录是十分省力的。把形成的知识框架轮番的接受练习题目的烤炼,从不会就翻书,往不会就去翻看思维导图过度,加深导图内容的印象。 第三遍是真题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回顾知识。能达到看到知识点就想起题眼的效果就可以。 每门课程都是按照①②③这三步往前推进。 实测数据:有基础的情况下,会计科目只看教材,脱产备考45天勉强能看完一轮、税法30天足够一轮、财管30天足够一轮。 ④科目之间相应协调。 会计、税法、财管理科属性更强一些。侧重计算和形象考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搭配选择。 【该借力就借力】 自己动手做笔记和思维导图,论效率我想我高过90%的人,但是即便如此,去年也仅仅是完成三科的内容,相当费时,因此改变了考试计划影响了考试成绩。如果有你信任的资料,充分借助外力,是理智的选择。我推荐费曼导图。 【备考时间计划模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