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阳侃展」毕加索“代税捐赠作品”大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假装懂艺术 2020-02-16

本次展览的作品全部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提供,展签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标注有“毕加索代税捐赠,1979”,这个标注让我一直在想“如果是为了抵扣个税而捐赠的作品,毕加索的继承人会把什么质量的作品给国家,特别是在1979年,毕加索已于1973年逝世,似乎有点“补税”的意思,我想肯定不会把太多的精品捐出去。”整场看下来,在103幅作品中,个人认为有二成是成熟的精品,二成是重要的手稿,其余六成基本是打酱油的。

前几天,我特意做了一个较详细的毕加索资料整理,做足了准备工作,这次看展毫无压力,也补充和验证了一些知识点。

 “渣男”毕加索的艺术天分和才华 

先来几张现场图


今天参观的人流量还算适中,周末估计不是春运现场,也得是地铁晚高峰,看看大厅入口处栅栏的架势,如果真心想看展和拍照打卡的,建议避开周末。(工作日门票158元,周末门票188元。)

很多人看展的时候,都是想着先拍照,回去慢慢看,但多数人是现场没有好好看作品,回去也基本不看图片,就是发几张朋友圈,这样的看客,建议直接“盗图”。

认真看作品是一种态度,不过这次的众多手稿最重要的是文献价值,记录了毕加索的艺术成长经历。看展不宜先入为主,认为毕加索是艺术大师,就对他的任何作品都佩服地五体投地,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当内心潜台词是“卧槽,这是啥,看不懂!”那就说明对了。现场有两个小孩看展最真实,他们的对话和疑问,大人都觉得不好意思,其实,当时我很想跟他们互动。

除了看作品,其实看“看展的人”也很有意思,来此打卡的帅哥靓妹颇多,很有青春活力,拍照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我似乎也跟他们一样,拍照,写观后感,这严重影响了我看展和看看客的纯粹性。

拿着专业小设备,咔咔咔咔,各种拍

当然也有认真学习,拿着速写本对临作品的人,画得很不错的。

就是她

这次的布展,每个展区都留有“一线天”,很容易产生奇妙的偶遇感,有点中国园林式的移步换景的感觉。另外,这次展览装裱用的都是的“不反光玻璃”,很讲究,观展体验很好,不知以后国内其他重量级展览有没有这个装裱预算。

正式进入看作品模式


温馨小提示:1、最开始毕加索生平介绍部分,一定要快速浏览,不然很容易造成拥堵。2、作品前地下有白线,不宜越过,离得太近会有红外线警报。

宣传单上没有标注“6”,这个区域的几件都是成熟的经典作品

这种类型的就是纯手稿,1894年,跟很多美术生在本子上的图图画画一样

这个也没什么好看的

这幅是本次展览最早的一张作品,1893-1894年,毕加索是十二三岁时画的素描,挺不错的。

《戴帽子的男人》,1895年初,14岁式便画出了这样高水准的写实人物油画,不得不叹服毕加索的艺术天分了,牛叉艺术家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帕拉利罗咖啡音乐厅》巴塞罗那,约1900年,这幅作品应该是受到了印象派画风的影响。

1899-1990年的海报设计稿和人物作品手稿

《卡萨吉马斯之死》巴黎,1901年,自杀身亡的毕加索的好友,为此开启的他忧郁的蓝色时期

1903年的几幅手稿

《自画像》1901年末,这幅作品应该是进入蓝色时期的过渡作品,背景的基调是偏绿,还没有那么浓烈的忧郁情绪。

《杂耍艺人一家》巴黎,1905年,虽然寥寥数笔,但是这幅手稿画的人物还是很传神的。

另一幅手稿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简笔人物

《兄弟俩》1906年,进入粉色时期的典型作品,整体基调暖而温馨,很多80后也许会很触动,小时候就有这种真实的体验。

这是毕加索一件比较中规中矩的雕塑

这件雕塑像是未完成

《莫里哀剧院<圣罗莱特>》1904年,很像是掐架的场景,写了那么多的外文,就是看不懂,看标题有点像是剧场的海报。

《朴素的一餐》1904年,很不错的一幅版画,人物刻画有深度。

自画像的手稿,开始了变形的各种探索

《自画像》1906年,作为本次展览用作封面宣传的一张作品,属于是走向立体主义的过渡、探索期作品。

重要作品《亚威农少女》的创作素材手稿


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或翻译成《阿维尼翁的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极具时代开创意义。

这几幅油画都是创作《亚威农少女》的雏形,分解的单个形象

这是纸本的实验手稿

《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 243.9x233.7cm 1907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镇馆之宝

本次展览没有该作品

《母与子》1907年夏,基本成型的立体主义作品

《树下三人》,这个调子看着不舒服

一个拳头大小的迷你人像雕塑和迷你的表情

几块铁皮拼凑在一起,搭建起来的《小提琴》,很抽象的雕塑表达,在当时是很新颖的。

这种由一块铁皮通过剪切、折叠,做出造型的雕塑,是毕加索的创举

《弹曼陀林的男子》1911年秋,真的没看出来,表现得太含蓄了。

《壁炉旁的男人》1916年,这个更没看出来,自认为平时想象力还算丰富,也还是看不出来。

《丑角阿尔列金的头像》1913年,这幅很喜欢,神态可爱,脸上还别了一个图针,不过出版的画册里脸上没有图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持烟斗的男子》1914年,这种用纸、布料等新媒材加入油画布中的表达方式,又一次新的飞越,对之后艺术创作手段的变革影响巨大。

《小提琴和乐谱》,1912年秋,这一拼贴门类的创新,与毕加索一起创建立体主义的布拉克功不可没

右边手稿上的苹果,在左边用石膏做出来了,比塞尚的苹果更极端。

《向村舞蹈》1922年,立体主义玩得有点审美疲劳了,毕加索又回归到新古典主义,画面通过油彩勾形,色粉铺垫出层次,有一种质朴、敦厚的美感。

《习作》1920年,把9幅毫不相干的内容,拼在一张画布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

极其安静的一幅静物,很抒情

《初领圣餐者》1919年,男子两条腿裤子的处理很有意思

很轻松的作品

毕加索的作品,看着轻松,是件很难得的事情

《恋人》1919年,两人在跳舞

经典的作品最后来压轴


《玛丽的肖像》1937年,毕加索的第4位情人,交往时她还只是17岁的未成年。

《阅读》1932年,这幅也是玛丽的肖像

《吻》1969年,画的一个老头正在吻一个小姑娘,可能是毕加索本人的真实写照。

《扔石头的女人》1931年,看半天都没看出来

《白色背景上的裸体》1927年,很极简、俏皮的风格

《年经的画家》1972年,应该是画的梵高,笔触非常地松散,这也是毕加索最后的时光了。

《头顶瓮罐的女人》1932年,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雕塑,几根简单的木料,两个半圆盖子和几颗钉子,就非常形象地展现出了人物特点。

立体的立体主义

我在背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