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这个字,在“盘玉”这个词中如何解释,俺是一直也没闹清楚的。翻了翻字典,顺便再百度一下,也没有找到相当吻合的解释。 能够说得过去的“盘”,一个是解释为“仔细查究”(比如盘查),也就是抱着块玉翻他个底朝天;一个是解释为“连接”(比如盘络),也就是和玉的连接。 这两个不太靠谱的解释,其实倒是印证了“盘玉”这个事情被玩玉者无限放大和神话了的功能,也同样从两个侧面揭示了“盘玉”的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要说盘玉,盘的过程倒是其次的,而是先要解释包浆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盘玉过程实际就是包浆的形成、以另一种方式复原的一个过程。 为了讲解清楚,专门画了图,借以说明包浆的种类。为了解释方便和避免南北方的称谓差异,所以使用了从外至里Ⅰ、Ⅱ、Ⅲ层这样的提法…… 【Ⅰ层包浆】,也就是我们说的玉器表面之外的附着层。这一层附着物看着是和玉器本身连为一体,但是实际上达到一定的限定条件,这层包浆是可以脱落的。 这层包浆,其实古人的称呼非常贴切——皮壳。皮、壳是什么?一提起开心果大家就明白了。开心果白色部分为壳,绿色部分为皮。只要有足够的条件,皮和壳都是可以脱落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是理想状态下,使用长久的玻璃上面的污垢层,这层污垢并没有和玻璃产生实质性的关系,但是它的表现是透明且和玻璃一体的。 【Ⅱ层包浆】,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包浆”了,这个其实是一层在玉器表面层(而非表面外)形成的一层膜。这层膜的原理看过前几篇的朋友应该会很容易理解。由于外部细小分子的沁入,在表面形成的膜状层。 这一层古人称为包浆完全是切如其分的。如同我们炸东西经常需要上浆上糊(HU4),浆和糊(HU4)实际是和食物表层融为一体的。而这个结合并非全面的,只是食物表层,事物内部仍然是食物原材的部分。 【Ⅲ层包浆】,这一层是否能够称为包浆是一定会有争议的,俺说的其实是超越Ⅱ层,超越表面,完全进入玉身内部的外部细小分子进行的填充。既然是同一个过程,也产生一样的结果,那么称为包浆应该说是科学的。 这里简单的比喻就有点类似我们蒸鱼之前要腌一下,让酒精和盐进入鱼身的内部。 简单的说了三层包浆之后,顺道把三层包浆在鉴定的一点小运用说一说: 1) Ⅰ层包浆相对而言是较难仿制的,因为Ⅰ层包浆在微距下,呈现的是随机的凸起斑块状。我们现在的主要的仿制手法是胶类物质的涂抹,并且在胶质上再进行抛光; 2) 但是Ⅰ层包浆并非必须存在的,它跟使用的关系特别大,在越高档的玉器中就越少,在高古的葬器中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现,在玻璃光玉器中较难形成。Ⅰ层包浆的少见甚至缺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3) 上面这点涉及的还有“宝光”的问题,“宝光”的形成,是一个集合效应,但是最关键的是Ⅰ层包浆凸起斑块造成的光学效果差异。所以2)提到的情况,真老的东西宝光也完全可以不明显甚至缺失。 4) Ⅱ层包浆是最复杂也最可怕的一个点。因为Ⅱ层包浆和某些抛光过程几乎是一个原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关于抛光很全面的科学解释,因为分子受热是否改变排序结构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假设排除掉这个问题,那么使用兽皮这类物质抛光的原理,和盘玉的原理完全相同——同样是分子填充空隙,同样是快速减少内外沟通的一层膜。 5) 这无疑是最骗人的地方,玉版每天都能看到诸多油光滑亮的简单仿品,喊好的朋友还很多,俺把这类东西称为“甜腻”,如果抛光的材料不好,分子填充密度不足,就会产生灰蒙蒙的感觉。 6) 做得好的抛光仿品,实际是基本无法与天然形成的包浆区别的,毕竟原理基本一模一样,所以俺极其反感通过Ⅱ层包浆看新老的做法,但是这层包浆恰恰是诸多朋友喜欢的一个鉴定点。 7) Ⅲ层包浆我们听到不少朋友称为“玉熟”,这个说法起码是不科学的。这个说法最大的弊病,是会让“盘玉”这件事,和温度产生过于密切的正相关,也就会产生夏天盘玉效果大好等等谣言。温度确实会让玉的分子结构趋于活跃,相对更好的填充,但是“熟”和“不熟”的效果,其实是源于填充密度引起的光学效应,由于分子空隙被填充了,漫射程度降低了,所以玉就透了。 8) 那么Ⅲ层包浆是不可模仿的么?答案还是否定的。 说了那么多,那么到底有什么是可信的呢?俺的答案也许有点无意义——没有任何单纯通过包浆进行的鉴定是可靠的! 不存在我们认可的包浆形式,并不代表东西不对,另一方面是存在一份厚如棉被的包浆,并不代表东西就能老到哪里去! 所以,俺在形容包浆的时候,喜欢用“清亮”这个词,因为“清亮”代表的是Ⅱ、Ⅲ层包浆的填充足够充分,这就意味着填充这个过程需要更加缓慢,也就更加接近于真品的状态,但这个也并非绝对的…… 说到“清亮”,终于绕回要说的盘玉了,盘玉的最高境界通常被形容成【【清光大来】】(民国,刘大同,《古玉辨》),也就是要把三层包浆做到充分的填充,尽可能让三层包浆都达到通透的情况…… 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盘玉的过程,在某个层面上,类似于【把马蹄碾成了马蹄粉,再把马蹄粉变成马蹄糕的过程】,并不神秘,也不优雅。 总有人喜欢讨论玉该盘和不该盘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喜不喜欢马蹄糕,呵呵。至于要靠盘玉来鉴定,就直接是荒谬了,无论是马蹄糕、马蹄粉还是马蹄,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配图专门选了一件明代辅弼,普通的小玩意儿,但是很切题。几乎就没什么包浆,但是一样可以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