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年) 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和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以及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2018年正值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回顾性艺术大展于3月16日至4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基本全涵盖了徐悲鸿先生的一生过往,有生平经历纪实性史料,有创作的油画和国画作品,也有毕生所藏名人书画,还有教学书籍等。 本文将从徐悲鸿的作品本身、题款内容和时代背景出发,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家,他不仅是专业美术生的教学老师,也是家国危难时国人的精神导师。 了解一个人的真性情,从其感情生活就能窥豹一斑。徐悲鸿先后结缘了四个女人: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包办婚姻,他内心很抵触,与她走过了5年(1912-1916);第二个是与他长期同居的蒋碧微,一直被人们视为他的夫人,但实际上未举行过婚礼,和他磕磕碰碰走过了26年(1919-1945);第三个是被徐悲鸿倾情的孙多慈,两人经历一段最终没有结果的爱情(1931-1938);第四个是廖静文,她是徐悲鸿举行了婚礼的第二个妻子,两人一起走过了八年(1946-1953)。 徐悲鸿留法期间,学习了西方油画的造型、光线等理论,从其人物肖像作品可见其扎实的基本功。既有以其夫人为对象的油画作品,亦有以国人志士为对象的国画作品。 专 业 精 湛 第二任夫人 蒋碧薇,该作品人物造型精准,意境悠远。 其情人孙多慈,典型的学院派风格油画,技法运用自如。 其夫人廖静文,从素描稿就可充分看出徐悲鸿的造型能力,人物特点鲜明。 为李印泉先生造像,面部造型的写实能力精湛,胡须和身体的线条变化自如。 为君墨老友造像,运用的是国画的笔墨技法。 家 国 情 怀 “愚公移山”为古代寓言,用“愚公移山”比喻知难而进、有志竟成的行为。 (巨幅大作)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1940年作于印度。此时他应泰戈尔之邀游学印度,画中所用模特主要形象为印度人。将西方裸体艺术形式用于中国画创作,开风气之先。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三年,国内战火纷飞,战况陷入胶着。徐悲鸿试图通过《愚公移山》表达坚持抗战的信念,同时也是对实现自己文化艺术理念的自我鼓励。因而,徐悲鸿在之后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 《会师东京》从题款内容可知,用狮子来比喻中国抗战胜利,会师日本东京。徐悲鸿经常会将创作意图和个人心境通过题款,呈现于画面中。
这幅徐悲鸿的工笔马作品,更是凸显出他的绘画实力。 终 生 为 师 徐悲鸿终生致力于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用西方的美术理念来改良中国画,并邀请齐白石等有时代特性和敢于突破传统绘画的艺术家进入院校教授学生。同时又“以艺报国”,用艺术作品来唤醒和激励世人的抗战决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