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人生》:黄亚萍 人物文化形象 品读

 明gbqvx13q17f5 2020-02-16

路遥《人生》:黄亚萍 人物文化形象 品读

相信读过路遥《人生》的书友,心中总会留下一个影子:黄亚萍的身影。如果非要给她贴上一个现代人的标签,那么“小三”这个身份,或许更适合她。

而在《人生》中,黄亚萍的个人文化形象是怎样的呢?在作者路遥的心目中,黄亚萍给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准则与人生态度呢?

黄亚萍的人生背景分析

黄亚萍,县广播站播音员,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

张克南,门市部副主任,一名实业家,父亲是县商业局长,母亲是县药材公司的副经理。

高加林,一名乡下民办教师,一番波折后,成为了一名县通讯干事。

在《人生》中,毫无疑问,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与教育背景上,黄亚萍与张克南,是最适合结合在一起的一对,用传统的一句话表达,那就是门当户对;但在高加林以新的身份再次踏上县城之路后,志趣相投,让她和高加林很快走在一起,成为一对最适合进行“灵魂交流”的伴儿,再用现代的一句话表达,那就是三观相合。

本来拥有“王牌”的黄亚萍,是什么让她也如同那个“斗大的字不识几升”的农村姑娘般,走进了爱情的悲剧?

路遥《人生》:黄亚萍 人物文化形象 品读

黄亚萍的人物文化形象分析

黄亚萍,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漂亮姑娘,充满着一股走在个性前列的城市高官富贵人家之女特有的知性美、妖娆美,敢于轰击传统的眼光束缚陋习,果断地坚定地追求心中所爱,不为外界劝阻有所动。

作为一名本地高官独女,黄亚萍,从小被“宠溺”着,接触到的物品比同龄人更多,生活体验比同龄人更加丰富多彩。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接触的越多,懂得也就越多;懂得越多,想要获取的也就“理所当然”的更多。

生活物质的丰富,让黄亚萍比同龄女孩更懂“打扮”所带来的增分光彩,更会迷惑男孩的目光;知识视野的开阔,让她比同龄女孩更懂文艺之美,更知道一个“志向远大”的男孩内心中最渴望的东西,以此发力取悦男孩,让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黄亚萍,自然是充满个性的,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也是极致的,尽管这份爱情也许本身就带有些许班杂。当她发现自己心中最爱的人,是高加林而不是张克南的时候,便果断地决定要抛弃后者,从而倒追同样已是“城市人”的前者;因为高加林能给她带来更多更加美好的精神上的体验,与之交流,其乐融融。

作为一名“现代性”的女孩,她知道如何获取高加林的心,“赠加林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知道高加林一直渴望的生活在城市里,“国际能源问题”的深入讨论,让高加林对自己的学识与视野感叹,在他的心中渐渐留下一道身影:她就是一个比其她女孩更加完美的妻子。黄亚萍还懂得,在关键的时刻,该给予男孩什么样的需求才能直击男孩心脏,让其无法拒绝,“能去大南京那种大城市发展的机会',简直神来之笔。

很显然,她成功了,用她的美貌、智慧与未来发展的机会控制住了高加林的心,让高加林对其又爱又烦又无可奈何;他们不理睬社会的舆论,疯狂地陶醉在他们罗曼蒂克的热恋中。或许,也正是她选择与高加林恋爱方式的任性、张扬,加上儿子的伤心状态,彻底惹恼了张克南的母亲,最后高加林被实名举报走后门入职的事情了,由此,高加林再一次离开城市了。

但与此同时,黄亚萍,也是一个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坚定的生活准则的人;或许,对于她来说,生活准则,便是一种权衡术,总是希望最终能选出一种“最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活、爱人。

无需置疑,在高加林回到农村的这段时间里,黄亚萍心中是喜欢张克南的,“她渐渐受了感动,接受了克南对她的爱情”,“她对克南也开始喜欢了。他虽然风度不很潇洒,但长得也并不难看。标准的男子汉体格,肩膀宽宽的,这几年在副食部门工作,身体胖了一些,但并不是臃肿,反而增加了某种男子汉气概”。

但当现任所喜欢的人与心中所爱的人相遇时,她潜意识里便衡量出了一种“她认为最佳”的选择,毫不犹豫地嘲讽自己的恋爱对象,撇了撇嘴,“高升了!当了门市部主任!不过,前面还有个副字!”,似乎只为了在心爱的人面前表现出一种“我不为他说话”、“我与他不熟”的态度,从而给后者心中留下“好”的印象。

当要在“现任恋爱对象”和心爱的人之间做出选择时,黄亚萍貌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和克南好办,我给他写一封信就行了。在感情上我没有什么特别痛苦的,只不过同情和可怜他罢了。他倒是真心实意爱我……”。或者,在她心目中,一个“只会疼自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张克南,只剩下一封信的价值,是远远比不上一个“在未来大有前途、志向远大,而且自己深爱”的高加林。

反过来看,在高加林第一次回农村,成了农民,即使有着一件“民办教师”顶着的帽子,但在黄亚萍看来,她也从心中承认,她下半辈子承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吃不了那么多的苦。而此时的张克南“趁虚而入”,带给了她城市里的恋爱感觉,给予了她物质上的满足,即使她最爱的人不是他,但黄亚萍还是选择与张克南在一起,因为比起在农村里的高加林,城市人身份的张克南更能给予她一个更好的未来。在高加林即将第二次回农村,再次成为一名农民时,她一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选择,“我们怎办呀?”,透露出她内心的挣扎,与加林的关系,现在该不该断了?在“可预见”的艰难苦涩的生活与爱情之间,一向聪明以未来利益为先的她,第一次为难了。

或许,有时情到深处,再理性与重利益权衡的人也会愿意付出一切,只为了挽留他,“我不工作了!也不到南京去了!我退职!我跟你去当农民!我不能没有你……”

只是她也想不到,自己心里最爱的人,比起她,加林会更喜欢那个农村里的土姑娘。或许,对于她这样的女孩,也许永远也想不明白原因所在吧。

路遥《人生》:黄亚萍 人物文化形象 品读

通过这黄亚萍这个人物形象文化分析,发现她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最起码要“门当”,两个人都起码是城市人,正如她所想的那样,“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

或许,在她的骨子里,潜意识里,都是瞧不起农民的,除了她爱上的高加林;她认为一名有文化有才能的男人取一名没文化的农村女人,是不幸的,“这简直是一种自我毁灭!你一个有文化的高中生,又有满身的才能,怎么能和一个不识字的的农村女人结婚?我真不理解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这充分体现了她是一个“重权衡”的女人,有着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身上特有的那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臭毛病,认为与不识字的人结合是对知识分子这个身份的侮辱,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却缺乏一种换位思考、深入环境体会的思想。所以,黄亚萍这个女孩,在生活上表现出更多是一种“获取”的态度,而不是“给与”的情怀。

正如路遥对她的评价那样,“假苦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降了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狱她也不会跟着下去!矛盾是无法统一的。两个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她爱高加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生活对于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她不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这就是黄亚萍选择的生活,选择本身没有错,选择带来的生活却有酸甜苦辣,味道自知,。就像她父亲告诫的那样,“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你应该怨你自己!”,因为“痛苦是你自己造成的”

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个性张扬,物质横流,婚姻已变得越来越脆弱,婚外情已不再是热点,还更何况只是在恋爱的阶段,又有多少像黄亚萍这样的女人呢?

如果你对《人生》中黄亚萍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 邂韬的文章,可以关注邂韬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