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系姐解读陈公《原生家庭》读书笔记之:自我认知的工具

 方所说 2020-02-15

我们这一生有无穷尽的需要我们去探索的领域,其中最有价值同时也最有难度的就是自我探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认识自我的工具。

也就是《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所讲的——“三个自我”。


01“三个自我”分别代表什么?


儿童自我

对应过去受到伤害的自我,把自己拉回到孩童的心智去判断思考,即“想干就干”,是所有欲望和需求的源泉,倾向于对外索取,但同时也是受到伤害最深的自我。

象征“本我”——本能型

防卫特点:讨好型,通过讨好别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内在誓言:只要我乖别人就会爱我。


成人自我

对应生活中能处理各种问题的成熟的自我,利用已有的资源去思考、计划,对“我如何做事情”进行客观的分析,代表一种理性的思考以及处事方式。

象征“自我”——表演型

防卫特点:外表强大,内心脆弱。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冷眼旁观,过于理性,把自己隐藏起来,情感封闭,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


父母自我

对应我们心目中想象的未来的自我和角色,人格中喜欢控制、命令、照顾别人的部分,总是自我命令:“这件事我必须完成......我有这个责任......我应该......

象征“超我”——愿望型

防卫特点:攻击型,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内心脆弱,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方式拒人于千里。内心反感攻击型,却习得以攻击型的姿态来保护自己。


02 生活中“三个自我”的相互切换


就像开篇我们所说,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不断地切换自己的心智模式,这种切换通常是隐蔽而流畅的。

举一个书中典型的例子。

C小姐早上开车去上班,路上她控制好速度,也遵循着交通规则。这个时候她客观理智,根据周围的状况来开车,所以她是在成人自我状态里。突然有一辆车从外线切过来想要超她的车,她吓了一跳,赶紧往后视镜看,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就赶紧减速。这个时候她虽然感到害怕,但仍然能够冷静地处理眼前的危险,因此仍然是保持在成人状态里。等到处理完紧急状况,她回过头对着同伴撇嘴:“这种司机就该吊销他的执照。”这时她就切换到了父母自我的状态当中,小时候她做父亲的车,父亲就是这样撇嘴鄙视路上的菜鸟司机的。之后她到了公司,发现和老板约定好谈项目的时间错过了,这时她的心一沉,张大眼睛,微冒冷汗,心跳加速......此时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表现出了和小时候上学迟到时一样的恐慌,她可能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等一等,我在害怕什么,老板会体谅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况且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和她谈。”这时她又回到成人状态,整个人轻松下来,脸上恢复笑容......

如案例所示,三个自我在不同的境况下,为我们的不同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


03 “三个自我”在生活中的投射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出现在我们人生中的各类人,可以说都是内在三个自我的对外映射。

我们遇到的比我们弱势的人,比如我们的兄弟、子女、下属、或者沿街乞讨的路人等弱势群体,都是我们的弱势化儿童自我在生活中的投射。

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通常抱有怜悯心,并会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我们遇到的比我们强势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领导、或者部分成功人士等,我们都会投射为审视化的父母自我

这类群体通常比我们更有优势、更完美、更成功,我们会在潜意识当中仰慕并且依赖他们,甚至会向他们索取爱、认可和关注。

第三种类型和我们势均力敌,他们通常是我们的朋友,是生活和工作上能给予我们建议和灵感的人,是能听我们讲心事,平等对待和关心我们的人,这类型的人则是我们的平行化的成人自我在生活中的投射。

所有外在的境遇都是我们心理碎片的对外投射,只要能够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塑造一个平和有爱的内心世界,自然不难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对外在磨难的心理承受力也会相应提升。


04 受伤的“三个自我”


01部分,我们分别介绍了3种自我。

基于上述的描述,看似弱势化的儿童自我很容易被理解为受到伤害最深的自我,你可能会认为只有儿童自我是相对不成熟的,其他两种类型发展都比较完善。

让我们可以先看看三个自我都是如何形成的:

儿童自我——幼时的我们是弱小的,必须通过讨好父母、依赖家人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弱势化的儿童自我第一次分裂出来;

父母自我——自小父母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或疼爱、或忽视、或抛弃,这些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父母的为人处世会内化到我们的头脑中,审视化的父母自我也从中分裂出来;

成人自我——幼时的我们十分弱小,而父母又相对强大,我们不得不想法设法来平衡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于是平行化的成人自我几乎同时分裂成功。

