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后哈尔滨行政区划变迁史

 昵称4039130 2020-02-16

八区架构新城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当时设立了道里、新阳、道外、马家、南岗、三棵树、香坊、松浦8个区,由此架构了新的城市格局。

  1952年7月,哈尔滨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1953年11月2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区划,将城市区与农村区分开,设7个城市区:香坊区、顾乡区、太平区、南岗区、东傅家区、西傅家区、道里区,撤销新阳区。设5个郊区:朝阳区、王岗区、天恒区、松浦区、平房区。

  最多管辖8个县

  1954年8月1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1956年10月15日,哈尔滨市进行区划调整,将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天恒区,并入朝阳区;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市区。至此,全市共划为道外、道里、南岗、香坊、太平、平房6个市区和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

  1958年8月25日,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个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9月27日,建立了城市区级香坊人民公社、机电人民公社(后改为动力乡人民公社)。

  1960年5月12日,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肇东县划出,由松花江专署管辖。哈尔滨共辖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1965年10月,这8个县划归松花江专署管辖。

  “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市人民公社”取代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4月,撤销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市革委会先后撤消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了各区人民政府称谓。

  八区十一县(市)塑丰姿

  1980年1月11日,哈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辖有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太平、平房7个区。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属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阿城、呼兰两县划归哈尔滨市辖。1991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属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方正县、宾县和佳木斯市的依兰县划归哈尔滨市。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市合并。哈市行政管辖区域从7个市辖区、4个县、一个县级市增加到7个区、8个县、4个县级市。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行政区划又一次刷新,百年冰城跨入一个崭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在现行城区7个市辖区建制基础上,设立松北区;撤销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道外区;撤销呼兰县,设立呼兰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区划面积达4272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970.2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4.54万人。

摘自哈尔滨日报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