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原饮加减治疗小儿发热体会

 zjycy 2020-02-15

【方名】 达原饮
【出处】《温疫论》
【分类】 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 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
【用法】 水煎2次分服。用于疟疾者,宜发作前3小时许服。
【功用】 和解表里,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祛湿。
【主治】温疫(湿热)或疟疾,邪伏膜原证。症见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而无憎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象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方解】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温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化裁】若兼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本方加柴胡以引经;若兼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本方加羌活以引经;若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本方加干葛以引经。

    患儿男,6岁,2010年9月5日初诊。因发热T:39度,咽红,咳嗽,下颌淋巴结肿痛,腹胀,大便干,舌苔白厚。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予以输液治疗,药物用****用药后热退,次日又升,如此反复2天,第3天输液后加用中药,证属湿热夹滞发热,予以达原饮加减,药用:
    草果(去壳)9g ,黄芩10g,知母10g,厚朴10g,槟榔15g,白芍10,桔梗10g,牛蒡子(冲细)10g,金银花20g,连翘15g,青蒿10g,石膏30g,僵蚕10g,蝉衣6g,贝母10g,甘草3g.水煎口服,1剂/天。
    临证心得:以发热、腹胀、大便干或便稀不爽、舌微红、苔白或黄厚而燥腻为湿热夹滞发热证诊断要点。随证加减,脾失健运,脘腹胀甚者,可加苍术、枳壳、陈皮;内有积食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胁痛,呕而囗苦,加柴胡、元胡;高热者,加生石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汗多者,加丹皮、浮小麦;头身痛、畏寒重加羌活,防风;肺气不宣、咳嗽者,加杏仁、炙麻黄;外感热毒、咽喉肿痛者,加银花、连翘、射干、牛蒡子;暑湿内伏者,加藿香、佩兰;鼻塞者,加苍耳子;囗唇干者,加芦根;咳嗽痰多者,加桔梗、瓜蒌皮、莱菔子;若邪郁少阳胆腑,枢机不利,合蒿芩清胆汤;若胃浊不降、郁热内生,则合升降散
    必须注意厚朴、草果剂量不宜过大,以恐苦燥伤津。若患者系阴虚之体或温病入营血者不可用。另外,需与热郁胆腑之蒿芩清胆汤证相鉴别,两者都有发热,或寒热如疟、舌苔厚腻的症状,但热郁胆腑证是由于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故临床表现为发热、热重寒轻、心烦、胸脘痞闷、囗苦、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而本证则为湿热秽浊之邪伏结膜原,表里不通,内外隔绝,阳郁不越所致,故其症毎见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外,尚有头疼、身痛、腹胀便结、舌苔白厚燥腻、壮如积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