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过年,什么占的分量最重?) 中国人的“过年”, 是一个仪式感很重的节日, 是一种文化情结。 小时候, 过年最深刻的记忆, 是穿新衣、收压岁钱、吃年夜饭和放鞭炮。 张胜赞 飞花系列/布面油画 60x60cm 而今, 生活的富足, 似乎什么都有了, 但年味却越来越淡。 物质的富裕与精神的孤独, 正是这个“文化迭代”时代的特征。 李剑 春萌/布面油画 30x70cm 过年的无趣, 似乎归结于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文化隔阂。 曾经的年味, 建立在各自相同的境遇与生活状态下, 大伙容易合拍, 其乐融融。 如今, 在大城市长久居住的人, 更宽阔的视野和密集下的快节奏生活, 与小城镇的慢生活, 必然很难合拍。 传统的中国年, 是建立在小城镇式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 与大都市文化的冲突, 正是年味淡化的内在原因。 杨荣世 春雨过后/布面油画 60x80cm(阿诗玛的故乡——云南圭山) 这些表象的物质仪式越来越淡化, 吃喝与穿着早已没有了新意, 更没有了曾经的味道与惊喜。 春晚, 也没有了任何的期待, 而是被微信红包与大电影所吸引。 只剩下了“拜年”这一项, 好像还在维系着这个传统的节日, 假如没有了“拜年”, 中国年还能延续多久? 但见面拜年也正被“微信拜年”所侵蚀。 王柏松 荷韵/布面油画 50x60cm 移动手机世界的一代, 把各类社群区分得更加鲜明, 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 传统的中国年该何去何从? 会否迭代出一些新的“年味”来, 一代人应有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韦广新 傣族少女/布面油画 120x150cm(节日下的集市) 中国年, 最终或许会沦为一个普通的度假节日, 特别是对于一线城市的人们, 域外有更多的新鲜感。 人总是充满好奇心的, 对新的事物, 才更容易保有一份热情。
“转发分享”是一份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