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好了明理 2020-02-15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匈奴、柔然、鲜卑、薛延陀、突厥、瓦剌、蒙古,听到这些名字,大家往往脑海中会想起他们是一句歌词“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他们都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但若有人让排一排他们的顺序,则那么大多数人的心中十有八九会万马奔腾。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演化实在太复杂,很多都是杂乱无循。即便是一个资深的历史爱好者,哪怕他拥有较多的民族方面的历史知识,也往往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的层度。

有鉴于此,笔者拟开一个专题,以求简要介绍中国北疆(今内外蒙古地区的)等区域少数民族的演变发展情况,系列第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北方草原诸游牧民族的特点和匈奴人的情况,为便于理解,中间会附有大量的地图。

一,北方草原草原的自然分布和民族的生活习性

中国夏商周三代,中原之民对于四方的部族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称呼,到秦王朝一统六国、混一宇内之后,有些如东夷、南蛮等名称便不复有具体所指,取而代之的是匈奴、东胡、百越等对于具体部族(群组)称谓。其中匈奴人就是居于中国正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及其支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匈奴人生活在今天的内外蒙古地区,现在的中国与外蒙古之间国境线上存在着一条自东北往西南的漫长沙漠地带,古代称之为流沙,现在通称为戈壁或大漠。大漠的南北方都有丰美的草场,是游牧的好去处,于是也就产生了漠北和漠南之称呼。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古代,中原王朝强大之时,便会占据河套,乃至漠南之地,在当地筑城屯垦以赡养驻军;中原王朝衰落之时,游牧民族便趁机南侵,摧毁城池,荒废田亩,把漠南之地重新恢复为草场,直到另一个新的中原王朝兴起后,他们便又重新退回漠北。

由于大漠的存在,使得中原王朝在对漠北用兵之时,很难维持有效的补给,更遑论大量驻军了,于是中原王朝便往往不能在漠北构建起稳固的统治,古代中原耕稼之民族便与北方游牧之部族便陷入到无休无止的、此消彼长的循环中。

草原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民族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其著作《史记》中写道:

(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根据司马迁的记述,可把匈奴人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游牧民族,无固定居所,衣食均来自游牧和打猎;二,从小便学习骑射,男人们都是可以作战的士兵,崇尚强权,鄙视老弱;三,好争好斗,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四,没有文字,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五,实行收继婚,家庭伦理淡薄,女人肚皮不闲着,如果食物充足,很容易繁衍出众多人口。

司马迁所记载的这一状况,不仅是匈奴人生产、生活情形的真实反映,更是以后两千多年北方各游牧部族生产、生活的普遍情况,直到民国时期才有较多改变。

二、匈奴部族的由来与匈奴的兴起

据考古学的研究,距今约一万年前,地球的冰河世纪结束,开始变得温暖湿润,爆发“农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定居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北方的粟作人口北迁至今天长城沿线(即长城地带)以北地带耕作,这一时期存在着草原边缘地带与内陆农耕部族之间,南北方向的,陶器与石器频繁的交流。

距今约5000年前,地球气候一度转寒,促使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此时,原来温暖湿润的长城以北地区变得寒冷干燥,不再适合耕作,于是当地的部族被迫开始驯服牲畜,过上游牧的生活。北方部族虽本源于南方,但久居北土,从事游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内在的特殊文化群组,即草原游牧文化组。

此期,区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考古发现,内蒙古中南部和辽河西部之间东西方向的交流,也就是说此时南北方向的交流变成了东西方向,他们又同叶尼塞语系、阿尔泰语系的部族相交流,这样贯通草原东西草原的、互相联系的游牧部族群组便出现了。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此后,各部族便有各种称呼,如林胡,熏育、鬼方、严允等,但他们部族星散,缺乏组织合力,纵使一度攻略诸夏之城池,也不能长期占据,更不会成为中原政权的心腹之患。至战国时期,中原北方部族渐渐凝聚成为匈奴这一系统,其势力虽有增强,但分作数十部,中原诸国对于匈奴仍处于优势。

此时,赵国、燕国向北开拓疆域、修筑长城,特别是赵国更是控制了漠南之地。后来,匈奴人乘秦灭赵之机,占据了河套等一些地区。匈奴人的入侵不能为始皇帝所容忍,于是派军攻打。秦始皇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匈奴对于首都所在关中地区的威胁,这也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秦亡于胡”谶语的恐惧。

为此,秦始皇派出了大将蒙恬统帅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秦军此次用兵携翦灭六国之余威,几乎未使用复杂的战术,对匈奴作战完全是实力的碾压。匈奴人战败之后北遁。

秦二世元年,匈奴一部的首领冒顿[mò dú]单于杀父自立,在迅速统一了匈奴诸部后,又向东击溃东胡,向西驱赶月氏人,胁迫西域诸国称臣,建立了草原霸权。

自二世元年七月秦王朝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起,此后数年,中国又陷入到楚汉争霸之中,待到汉高祖刘邦胜出之时,匈奴人则更占据了漠南包括河套等地,势力已然做大。此后,在白登山的交战中,汉军险些全军覆没,刘邦被迫纳陈平之谋,采取行贿阏氏的办法才得以逃出围困。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脱困之后,汉王朝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即用送女人和送财货的办法去购买和平。汉廷之所以采用和亲政策,也有如下二因:一,国力疲弱,“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二,诸侯王问题,内部掣肘过甚,无法全力对外。买来的和平自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匈奴人仍不时侵扰内陆,甚至数次进逼都城长安,已经成为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三、汉匈奴和战与匈奴帝国的崩解

