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 白话版】1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昊晟堂 2020-02-15

一、患呕病的人,若呕吐物中有脓,不可单纯治呕,待脓排尽了,呕就会自行全愈。

二、病人先呕吐,呕吐以后感到口渴的,这是病去正气将要恢复的现象;若病人先感口渴,饮水之后才呕吐的,这是水饮停蓄心下,属于饮病范围。患呕病的人,呕吐之后本应口渴,现在反而不渴,这是因为心下原有支饮的缘故,这属于支饮病。

三、问:病人脉数,脉数为热象,应当消化水谷而能食,病人反而呕吐,这是什么道理?老师说:这是因为医生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损伤胃阳耗损胃气,使膈上胸中正气不足,这种数脉,是客热上浮,所以不能消化水谷,是胃中仍然虚冷的缘故。

病人出现弦脉的,是里虚的表现,胃中阳气所剩无几,不能腐熟水谷,便出现了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的症状,就变成了胃反病;病人寒邪本在上焦,医生反而采取攻下之法,必然会出现弦脉,所以说是虚证。

四、病人寸口脉微而数,脉微表示气虚,气虚则导致营虚,营虚就会引起血虚,血不足就会引起胸中寒冷。

五、病人趺阳脉浮而涩,脉浮说明胃阳虚弱,涩则是脾阴受损,胃阳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脾阴损伤不能运化精微,因此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就要吐出,胃中宿食不能消化的病证,叫胃反病。日久失治脉象转为紧涩,这种病就很难治疗了。

六、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七、当病人表现为呃逆,并有腹部胀满时,应当注意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知道二便何部不通利之后,用通利之法即可痊愈。

八、病人表现为呕吐,并有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主治。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四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待温服七合,日服三次。

九、当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有时吐出粘液和白沫,又有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方见上)

十、病人表现为呕吐伴有肠鸣,胃脘部闭塞不通的,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十一、当病人呕吐有声无物,而且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

上药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间服一次。

十二、各种呕吐,不能进饮食的,以小半夏汤主治。(方见痰饮中)

十三、病人呕吐是由于病在膈上,吐后口渴想喝水的,是病将要解除的表现,应当及时给他水喝。病人呕吐前想喝水的,以猪苓散主治。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共捣为散,冲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十四、当病人出现呕吐,脉弱,小便又通利,身体虽然发热但很轻微,却见四肢厥冷的,这种病比较难治。可用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待温分二次服。身体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十五、病人呕吐并伴有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十六、病人患胃反呕吐的,用大半夏汤主治。

(《千金》中说:本方治胃反病。不能承受食物,食物进入胃中立即吐出。《外台》中说:本方治疗呕吐,胃脘闭塞不通。)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以上三味药,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下的分二次服用。

十七、病人表现为食物进入胃,立刻尽吐而出的,用大黄甘草汤主治。(《外台》记载:本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以上二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待温,分二次服。

十八、患胃反病的人,呕吐以后感到口渴,想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主治。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中记载:本方治消渴病脉微欲绝。若胃反呕吐食物的,再加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加入泽泻再煮取二升半,待温,服八合,一日三次。

十九、若病人呕吐之后,感到口渴想喝水,而且贪饮的,用文蛤汤主治。本方兼治微感风寒,表现脉紧头痛的病人。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病人有汗出即可痊愈。

二十、若病人表现为呕时有声无物,气上冲而吐,呕吐物为粘液和白沫的,用半夏干姜散主治。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上药二味,捣为散,取方寸匕,酸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

二十一、病人表现为好象喘而又不喘,好象呕吐又不呕吐,好象呃逆又不呃逆,自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主治。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药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待药稍凉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症状消失后即停服。

二十二、病人呕时有声无物,呃逆,若四肢冰凉的,用橘皮汤主治。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药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咽下药物后即可痊愈。

二十三、病人表观为胃气上逆而呃逆的,用橘皮竹茹汤主治。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个)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以上六味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二次。

