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人受穷的最大原因是没钱?直接发现金给穷人是最有效的

 猪蹄南瓜妹133 2020-02-16

1)

贫穷的本质不是懒惰,而是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所致。这是新晋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研究结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印度裔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法国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学者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颁奖辞中写道,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而《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便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写的研究成果之一。

他们认为,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并产生恶性循环,比如没有收入来源自然没有退休计划,不识字于是无法看懂拗口的健康保险产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费、小障碍和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可能成为关键问题。

关于“贫穷”的研究获奖,引起了强大的舆论反响。其中,一个网友在线上这样留言道:“没错,贫穷的本质不是因为笨,也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富人往往有更多的人脉与信息源,更容易找到生产工具、平台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就是老百姓的俗话:穷人愈穷,富人愈富。

阅读链接:当前的贫富格局:为什么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2)

有关贫穷与富有的话题,在国内也一直是热门话题。那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富有或贫穷?

首先不容置疑的则是,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最新文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而6年来,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是可喜可贺的。

也难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这样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已经不是贫困线上的“人们”不返贫或不再是“穷人”?换句话说,除了贫困线上的问题之外,我们的“低收入群体”到底是怎样的?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称我国的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6.1%的增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

咋一看这个数据说明国人的收入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喜可贺。但仔细琢磨,似乎能从中发现我们还需努力:全国人民居然还有不到10个亿的人居然连2000-5000元区间收入都达不到——这是什么概念?低收入群体人数居然快10个亿!

而国家人社部今年初又公布了这样的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6省份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超过2000元(人民币,下同)。其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420元,为全国最高。

这就意味着不止包括数亿农民在内的还有小10个亿的人居然收入线在2000元以下。而人社部说全国只有8个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在2000元以上。

同样是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篇消息《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14600元,明年全国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文中说明了这个数字是“预计”。如果按照这个数字的话,农民兄弟月平均收入是1200元,显然还是统计局所说的低收入群体。那么,中国的农民兄弟是多少人?我们一直号称是有8亿农民兄弟,但实际上随着城镇化运动,真正的农民兄弟的数量实际上应该没有这么多了。2017年全国农村人口57661万人,占比41.48%。农村人口多,其中有不少人是贫困人口。

这同时说明,城镇里还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假设农民兄弟都是在中等收入以下,并且按6个亿来计算,这意味着城镇里还有四亿人生活在低收入水平线里——这是“城镇里的新穷人”吗?!

此外,还有公开的数据表明,目前国内每个家庭平均负债50万上下,而年轻的90后们的人均负债数字也不容乐观。

在房价和教育等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失业”等问题显得愈发严峻。这些都无疑考验着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当然,有人会问:那么,钱都去哪儿了?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了?而且为什么又越来越难赚了呢?这都是另外的值得探讨的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谁最有钱?官方数字告诉我们到底多富有和贫穷!
阅读链接:为什么通常经济状况恶化时,政府的第一反应不是收缩贷款,而是继续扩大信贷规模

3)

新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似乎并没有为如何解决贫困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另一位研究者却提出了解决方案:直接给穷人发钱!

这是《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中信出版集团)著作者布雷格曼在书中的明确观点。这是一本有关如何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的好书,我百看不厌。

布雷格曼说,穷人没有钱,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观点,而且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要知道,如果他们知道怎么管理金钱,他们又怎么会穷呢?“不带任何条件的现金补助”应该是最好的做法。

支持布雷格曼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2009年5月在伦敦进行的一场实验。实验对象是13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常年待在街上,有些已经在欧洲金融中心伦敦城冰冷的人行道上睡了将近40年。这13个流浪汉每年在警务、诉讼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已经高达650000美元,甚至更多。很显然,这样的支出给当地政府和慈善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于是,人们想予以改变,开始实验尝试:流浪汉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并将他们视为贵宾一样的礼遇和关照。直白地说,钱给到他们之后,想怎么花费就怎么花费——一切随自己的意愿,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需要什么——当时有很多人担忧认为此举将助长流浪汉的慵懒和无赖,无助于改变流浪汉的现状。

但意想不到的结果出来了:流浪汉们异常的朴素,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大手大脚的花费,一年后他们平均只花了很少的钱。流浪汉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变,先是好好的打理自己一番,然后各自进行了自己的行动——他们上课、学习烹饪、接受康复治疗、造访家人...他们积极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一年半以后,这些流浪汉们都大变样了,其中有9名臭名昭著的流浪汉最终从街上回到了家里。

布雷格曼说,这个计划不仅帮助了13个人,还大幅度降低了开支,就连《经济学人》也不得不说:“帮助无家可归者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把钱给他们。”

在布雷格曼的《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这本书里,援引了经济学家查尔斯肯尼的说法:“穷人受穷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解决此问题的一个伟大方法,就是给他们钱,对此我们不应感到特别惊讶。”

而在《只需把钱给穷人》一书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学者们提供了无数案例,证明不带或者只带少量的附加条件,直接发现金的做法确实有用。

当然,布雷格曼在《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一书中也举了很多的案例,以此说明直接把现金发给穷人的有效性。同时,布雷格曼说,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早就提出过类似“不带任何条件的现金补助”的观点。

比如,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就梦想过这种情况。无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同意这种观点。其支持者跨越了所有领域,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而《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承诺:这一天将会到来。

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对此表示悲观:“一旦年收入有保证,人们会不愿干活,而且开始大量地生孩子。”反乌托邦的观点持有者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无用的、危险的,也是堕落的。

对此,布雷格曼的观点是:从未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么成熟,可以引入普遍而无条件的基本收入政策。全球化正在侵蚀着中产阶级的工资,拥有大学学历和没有大学学历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以至于有必要对穷人扶一把。

“最近几十年,中产阶级通过借贷的方式保持了购买力,自己却在债务中越陷越深。我们现在知道,这种模式并不可行。’不工作的人将没有饭吃’这句古老的话现在已经被滥用,成了不平等存在的许可证。”

布雷格曼说,终结贫穷,从给每个人直接发放现金开始;否则,贫穷就始终意味着不平等的诅咒,萦绕在我们所有人的周围。

本文作者:韦三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