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这四个字作为其整个术法体系的名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由它所蕴含的哲学体系不断发展而来的。“奇门遁甲”是由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通过不断的迭代,不断的知识叠加,在漫长的时代变换中,逐步的建立与完善发展,最终建立的的一个哲学体系。不能算作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的产物。 “奇门遁甲”的发展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大智慧。在周秦时期称为“阴符”,汉魏时期易名为“六甲”,隋唐时期正式定名为“遁甲”。明清以后才被称呼为“奇门遁甲”。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著作,最初的相关书籍有《阴符经》《握奇经》。后来逐步的出现了,《太乙经》《遁甲经》《奇门要术》等。 隋唐朝的时候,兵家奇门的代表人物卫国公李靖有一本重要的著作《遁甲符机》,为我们打开了兵家奇门的冰山一角。这一时期能人辈出,唐朝易学宗师袁天罡也同属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这两位奇门遁甲界的宗师在同一时代出现与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关,那时候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制度先进,百家争鸣。 同时,奇门遁甲经过上古,中古一直到隋唐的时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流逝,时代叠加,学术积累,逐步的达到了一个完备的程度。二者相互恰合,造就了隋唐时候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发展达到鼎盛的这样一个状态。这一时期我个人称之为,奇门遁甲发展的分水岭,因为后面的发展,多以继承为主,很少有新的形式再次添加其中。这一时期,奇门遁甲无论是发展的形制,还是文学造就等都呈现分支发展,如兵家奇门,法术奇门,法咒奇门等,呈现百花团簇之盛况。 但是,隋唐之后,这一绝学同样面临着寒冬的胁迫。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背景下,各个分支的奇门遁甲都遭受到一定的打击,于民间默默传承。在宋太祖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原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他的继任者,赵光义面临着一个由后晋儿皇帝石敬瑭造成的中原地区门庭大开的被动局面。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献出今天河北山东的大部分,也就是当时称之为燕云十六州的这些地方。造成了辽国契丹,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阻挡的进入中原地区。中原汉人,只能采取大范围修筑据点这一应对策略。但是在迂回作战的过程中,劳民伤财,效果不佳。如此局面,赵光义下达了一个召集令,让全天下,所有懂兵法的,会奇门遁甲的能人异士。都到其帐下,“为国效力”。在这个会奇门遁甲术士的集会背景下,一方面很多“功夫不到家”的奇门遁甲人事,被杀害。另一方面,朝廷也基本上知道了奇门遁甲的关窍所在,确立了一个官方的奇门遁甲的“体”。到了明清时期,清皇室很重视奇门遁甲,康熙皇帝曾御定两部奇门遁甲典籍:《御定奇门真诠》与《御定奇门宝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