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二图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12月出版的《上海指南》, 由朱军先生提供。 如果说,南京路是留给全国人民的, 那么,被称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的淮海路, 恰是上海人的私房钟爱。 法国梧桐掩映,欧陆建筑栉比,海派商业云集, 逛一趟淮海路, 就能明白啥叫“骨子里“的上海味道。 在淮海路的北侧, 过了成都南路就是淮海电影院了, 1920年代时叫Peacock Theatre, 后来改名为巴黎大戏院Paris Theatre。 小时候跟了几个阿姨来看过几趟电影。 紧靠着淮海电影院是很有特色的飞龙大楼(Joffre Arcade), 二楼以上的正立面当中是弧形向街面拱出的。 底楼是一家食品店, 店名也很有特点,叫“野荸荠”。 可能是几个阿姨带我来看电影, 总要买点零食骗牢小人, 所以我对这家店记牢的就是桔红糕和松子粽子糖, 都是苏州零食。 荸荠是地力(马蹄)的苏州话, 很可能就是一家苏州特色食品店。 淮海电影院的前身巴黎大戏院 当年巴黎大戏院里面的样子 后来的淮海电影院(淮海路550号), 右边是飞龙大楼(Joffre Arcade), 绿色招牌的店是“野荸荠”。 野荸荠食品店
之间的玻璃幕墙大楼就是以前淮海电影院的地方。 摄于 2020年初。 再过去不远就是我小时最喜欢的店——新光光学仪器商店。 这家店卖旧货,旧照相机,旧打字机等。 当年买照相机都是凭票的, 外面根本看不到照相机。 当年的新光,淮海路538号 老爸当年喜欢摄影, 但是店里冲照片太贵, 135胶卷直接印出来的照片又太小, 所以准备自己冲印照片。 新的放大机买不起, 所以经常带着我跑旧货店, 淘便宜的旧照相机, 好把上面的镜头拆下来, 用来自己做一个照片放大机。 我呢,就看看橱窗里那些老照相机,蛮稀奇的。 那时有早的蔡司,莱卡,罗莱, 大多数是折叠镜头, 平时是翻进机身的, 拍的时候翻出来, 镜头和机身之间是皮腔,所以好折叠, 取景器不是光学的, 就在机身顶上翻起来一个小小的金属框就是取景器了, 还有就是苏联货基辅,卓尔基之类。 说到老爷英文打字机, 有一个牌子是Underwood, 都是1920、30年代的老货。 我后来学英文打字就是用的老爸实验室里的Underwood打字机, 所以印象很深。 老爷Underwood打字机 我当年就是用这么一台学打字的 新光应该是在和合坊门口一排楼的底下。 陈赓大将的旧居就在和合坊27号三楼。 192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和合坊里的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白鑫的住所开会, 遭白鑫出卖, 中央农委书记澎湃等人被捕, 周恩来有事未去,逃过一劫。 而后,白鑫搬入和合坊43号, 被陈赓指挥中央特科击毙于住所。
大门左边应该就是以前的新光
照片上毛主席像边上那幢立面有弧形外拱的是飞龙大楼(Joffre Arcade), 右边的那排房子是和合坊 。 和合坊的对面, 原来华亭伊势丹的地方, 以前有一家淮海路附近无人不知的弄堂口小店——春江。 到春江就吃两样:生煎馒头和咖哩牛肉汤。 绝对秒杀上海滩上所有其他的生煎。 春江的生煎里厢有汤的, 但是不像现在的小杨生煎那样有点穷性极恶的多,正好。 生煎也不像现在的样子, 春江的生煎包子收口打的褶是向上的。 如果包子打的褶很漂亮的话, 为什么不向上让人看见呢? 小杨生煎的皮很薄, 几乎有点像小笼包子了, 估计面是几乎没发酵过。 春江的生煎包子的皮要稍微厚一点, 比小杨生煎更加有嚼头, 应该是半发酵的。 听说大壶春的是全发酵的。 大壶春从来没去过, 老实讲,以前在上海时,也从来没听说过。 根据我自己做面包、馒头,包括生煎的经验来看, 如果全发酵的话,皮会相当松, 如果要肉馅和春江那么多的话, 这个生煎包子的个头就会像上海以前的中包那么大小, 太大了,看上去不像生煎。 也许新上海人喜欢这种。 如果要像以前春江生煎那么大小, 但是用全发酵的面, 那里面的肉馅只能放一点点, 口味就不怎么样。 不过,从来没去过大壶春, 这里只是道听途说的瞎评, 等下次回国去吃了再说。 淮海路上,春江的消失简直是一种罪行。 回到淮海路的北面, 从和合坊往东,是康绥公寓(Cozy Apartments)。 以前康绥底楼有两家上海名店: 上海钟表商店和康歌无线电商店。 上海钟表商店原来好像是在淮国旧的东面, 好像是造南北高架拆迁搬过来的, 占了原来的麒麟百货的位置。 麒麟百货商店 上海钟表商店 上海钟表商店的前身是解放前的西门子钟表, 也是将近百年的老店了。 当年卖的是上海牌、钻石牌和宝石花, 现在是Rolex和Omega。 