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日本刀起源真的是所谓“唐刀”吗, 日本刀到底是什么、怎么样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0-02-15

这是第一期(可能没有第二期)日本刀科普。b站“唐刀党”横行,遂打算写一篇具体的科普。这一期着重于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下一期如果没有咕的话打算写一点关于日本刀制作工艺的东西。都是入门科普,圈内常识的内容,欢迎大佬指正。

刀友鸭可达的藏品

关于“唐刀”

首先这词是现代国人发明的,一般代指横刀。

《唐六典》卷十六: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日本正仓院所藏名为横刀的刀来看,横刀亦可能是一种柄与刃略有角度的单手直刀。当然,这不能作为定论,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盖因正仓院只有“唐大刀”、“唐样大刀”、“黑作大刀”、“横刀”等名,与《唐六典》中器物命名无法一一对应,且依其装饰来看,可能更接近仪刀的地位。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日本正仓院所藏刀之一

也就是说,很可能横刀是作为一种仪式用的装饰品或者禁卫军的佩刀而存在的,比起实战效果更注重“剑的王者之风,又有刀的霸者之气”之类的象征意义。

(PS:四种刀均因为缺乏大量的壁画和文物资料而无法确定具体样式)

关于“武士刀”的起源

首先,“武士刀”这个名字也是国人脑补出来的,基本只有中国这么叫。

正儿八经的一般叫日本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小太刀、短刀等。广义上还包括长卷、薙刀、剑、枪等。

现在普遍认为日本刀的起源是古坟时代(250-710)的蕨手刀,蕨手刀有部分直形被认为参考了中国流入的环首剑,不过通常认为后来发展为日本刀的和这部分基本无关。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从蕨手刀到太刀的演变

所以说,不要见人就说武士刀是剽窃唐刀的,从老祖宗那偷来的之类的了,我都替你嫌丢人。

(PS:唐(618年-907年))

这有张年代图可以一看,具体的历史背景我说了你们估计也懒得看就简单概括一下。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被称为古刀(koto)的大多为马战使用的太刀。镰仓时代变短,打刀胁差短刀等等开始兴盛,南北朝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大型刀,为了和平安那时候的太刀区分开一般叫大太刀或者野太刀。室町时期中后期开始转入了和平时期,日本刀用作出口的为主,还碰上了应仁之乱,所以那段时间的刀质量都不太行,名物基本都没有这时候产的。

然后到了江户时代开始被称为新刀(shinto),锻造业繁荣,名刀匠频出,镡、小柄、目贯、笄等刀具装饰开始发达,开始追求华丽的刃文等,比起实战更偏向于艺术品。

江川幕府末年开始,以水心子正秀为中心又开始提倡实战性能,这段时候的被称为新新刀(shinshinto)。

明治维新开始后,1876年废刀令出台,禁止军人警察以外佩刀,日本刀变成了一项传统工艺发展至今,76年以后的被称为现代刀。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两把平安时代的日本国宝

关于实战

我们要知道两件事

第一, 就算是中国军队也少有能大量装备金属铠甲的,更不要提地方的小部队和类似警察的部门。

第二, 刀就没有用来破甲的。前面也说了,横刀很可能是用来作为仪仗和禁卫军使用,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意义。中国兵书《鞭制说》曰:“刀只可敌无甲之兵,若遇铁骑重甲非鞭(泛指锏、锤等)不可。”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鞭制说》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的明军与内战后出国流亡成为海贼的日本武士集团倭寇交战,明军的兵器难以与倭寇的倭刀对抗(此倭刀应该是野太刀的刀种,明代时在日本流行的加长型日本刀)。抗倭名将戚继光曾有“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之叹。

程宗猷《单刀法选》:“器名单刀,以双手执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

程宗猷《单刀法选》:“有浙师刘云峯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

可见日本刀的实战性能和配套刀法的威力被广泛认可。

杂谈

一件东西,好便是好,为何承认其好如此之难?

早在宋朝欧阳修便著有《日本刀歌》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明代政治家唐顺之也写过《日本刀歌》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

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

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

迩来鞑靼颇骄黠,昨夜三关又闻警。

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颈?

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

汤显祖也写过《倭寇刀子歌》和《日本刀记》,此外还有梁佩兰、陈恭尹、陈午亭、顾河图等等都写过类似的诗篇。

怎么老祖宗一个个都说好的东西,到了现在某些人嘴里就一个个酸的不行,非要踩一脚来凸显“自己”的好。

哦对了,研究证实所有的人类都是从非洲大陆迁徙出去的那一批繁衍的后代,那这些人是不是应该见到非洲人就纳头便拜?

还有,很可能唐代刀剑受西亚当时繁荣的阿拉伯文化影响很大,也没见有阿拉伯人过来喊你们唐刀是从我们那偷师的。

有人说:没有“自己”的人才天天沉浸在“集体名词”里,这样才能让自己从“集体荣誉”里分一杯羹,恍惚间“诺贝尔数学奖”都凝聚着自己的功劳。

可能这就是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