从以上三种自我的形成来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和迎合外界,才从原自我当中被分裂出来的。

既然三个自我是从一个自我当中分裂出来的,那么就不存在只有弱势化的儿童自我处在创伤状态,而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是健康状态的情况。

三个自我只不过是在不同境遇、不同时段下,表现形式有差异而已。

它们只是我们对外的伪装,不是真实的自我,本质上都是存在一定人格障碍的假自体

若能够清理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抛却对未来幻相的执着,就能摆脱时间这个幻相,把分裂的三个自我重新整合到当下,回归到我们的真性自我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在当下,自性自度,修复内心的创伤,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祥和,活出真正的人生。



05 认识自己的几个阶段(以原生家庭为镜)


第一个阶段

见不到家人时想念,相处久了又开始发生冲突、互相伤害,个别家庭能进行浅层次的沟通,但仍无法谈论深层次的内容。

在第一阶段,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即使离开,也会遇到和家人相似的朋友,重复熟悉的痛苦。


第二个阶段

开始明白原生家庭的问题,尝试建立边界感,但暂时还没有能力离开家庭。

这个阶段可能会遭到家人的阻挠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痛苦,有些人会退缩回原来的相处模式,避免改变带来的不舒适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选择继续。

实际上学会在这个阶段释放自己的情绪,不管是爱还是恨,都是良好沟通的开始,反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容易导致身心疾病。


第三个阶段

有能力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进行医治,从另一段关系当中得到滋养,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

这个阶段的末期,因为和家人之间有了安全距离,会开始意识到家庭有伤害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开始练习辩证看待,对家庭产生新的期待。

离开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给了我们空间,去弄清楚,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在重复什么。


第四个阶段

自我调适,觉得自己情绪相对稳定,开始有了面对的勇气,可以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一受到新的伤害就会反击,然后造成家人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再回去,再逃离,循环往复。

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建立起来,自我认知越来越清晰,并且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安全感,一直到我们对人生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打回原形”。


第五个阶段

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跟家人和谐地相处,尽管还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能够迅速调整过来,至少在家人攻击自己的时候,做得到不回击,不造成新的伤害。

这个阶段我们很好地处理了和自己的关系,内心的秩序基本建立起来,不再因为外界的波动而自乱阵脚,从而陷入关系的恶性循环。


第六个阶段

不管是在知识、心态、还是行为习惯上都能够保持稳定,不论家人如何攻击自己,都不会再受到伤害,也不会回击,甚至可以在家人试图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使对方得到治愈。

只有到达这个阶段,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智慧,不仅能够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还能和家人和谐相处,从行动以及心态上接纳、关爱家人。


第七个阶段

将自己变成一个“高质量净化器”,当家人暴跳如雷的时候,不再被牵动情绪,反而可以适时地抽离并对家人的言行进行理智的分析。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爱和关怀。

这个阶段是最高阶的,你会开始思考人生当中的各种关系,思考如何通过关系获得自性的圆满,当你层次越高,你感悟到的也更多,慢慢地在爱的关系里面,你变得越来越自由。

还是张德芬的那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如果你对外界的很多东西不理解、看不惯,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内心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当你真正接纳自己时,看一切都好。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爱人的能力。许多人看起来是爱别人,其实是爱自己。


06 文末小结


最后,我们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脉络。

首先,我们理论地介绍了三个自我,并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讲述三个自我是如何进行切换的。

接下来我们把三个自我投射到现实当中,分析了我们和身边各类人之间的神秘链接,通过这种对应帮助我们客观地去看待出现在我们生命当中的人和事。

之后我们透过三个自我的形成和分裂,得出它们背后都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的结论,并分析应该如何让三个自我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累。

最后一部分是咱们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你可以通过这七个阶段辨别自己目前处在自我认识的哪一个层级,并且分析自己距离下一个层次还差了什么。

你可能会认为这部分和咱们今天探讨“三个自我”的主题不符,实际上恰恰相反,检验我们是否活在当下,内心的创伤是否被修复,最佳的指标就在于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和家庭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之源。

无论是认识自我,还是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上回到源头上,找原因,找解决方法。

如我们开篇所说,三个自我作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自我觉察,从而实现自我认知和调节。

今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当你感觉情绪异样或者失控时,你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是哪一个自我在做主导,而你又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