我人生第一块表是一只上海牌, 一直用到工作后拿到第一次的年终奖换了一只精工。 对于康歌的记忆就是四喇叭录音机, 八十年代最潮流的东西, 结婚备一只是绝对扎台型的。 我就是跟着当时要结婚的阿姨、未来姨夫去看四喇叭的。 所有经过八十年代的, 都不会忘记录音机、磁带,以及邓丽君、凤飞飞、费翔等当年的歌星。 我还保存着许多当年的磁带, 还收了一个四十多年旧的山水古董卡座机,专门来放老带听老歌。 很想收一台当年的手提立体声收录机, 可惜想收的人太多, 这种ghtto blaster在eBay上已经涨得离谱, 当年的声宝555和777, 只要还能正常工作的,都在2500美元以上。 康绥公寓对面的永业大楼(Young Apartments)楼下就是曾经叫全国土特产食品公司的培丽。 现在的淮海路上, 我最想去的就是培丽。 老早的全国土特产食品公司
老上海还是叫它“培丽” 每次回上海, 第二天就要去培丽买点霉夫、宁波虾油露瓜(极细极小), 顺便带一瓶虾子酱油回家, 让老爸也回忆一下老苏州的米道。 现在苏州,也很少看到虾子酱油了。 虾子酱油略甜, 虾子是浮在上面的, 倒之前要先摇摇匀。 小时,白煮蛋上淋一点虾子酱油是我的最爱。 不过,现在培丽的土特产还是比以前少了。 一些一直想再尝尝味的, 像平湖糟蛋,四川糟蛋,苏州春不老萝卜干等, 都看不到了。 淮海路北面,经过康绥公寓, 过了老重庆中路, 就到了淮国旧。 淮国旧是样样都卖, 有旧货,有外转内产品,有走私充公物资。 外转内销的大多数是服装, 和市面上的样子不同的, 要新潮前卫得多, 柜台前面总是挤满了年轻人。 淮国旧 我那时还是中学生, 袋里只有一点点零用钱, 所以也不去轧闹猛, 看看边上的走私充公物资, 开开眼界,买是买不起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110照相机, 用110胶卷, 胶卷尺寸比135还要小一半, 照相机也很小, 就像007用的那种间谍照相机, 外面市场上从来没看到过。 当年心仪的110照相机 过了淮国旧不远有一家老松盛饭店, 虽然不是点心店, 但是下午有卖单档和双档, 价钿和点心店差不多。 淮海路荡了撒度(吃力)了, 一碗热汤下去,热烘烘的, 油面筋塞肉有点饱, 但又不是太饱, 回去吃晚饭正好。 淮国旧斜对面的培恩公寓(Bearn Apartments) 占据了从雁荡路到重庆南路之间的整个一条街面, 底楼的妇女用品商店, 以前有一号门到六号门, 从料子,服装,珠宝,到任天堂电子游戏机, 样样有的。 1930年代的培恩公寓
1957年时,妇女用品商店已经开了 淮海路上的有轨电车还在
经过妇女用品商店, 转上重庆南路, 就到了老早沧浪亭的地方, 印象最深的是葱油面, 一碗面上一堆煎焦的葱, 一股葱的焦香味扑鼻而来, 马上食欲大开。 前一次回沪, 无意当中在老重庆中路靠淮海路的地方又看到了沧浪亭, 里厢的样子还像80年代上海大多数饮食店的样子, 有点冷清, 一个老阿姨在收银,发纸头票子, 还像以前的样子, 店里的顾客都是有了年纪的老上海, 就像我一样, 进来吃一碗怀旧面。 照例点了一碗葱油面, 十几元,很大的一碗面, 上面还是一大堆葱, 还送一小碗汤。 不知怎么,现在再吃, 总不觉有以前的味道好, 但是这80年代的情调还在, 也许这么多年过去, 是自己的口味变了。 以前淮海路上最闹猛的一段就到重庆南路, 再往东就逐渐冷清下去了。 现在走到这里, 往东一看,都是高楼,更加陌生, 能够回忆出来的更加少了, 只好就此打住。 结 语 以前的淮海路,而不是南京东路, 是真正显示上海这个城市的灵魂: 包容,实在,独立。 包容是一种气度。 以前的淮海路上, 小到针线,只要精致,都有立脚之处, 一圈淮海路逛下来, 无论缺什么,都能买到。 天南地北,无论土洋, 只要有特色,都有一席之地。 实在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 当年淮海路上没有什么真正的高大上, 但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优良货品, 迎合了大多数老上海人的口味。 不刻意去挥金炫富, 是智慧,也是一种自信。 以前淮海路上的店都很小, 但是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同样产品,不同的店,不同的式样。 淮海路上, 总是能找到对自己口味的东西, 有自己的风格。 离开上海二十六年, 没能看到淮海路巨变的过程, 等到再回首,已是那么陌生。 但是,对老上海的记忆 依然挥不去,斩不断。 谨以此文祭奠早已逝去的上海往日。 *关于淮海路的回忆暂告段落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中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