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历史上最匪夷所思的事件,莫过于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兵攻破南京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胜利而告终。 朱棣即位以后,定年号为永乐,可在永乐皇帝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令他坐立不安的定时炸弹,那边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如果朱允炆当真被大火烧死,对自己来说恐怕是最好的结果。但倘若建文帝仍然在世,这无疑对自己、对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文献中多有记载,《史·建文纪》:
这里有个疑问,从火起到火中出帝尸,只是一瞬间的功夫。既然皇帝和后妃的尸体出现,明明已经是有所终。为何又云“不知所终”?合理的解释大概是,建文帝确实不知所终,然而燕王却明确指出火中尸体非建文莫属。这大概是秉笔太监不得已的苦衷吧。 由此可见,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依旧对明朝建文帝的下落产生疑问,那么建文皇帝到底逃到哪里了呢? 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则是建文帝逃出以后,出家为僧。有传言说是建文皇帝正是通过爷爷朱元璋临走时留下的锦囊逃走了。当朱棣率军抵达南京城之时,朱允炆打开了朱元璋的锦囊,发现爷爷让他尽快逃走,并且还给他准备了出家用的袈裟和木鱼。 那么建文帝是在哪里出家呢? 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外宣称建文最终落在了云南狮子山的一家寺庙。云南狮子山也因为建文帝的原因,被誉为“西南第一山”。在寺内大雄宝殿的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我们可以看出这幅对联,描写的正是明朝建文帝的事迹。其中“叔负侄,侄不负叔”似乎暗含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起的靖难之役。而“燕山”更是点名道姓的指出造反的“燕王”朱棣。 除了对联以外,寺内还建有惠帝的祠阁,阁内见有三尊佛像,居中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 而根据清朝修订的《武定府志》中记载: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或许,建文帝真的在云南狮子山出家为僧。 其实建文帝的失踪之谜,一直是后世人希望探求的真相。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曾经就此事问过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这样回答: 建文帝的失踪,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是根据传说,建文帝应该是披肩散发从地道逃出。等到正统年间,云南一块石壁上题诗:沦落江湖数十秋。有一个御史觉得奇怪,御史找到题诗之人。但见那老僧坐地不跪,说:‘吾欲归骨故园’,最后证实确实是建文帝。 尽管建文帝的下落,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无风不起浪,或许建文帝当真在云南狮子山出家为僧也说不定呢?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