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州六色“古音”(之七)

 昵称12783715 2020-02-15

           

道州儿女多血性

 道州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自秦朝设立营浦县之后,在2000多年的建制史中,有1500多年的时间为郡、为州、为府、为路治。唐朝时期,先后有元结、阳城、吕温三位贤守,宋朝名臣寇准、理学鼻祖周敦颐,满清时期的书法大师何绍基,更是名闻遐迩。

 元结(719——772),字次山,今河南鲁山人,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和大历元年(766)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当时,道州饱受兵匪侵扰,战乱频繁,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户口由四万余锐减至不满四千,百姓们“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树皮”。他认为,要匡扶社稷于即倒,救济苍生于水火,必须首先从官吏开始,去贪欲,存自然。于是不惜得罪上司,缓行诏令,安定民心,想方设法,减轻征敛,抚养孤独,爱民亲民,政绩明显。

 阳城(736——805),陕西夏县人,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九月,因犯颜上疏,谏诤权相裴延龄“奸佞”,被贬前来道州,担任刺史,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之后,弃官隐居而去。他在道州虽然只有七年,却颇多善政,轻徭役,减赋税,治民如治家,爱民如爱子,赏罚分明,为政有遗爱,深为邑人敬佩。尤其是罢“矮奴贡”——向皇宫进献侏儒之事,更是惠泽道州百姓,各类史书均有记载,也为道州平民千载传诵。   

 吕温(772——811),字和叔,山西永济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十月,因得罪宰相李吉甫,被贬为道州刺史,元和六年(811)年转任衡州刺史,八月不幸病逝,年仅四十岁。他与柳宗元是同乡,又是表兄弟,感情十分深厚,思想一致,志同道合。

 吕温写过一首《道州途中即事》,其中“叠嶂青时合,澄湘漫处空。舟移明镜里,路入画屏中。岩壑千家接,松萝一径通。渔烟生缥缈,犬吠隔笼葱。”

 对道州的景物描摹,十分生动别致。诗中还说,“守愚资地僻,恤隐望年丰。且保心能静,那求政必工。”对道州的偏僻与贫穷,深有感触,也寄望自己此行,能够不辜负朝廷的信托,为政一方,造福于民。

 吕温在任上,身体力行,革除“政令之弊”,遣吏捕盗,整饬治安,核查隐户漏税、奸吏中饱私囊、兼并盛行等弊端,并以俸禄抚恤百姓,因而深得百姓爱戴。去世之后,噩耗传来,“二州之人,哭者逾月,”哀声交于南北,过往舟船,都有“呱呱”的啼哭之声。

 寇准(961——1023),字平仲,陕西渭南人,曾两度入相。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寇准被贬为道州刺史(一说司马)。有一天,当他信步潇水之滨时,一位垂钓老翁指着潭水说,这潭叫金鼎潭,潭中有一金鼎,当金鼎出现之时,天下就会太平。听到此语,寇准心想,百姓多么渴望世道太平安宁啊!于是在此建楼,上书“望太平”三字,并且时常登临其上,北眺中原,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思。他在《春日怀旧》一诗中写道:“高楼聊引睇,杳杳一平川。野水无人渡,孤舟竟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乾兴元年(1022),寇准含冤负屈,被贬至更加偏远的南部海滨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病故在那里。因寇准在道州为官时,体恤百姓,清正严廉,民众有口皆碑,为纪念他忧国爱民的政绩,当地百姓将此楼改名为“寇公楼”。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在这些历史上有名有气节人物的精神熏陶之下,道州这块土地,也先后孕育出了许多血性的儿女,他们个个性情忠耿、刚毅,宁折不弯。

 周敦颐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时年二十九岁,为江西南安军的司理参军。南安监狱有个囚犯,依法不该判死罪。转运使王逵,为人相当苛刻,想加重对他的处罚,属吏们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吱声劝阻。周敦颐独自力诤,王逵不听,固执己见;周敦颐放下手版,转身取了任职文书,递上就走。他说,“像这样(枉法)岂能做官?杀囚以媚人,我不愿为也!”

 他的“诚意言行”,最终感动了上司,免去了“囚犯的死罪”。王逵不仅未怪罪他,反而对他更加信任,最后还格外赏识他,极力保举推荐其高升,调任湖南郴县县令。    

 满清时期的大书法家何绍基,也曾因条陈时务,被斥为“肆意妄言”,降官调职。他们那种“不畏强权”,不徇私枉法,敢于直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丢官挂职的气节,对道州百姓的影响,极为深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