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缘黄山的云海、日出,仍被其折服

 zzm1008图书馆 2020-02-16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面积1200平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里黄山”的精华部分。黄山,古称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轩辕黄帝曾在黄山炼丹羽化升天的传说,敕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千峰竞秀,有名可称的奇峰共有72座,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奇巧天成。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并以此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或跌落为深壑幽谷,或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09年,第一次上黄山,阴天,在山上住了一夜,渴望能看到日出。第二天下大雨,只好穿着雨披一步一滑地下山。

第一次目睹赫赫有名的迎客松。

偶尔露峥嵘。

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独特的峰林结构。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山体陡峭、奇峰林立是显著的特点。“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峰峰有奇景。

“之”字路上攀行的人们。

其险其挤可见一斑。

鳌鱼驮金龟。

状如莲花的莲花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

松、云、峰。

今年十月,再上黄山,天朗气清。

雄踞奇山前的山门。

索道上所观之黄山秋景。

黄山松是生命的绝唱!这里山峰陡峭,土少石多,无法留住很多水分,但它们却都能长得那么苍翠挺拔、隽秀飘逸。它以惊人的坚韧、刚强突破了生命的底线,创造了奇迹。

迎客松是黄山松的代表,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整个黄山的象征,它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雍容大度,姿态优美,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

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为黄山“四绝”之一。

左刻“风景如画”、“一览众山小”。

登黄山诸峰,望远山苍茫,令人豪情万丈!

艳阳高照下显现出铁骨峥嵘之阳刚之美。

玉屏峰。

人们在群峰万壑间流连忘返。

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游客在仰望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它们形态别致,或大或小,争相竞秀,意趣无穷。

一线天。

黄山秋浓。

偶遇一黄山挑夫。

艰难行进。

黄山松的生长方式很奇特,它们都扎根在坚硬的花岗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树影斑驳。

群松啸天。

以婀娜多姿展示生命的宽度。

光明顶是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是黄山前山和后山的分界线。峰顶平坦高旷,面积约6万平方米,视野开阔,日光充足,故而得名“光明顶”。

这里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站在光明顶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还可以统观东、南、西、北海和天海,“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众岫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元人汪泽民游记)。故民谚说,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光明顶。

从光明顶沿左侧小道,穿过西海左数峰和:“仙人观海”之后,便到飞来石下。飞来石高12米,厚1.5-2.5米,宽8米,重约360吨。石下为巨大的岩石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飞来石与平台之间接触面很小,似乎摇摇欲坠。平台四周,万丈深壑,极其险峻。如此巨大的岩石怎么能耸立于石台之上?古人无法理解,疑为天外飞来,故名,若变幻角度,从西海团结松一侧观看,则形如巨桃,即为《红楼梦》开映时镜头,十分美妙,又称仙桃峰。

飞来石。

远眺飞来石。

黄山之美,不落俗套,无论在那个角度看,都美得壮秀有格调,美得层次感丰富。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于是,景美了,山灵动了,风起云涌了,雾绕雨落了。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是有道理的。

“无限风光在险峰”,因为花岗岩地貌山体陡峭,古代造路艰难,一般人无法登上顶峰,至少无法走遍各大山头,这是黄山留下传世诗篇不多的原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是古代少有的成功登黄山者。成功登上黄山后,徐霞客写出了“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传世名句,这句话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虽然无缘黄山的云海、日出,仍被其折服。面对黄山的美,你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神奇力量,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把黄山打造得如此雄浑,如此瑰丽。每处景点,都蕴含着不尽的美和韵味,让人流连忘返,啧啧称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