长达约半个世纪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改弦更张,反击匈奴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诸侯王威胁基本解决,景帝之时,汉中央朝廷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使得其他诸王不敢再造反,汉武帝又推行推恩令,更使得诸王国陷入崩解,无法再威胁中央。

二,国家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司马迁记载说:至汉武帝即位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朝的国力大增。

汉武帝反击匈奴主要有三场重大战役,分别是(一)卫青军团进行的河套争夺战,此战,汉军夺取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人对长安的威胁。(二)霍去病部主导的河西争夺战,此战,汉军夺取了河西走廊,影响有三:张帝国之掖,断匈奴右臂,开西域通道。(三)卫青霍去病联手进行的漠北之战,此战匈奴主力被击溃,“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大体扫除了匈奴人对汉核心内陆的威胁。

汉朝军队在对匈奴作战之中,多次采取多线牵制,战略迂回等战略战术,这与秦朝“正面强扛”的作战方式有很大不同。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此后,汉匈之间又多有战争,在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控制西域诸国之后,西汉取得了巨大优势,基本压制了匈奴人,大规模用兵遂渐告一段落。此时,匈奴因战争、天灾、领土及人口的减小,处境日益困宭,内部纷争开始激化。

当然,汉匈大战期间,西汉的各种外交,分化行动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和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两件大事。呼韩邪率众降汉之后,汉朝将其部族安置在漠南之地,并进行赐婚,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呼韩邪死后,其部族一度占据漠北,但又分裂为南北两支。

南匈奴的历代首领很多都是汉朝皇帝的女婿(汉朝皇帝会派出名义上的公主,多是宫女赐以公共名号,然后进行赐婚),接受汉朝册封,有时也能从汉朝那里获得援助,实际上成为汉朝政府在北疆用于对付北匈奴人的卫戍部落,汉朝内陆民众也迎来了持久的和平。除王莽篡汉时期外,其基本格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南匈奴降汉、西域归附之后,负隅顽抗的北匈奴实际上陷入到被“大包围”的状态,因而日渐困顿。公元89、91年,东汉外戚窦宪,联合南匈奴、乌桓等部,乘匈奴内乱,两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接连大败,被彻底被击溃,部族四散,其中多数西逃。至此,北匈奴人对汉朝的威胁消失,也随之从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消失。

至此,长达一百多年的汉匈之战结束,匈奴人在东方的事业暂时告一段落,在西方则掀起了更大的波澜,是为,公元2-5世纪欧亚民族的大迁徙。

四、匈奴人的西迁和南迁的余波

自北匈奴人被逐出漠北草原之后,逐渐向西迁徙,挤压了当地游牧民族的生存地盘,迫使那些部族也向外迁徙,在地球气候转寒的背景下,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迁徙浪潮,不少游民民族纷纷进入农耕文明区,灭亡了很多王朝,又建立了很多王朝,其高峰是在4-5世纪,即“五胡乱华”、西罗马灭亡皆是此因。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这个说法,不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匈奴人迁徙,为什么不是被当地民族所灭,而是匈奴人驱赶其他民族呢?

这是因为匈奴人拥有强悍的作战能力。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战斗力非常高,汉朝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并不是军队战斗力的压制,而综合国力的胜利

汉朝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汉朝拥有数千万人口和富庶的财政,即使在损失数万人的军队之后,也能在半年之内再组建起超过十万人的部队,而匈奴人虽然成年男人皆可为兵,但其鼎盛时期,“控弦之士”不过三十万,一旦损失之后,往往需要十几年之后才会有新的男丁补充上来,哪怕匈奴人一换三,一换五,到最后,他们还是换不起。

当然,汉军与匈奴人在作战能力上的差距,也促使汉军在作战中特别的重视战略、战术。在与汉朝长期作战中,匈奴人的战力更加攀升,对于中亚各族自然便形成了优势。

南匈奴在三国时期,曾大举向南扩张,甚至到达黄河北岸,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此举虽暂分其势,但祸根未除,南匈奴的刘渊(匈奴人,以其母为汉公主,故而自称姓刘)后来便在八王之乱中趁机独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又攻占长安,西晋灭亡,由是开始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北族风云系列之一·匈奴部族的兴衰

南匈奴部族在十六国、北朝的激烈动荡中逐渐被同化。西迁的部族也相继与中亚的民族相融合,甚至有传说,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遗脉。

结语

司马迁在讨论匈奴人的来源时说,匈奴人的先祖夏后氏的苗裔,也是炎黄之孙的一支。据考古发现来看,距今五千年,北迁粟作民族因气候转变为畜牧型农业社会,并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匈奴,这与司马迁的记述大体相似,只是时间有错位罢了。

汉朝与匈奴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汉朝虽分裂匈奴,并取得胜利,但并不能完全消灭匈奴人,最终北匈奴西迁,带动了内亚世界的民族大迁徙;南匈奴南进,促使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匈奴人也因自己没有内在的文化,最后都被当地民众所同化,其民族也消散历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人进入漠北,囊括匈奴故地,迅速坐大,并开启了其民族在中古时期令人瞩目的表现,这将是下一篇文章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日]宮本一夫:《中國古代邊疆史の考古學研究》,中國書店2000年版。

[日]橫田禎昭:《中國古代の東西文化交流》,雄山閣1983年版。

[日]护雅夫:《古代游牧帝國》,中公新書1976年版。

[日]加藤謙一:《匈奴“帝國”》,第一書房1998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坚编著:《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