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小案~吴茱萸汤

 中医药方便 2020-02-16

    陈谋,男,68岁,日常脾胃偏虚弱,高血压病10余年,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日常较平稳。2周前外寒治愈后出现头晕、头痛,血压160/100mmHg上下浮动,经调整口服降压药后,效果不理想。经友人介绍来诊。

    刻下:头晕,头昏沉,右侧偏头痛,口中和,无口苦口渴等不适,食欲不振,胃脘部胀满不适,伴有胸闷、气短,偶尔心慌,睡眠欠佳,大便偏稀,1~2次/天,小便正常,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分析病情:

    头痛、头晕是《伤寒论》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六经为患皆可见此症状。西医的观点往往认为是血压升高导致了患者头晕头疼,通常会给予各种降压药物通过控制血压来缓解头晕头疼,这种治疗方式王大夫暂持保留态度。站在中医角度,患者血压升高、头晕头痛,都是机体出现问题后的一个副反应,就是我们常说的标本兼治中的“标”,是人体气机逆乱的一个表现,治疗并不是以降压为目标,我们需要找出出现这些症状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目的。如果经过正确的治疗,人体气血恢复正常运行,这些症状自然而然都会治愈或缓解。

     具体到本案,首先需要先分清其病位、病性。根据患者口中和、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脉沉弱,可判断为太阴病、里虚寒证。大论第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金匮要略》有云: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结合患者苔腻脉沉、既往脾胃偏于虚弱、食欲不振、胸闷气短、大便稀溏等症状,分析认为此皆因胃气虚弱、寒饮内停所致,而寒饮上逆则导致头晕头昏头痛等症状。

    综上,导致这个病人上述诸症的直接原因是寒饮内停,而其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治疗应温胃、去饮、降逆。这时我们回头想想,这个病人为什么会血压升高,并且不易控制??我是这样认识的,也可以说是我的臆想😄:站在人体角度,气机运动是推动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原动力,如果某些因素(比如本案中代谢不掉的寒饮)阻碍了气血正常运行,那么人体就会自发的通过升高血压的方式保证气血正常运行,当然,这是一种非正常状态的运行方式,其表现就是病人的血压像房价一样不停升高。当我们看到血压升高时就会用各种降压药控制血压,但对导致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却视而不见,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治疗方式。这样的思维是用药物去不停的对抗人体的本能:因为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还在~所以人体会不停的让自己升高血压去保证重要脏器的气血供应;而降压药物的服用~其实是不停的用药物去打击人体的这种本能。这是人体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恰恰体现出中西医治疗理念的不同。关于中医的治疗理念,曾跟本院骨伤科青年才俊张伟东主任讨论过,此君爱好广泛,涉猎佛、道诸教,颇有心得,传统中医的治疗观念与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其实不谋而合,大约这与《伤寒论》成书于汉代道教盛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中医的治疗无论汗、吐、下皆是顺应人体排出邪气的大势而行,当人体受到内外邪气影响的时候,机体要本能排出体内的各种邪气,很多时候却因为自身原因不能正常驱邪外出,这时候人体就会产生诸多不适,这是正邪交争的过程,中药的作用是调动人体排邪的自然机能,辅助人体驱赶外邪,而不是越俎代庖替代人体发生作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机能,例如,无论桂枝汤还是麻黄汤,无论出汗还是不出汗,药物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人体恢复正常的汗液代谢功能,这种机能恢复正常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样说是不是有点道家“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具体到本案,患者脾胃功能逐步正常了,体内停留的寒饮会自然被代谢掉,气机会自然而然通畅无阻,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这个病人治疗原则前文我们说了:温胃、去饮、降逆。方选吴茱萸汤加茯苓、白术。本方仲师多有论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所主病机就是胃虚停饮,且寒饮上逆。予本方7剂,截止本文成稿,询问病情,诸症已皆有明显减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