二十四、六腑之气虚衰不能外达的,病人可出现四肢冰冷,气短喘促,两脚卷缩;五脏之气虚衰不能内守的,病人可出现腹泻不止,如果腹泻严重的,就会出现手足麻木不仁。

二十五、患下利病的人,出现脉沉弦的,就会出现里急后重;出现脉大的,则病人腹泻不止;出现脉微弱数的,则腹泻将自行停止,虽有发热,病人也不会有危险。

二十六、下利病人,若表现为四肢冰凉,无脉的,应急用灸法治疗,灸后四肢仍然不温暖,脉仍然不还,反见微喘的,为死证。如果少阴脉比趺阳脉弱的,这是顺证。

二十七、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身上微微有热,微感口渴,脉象弱的,将要自行全愈。

二十八、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脉数,身上微微发热、出汗,病将自行痊愈;若表现为脉紧,这是病未缓解之象。

二十九、下利病人,表现为脉数而口渴的,可自行痊愈;如果不愈,病人必然大便带脓血,这是因为内热伤及胃肠脉络的缘故。

三十、下利病人,反而出现弦脉,并有发热出汗的,病将自行痊愈。

三十一、病人腹泻而频频放屁的,应当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三十二、下利病人,寸脉反而出现浮数,而尺脉涩的,大便必带脓血。

三十三、病人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不能用汗法攻其表,若误用汗法治疗,病人必然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

三十四、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脉象沉迟,面部微红,身体稍有低热,大便如清水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必见头目眩晕,并随汗出而痊愈,而且病人必然会出现四肢稍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病人虽然面部微红,但下焦却很虚弱。

三十五、下利之后,病人出现脉搏消失,四肢冰凉,若经过一昼夜后脉搏复出、手足转温暖的,可以治愈,脉搏不能复还的,是死证。

三十六、下利病人,表现为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治疗时应先以温法治其里,然后再解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捣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冷热合适时服一升,服后待一会儿,大口喝稀粥一升,以助药力,盖被约一个时辰,使全身和润而似有汗出为好,不可使大汗林漓,若服一剂后汗出病愈,即停药。

三十七、下利病人,寸关尺三部都是平脉,胃脘部按之坚满不软的,应急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三十八、下利病人,脉象迟而滑的,属实证,若腹泻仍有不止之势,应急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三十九、下利病人,反而出现滑脉的,为内有宿食积滞所致,用攻下之法即可痊愈,宜用大承气汤。

四十、下利病人已经痊愈,但每年到他初发病的月日时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未根除之故,应当用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四十一、下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因为肠内有于燥硬结的大便,用小承气汤主治。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 ,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待温分二次服,大便通利后停服。

四十二、下利病人,大便带脓血的,应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碎,一半研末过筛)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药,以水七升,煮至米熟,去滓,待温,以七合冲服赤石脂末方寸匕,一日三次,若服一次即愈,余下的药停服。

四十三、病人因湿热而腹泻,并有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若不愈可再服。

四十四、病人下利之后,更觉心烦,按病人胃脘部柔软的,这属于虚烦,用桅子豉汤主治。

【桅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以上二味药,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加入香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次服,温服一次,病人出现呕吐后停服。

四十五、病人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并有里寒外热的症状,有汗出而四肢冰凉的,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壮之人可用四两)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待温,分二次服。

四十六、若下利病人呼吸时感肺中疼痛的,用紫参汤主治。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以上二味药,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再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待温,分三次服。(疑此方不是仲景之方。)

四十七、下利病人放屁时,大便随之而出的,用诃梨勒散主治。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上药一味,作成散剂,用米粥之汤调和,顿服。(疑此方不是仲景之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疗大便不通,呃逆,神志不清频频胡言乱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疗呕吐有声无物与腹泻并见。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待温,分三次服。

【原文】

一、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二、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三、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四、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五、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六、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七、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八、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九、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十一、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十二、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十三、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四、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十五、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十六、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十七、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十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治消渴病脉绝,胃反吐食之者,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十九、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二十、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二十一、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斤)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二十二、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二十三、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个)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十四、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二十五、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二十六、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二十七、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二十八、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二十九、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三十、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三十一、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三十二、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三十三、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三十四、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三十五、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三十六、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三十七、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十八、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十九、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四十、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暍病中)

四十一、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 ,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四十二、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四十三、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四十四、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桅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四十五、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四十六、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四十七、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 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补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