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大的直觉,是第七识的呈现

 Jimeo2016 2020-02-15

 

有人说,人类认知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科学,宗教和艺术,它们分别与“真”“善”“美”对应。

同样作为人类物种想象力的空前发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用来掌控物质世界;艺术主要为了表达和交流;宗教,除了追求永恒之外,在科学尚未出现之前,还有一个现实的目的:解释和征服自然

科学进步是斥力法则,每一个进步都需要错误的理论或实践来推动,没有绝对的权威。宗教和艺术进步则是引力法则,任何参与者都受到团体环境的熏陶和共情,受人敬重的前辈往往不断地被拥戴和模仿。

去年刚刚过世的罗伯特波西格在其经典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中,谈及了联通这三个领域的可能性,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点,而那个交集,被称作良质

“斐德洛说,良质就是佛,这种断言如果是真的,就能替人类现在分裂的三种经验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这三方面是宗教,艺术和科学。如果能证明这三者的中心思想就是良质,而良质只有一种没有许多种,那么这三种分裂的经验就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历史的垂青,与我们现代的观点不同,科学态度是可与宗教甚至迷信兼容并包的:

巨石阵用作通灵却是最精密的天文钟,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科学文明成果璀璨,开普勒天体定律为占星学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牛顿在炼金术上花费的时间比做物理还要多,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密码却是神父出身,在19世纪之前,宗教往往是引导科学的前驱。

有一种解释认为,人类最普遍的思维方式是要寻找事务的因果关系。以人类视角看来,因果逻辑是世界运行的规律,但其实绝大多数是没有的,也就是当人们意识到世界的运行屈从于概率论开始,人类认知变得更加理性,宗教与科学才分道扬镳。

19世纪之前宗教的观点是比较务实的,总是着力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当时的科学观点是相通的:因果律哲学或宗教就包括有前世因果轮回的佛教,今世因果的基督教,内外因的马克思哲学,不过也有否定因果观的伊斯兰哲学这类特例——它不是用怀疑论来否定因果关系,而仅仅是单纯的信仰——“‍真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这些事物间并没有连结”。

当时光流转,在现代社会里,认知方式的融合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波西格也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天然鸿沟的存在:

“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行为,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修理车子的时候,必然会弄脏手,而且全身都是油污,这些基本形式往往和浪漫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女性很不喜欢。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古典的方式显得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对于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肤浅、轻浮,缺乏理性。”

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套立足社会的世界观,即一套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模型,创建模型的初衷就是预测未来并掌控未来。人们的目的变得更加“现实”了,人们生存的方式更加多样,相对古典的“真善美”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新时代了。

把视野拉长到三年以上,能隐约感受到经济的周期波动。

拉长到十年到三十年,能看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影响、社会风气的演变、经济发展阶段的跃升。

拉长到五十年到一百年,能看到国家的兴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战争与和平的更迭。

拉长到数百年到数千年,能看到文化的形成和沉淀、宗教的兴起和衰落。

拉长到数万年、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能看到进化的脉络、气候的轮回。

世界观也是一样的,伟大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

彼得泰尔《从0到1》里,透过哲学家的眼光,将古代,近代,现代以来人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做了一个有趣的总结:

古代哲学是悲观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都认为人性潜力要受到严格限制,去接受我们的悲惨命运。

近代哲学则很乐观:赫伯特斯宾塞黑格尔马克思,他们都相信改变的力量,这是工程师的黄金时代。

到了现代,哲学思想又变得不明确了:约翰罗尔斯罗伯特奇诺克对未来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划,而只注重眼前的自由平等和分配,在不明确的乐观未来中,会有更多的金融工具,这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人们不知如何赚钱时才去搞金融。

不明确的哲学思想正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变革的速度和方式都远超人们的预期,人类最近100年的科技成就,可以媲美此前的整个人类史。如何认识巨变的世界成为了全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呢?

哈耶克认为,认知是从特定的事物开始的:

“在经济学领域,认知的顺序先是通过人类经验了解微观个体的行为,继而抽象为宏观经济整体。如果正确认知事物的方法是先具体,再抽象,那么在经济学中,我们应当先了解个体,再了解经济和市场的整体。”

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了认知世界更加具体的三种模式:

  • 通过特定的事物

  • 通过普遍的事物

  • 通过直觉

通过特定的事物”,接近我们之前提到的溯因论,特定事物往往是理解事物的基础,“我们对待特定事物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了解上帝”,即事物的本质,用理性去分析特定的食物,由此我们能够充分认知普遍事物的规律。再向前一步就能到达斯宾诺莎所说的最深刻的理解:

最深刻的认知事物的方式是直觉

运动员可以慢慢培养出直觉,直觉就是将世界的规律融入身体。自行车手不需要知道角动量守恒定律,却能感知到弯道骑行过弯时如何保持最佳平衡。

费曼洞察了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原理,狄拉克掌握了电子的本质,牛顿搞清了万物的运动机制,门捷列夫找到了元素排列规律。这都是将外部世界的规律与内部世界相统一的结果,直觉的力量。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纪念牛顿三百周年诞辰时讲到:

“牛顿的实验通常不是发现的手段,而是证实他业已所知的东西的工具。”

这个观点也被爱因斯坦陈述过。1918年,为纪念量子论的提出者马克斯普朗克,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研究原则的演讲,总结了普朗克取得伟大成就的秘密。同时,他也提到了安培:

“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并没有可遵循的逻辑路线,只能靠直觉,依靠对事物的理解。安培也并非通过试验的方式发明了安培定律,安培没有告诉我们他发现定律的过程,他在发现定律之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阐述体系,而抹去了他的发现过程。”

同样地,麦克斯韦安培称为“电学的牛顿”,他们的发现的都是业已知道的东西——偶然的直觉

回到斯宾诺莎的三个过程,他认为,通过特定的事物可以得到充分的认知——能够充分地阐述一件事情的影响,否则,认知就是不充分的。充分认知,就是理论,而非充分认知,就是模型

唯有直觉能够让我们走得更远,触碰到理论的美妙光辉。

远古的人们认为闪电是神灵的杰作,而现在我们知道,闪电只是电势差。

黑格尔写到:

世界的历史就是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由”。

斯宾诺莎的版本则是:

世界的历史是人们逐渐意识到缺乏自由

 The only real valuable thing is intuition.

终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发现的过程,特定事物溯因之后,归纳和类比得出普遍的原理,再通过直觉让我们迸发创造力,真正成为新事物的“造物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