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斗争意识的扶苏,亡于自己,亡于党争,深负秦始皇厚望

 海潮轩 2020-02-15

每一次的皇位交替,就是一场权力更迭,带着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腥风血雨。而处在权力中心的人,要么化作风血,要么杀出一条血路。

一、天生自带光芒,扶苏难以撼动的储君之位

在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后,一场看不见的储君之争,正在大秦王朝逐渐蔓延开来。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他唯独对长子扶苏寄予厚望。“扶苏”本意是指树木枝叶繁茂的意思,他为长子取名“扶苏”,寄托着自己及大秦王朝世代相传、强大繁荣的殷切希望。

与其他弟弟相比,扶苏自己,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正如秦始皇期待的一样,是个难得的储君。在朝堂中,深受秦始皇信任和重用的蒙恬、蒙毅兄弟,是支持扶苏的中坚力量。

在秦始皇的信任和支持下,扶苏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在储君之争中,已经明显胜出,这是其天然形成的优势。如果没有意外,他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接替父亲秦始皇,成为真正的秦二世。

以丞相李斯为首的官僚大臣,小心翼翼的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已然默认扶苏作为储君的事实。秦始皇身边的宦官赵高,一股不起眼的小力量,他像嗜血的动物一样,正在为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寻找出击的机会。

二、主动撕开一道伤口,扶苏悲剧的开始

历史总是出人意外的,即使占尽优势,也可能在一瞬间轰然倒塌。扶苏根本没有进行什么斗争,轻易就获得了天然的优势,这使他没有斗争的意识,更没有斗争的经验。

秦始皇既是父亲的角色,更是一代独裁专权的雄主,他不容许别人挑战自己。扶苏没有意识到,也没有人教导过。他开始犯错误,主动撕开了一道伤口,让那些潜伏的势力蠢蠢欲动。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从这段记载的是扶苏在秦始皇坑杀儒生,正处于盛怒之时,进行直谏,结果惹怒秦始皇,被发配边疆。

这意味着扶苏离开了大秦帝国的权力中心,意味着他与父亲秦始皇出现了裂痕,出现了其他人可以利用的把柄。他到边疆后,依然不懂得父亲的心思,不懂得对权力的敬畏,居然又多次上书劝谏,这拖延了他重回国都的时间。

三、权力妥协的结果,扶苏必须死

在扶苏离开的这两年里,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日下。储君角力形成的平衡状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野心家赵高嗅到了一丝机会,他怂恿和教导胡亥哄父亲秦始皇开心,跟随秦始皇出游。

力量就这样慢慢倾斜,赵高的机会也慢慢出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自己最后一次巡游中,病情加重,在中途的沙丘驾崩。而此时,扶苏的铁杆支持者蒙毅被秦始皇派出去祈福没有回来,赵高代替蒙毅接管了秦始皇的御书房。

赵高掌握了秦始皇的遗诏,他等待的机会竟然来了。如果想推胡亥篡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胡亥答应,另一个是丞相李斯支持。他了解胡亥,有信心说服,只是李斯是一个变数。

赵高对权力的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和洞察。他在说服胡亥后,抓住李斯和蒙氏兄弟的隔阂,成功游说。诏书由扶苏继位改为了胡亥继位、扶苏赐死。

为什么李斯与赵高达成同盟?赵高戳到了李斯深深的隐忧。李斯的儿子娶得是秦室公主、女儿嫁的是皇子,自己位极人臣,他信奉法家,尽管这时候权倾天下,但在严刑峻法下也得罪了不少人。

他不希望扶苏继位,也不想胡亥继位。他有不少女婿是皇子,如果是自己的女婿能继位当然最好,但最好不能是扶苏。因为扶苏的政见与自己相反,扶苏信任的是蒙氏兄弟,一旦扶苏上位,自己及家族可能无法安全退位。

他的痛点被赵高戳到了,在此情此境下,只能是自己与赵高各退一步,扶持胡亥上位。反正只要不是扶苏就好。

扶苏在接到赐死的召命后,居然没有强烈的斗争意愿,直接自杀,简直太幼稚啦。这让蒙氏兄弟没有了可扶持、可辅佐的主子,他们也就没必要挣扎了。

扶苏去了,胡亥继位了,赵高控权了。本属于扶苏的一切,都没有了。

如果他不犯颜直谏,也不会被贬北疆,也就不会给他人可乘之机,他这是亡于自己的幼稚,根本就不值秦始皇的重托和所望。

他亡于自己的幼稚,更亡于权力斗争的妥协。他的死,是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胡亥妥协、联合后的权力绞杀。只有他死了,李斯才觉得安全,胡亥才能坐稳位置,赵高才能有机会控制权柄。

皇位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没有斗争意识的扶苏,亡于自己,亡于党争,深负秦始皇的厚望,其实是不堪秦国重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