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傣族手工造纸

 身心乐图书馆 2020-02-16

在普洱茶的原生地和出产地,茶农和商人们就地取材,将傣族手工纸用于七子饼茶的包装,不但外形美观,厚度适中,而且韧性和吸湿效果都非常好。于是,傣族手工纸被普遍用于七子饼茶的包装。从西双版纳的密林至遥远的藏地和喧嚣的北京城,悠扬的驼铃声中,傣纸随着普洱茶贸易的繁盛而攀上顶峰,成为与普洱茶相依相伴、兴衰共生的重要伙伴。

曼召,流沙河边的傣纸村

傣语叫纸为“嘎腊”,造纸叫“边嘎腊”(傣语“边”为做的意思)。过去,西双版纳的好几个勐,都有造纸的艺人。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现在仅有一个村子--曼召村仍保留着这一技艺。

曼召村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民委员会的一个村民小组。“曼召”系傣语,汉语意思为“萌芽寨”。村子依山而建,村前有条叫流沙河的河流流过。全村有农户185户,人口960人,全部为傣族,完整地保留着傣族的各种习俗。

开车或者步行走到曼召村村口,展现在眼前的是村口高大雄伟、颇具傣族特色的寨门。走过寨门,一幢别致的傣家竹楼临寨门右边而建,它就是曼召村傣族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的社房和曼召村造纸陈列馆。

曼召村的手工造纸,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造纸术的缩影。造纸术被南迁到西双版纳的百越人带到西双版纳,百越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成为傣族之后,造纸术在傣族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其造纸工艺和流程,不仅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的记载相同,还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记载的构皮造纸术一致。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造纸工艺及流程,是研究我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傣族传统的造纸术能够得以保存,除了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两者的需求,为傣族手工纸提供了相应的市场,也给造纸艺人提供了相应的生存空间。

一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被傣族接受并本土化以后,僧侣们逐渐采用纸代替贝叶,抄写佛教经文、教规教义及记载傣族其它文化及相关的内容,使傣纸成为佛教离不开的重要载体。傣纸上的经文历经数百年后,仍然不晕不散,清晰有力。如同佛教一般,傣纸从寺庙走向民间,进入到了傣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融入到了傣族的文化和血脉中。

第二个因素是普洱茶贸易的繁盛。西双版纳作为云南普洱茶的原生地和出产地,茶叶运输发展成为七子饼茶以后,茶农和商人们就地取材,将傣族生产的手工纸用于七子饼茶的包装,发现用傣族生产的手工纸包茶不但外形美观,厚度适中,而且韧性和吸湿效果都非常好。于是,傣族手工纸又被普遍用于七子饼茶的包装。从西双版纳的密林至遥远的藏地和喧嚣的北京城,悠扬的驼铃声中,傣纸随着普洱茶贸易的繁盛而攀上顶峰,成为与普洱茶相依相伴、兴衰共生的重要伙伴。

在傣族的土司时代,西双版纳傣族居住的大部分勐,都有手工造纸的家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洱茶市场的萧条,七子饼茶对傣族手工纸的需求用量急剧减少,傣族手工纸的运用多数只存在于傣族南传佛教的经文抄写、佛教用品、孔明灯和生活用品“伞”的制作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内陆的商品大量运进西双版纳,机械制作的纸张随处可以买到,许多造纸艺人不得不放弃手艺改做它行。

曼召村造纸的历史,有过兴盛和衰落,发展和繁荣。成立人民公社后,一切以农业为主,现代机械纸大量从内陆运入,手工造纸走向衰落。村里为发展副业保留了部分人员继续造纸,虽然经济效益不怎么理想,但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曼召村部分村民重操技艺,恢复了手工造纸。

2003年以后,普洱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对傣族手工造绵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曼召村人看到商机后,纷纷重操旧业,加入手工生产构皮纸的古老行业。现在,曼召村共有168户人家进行手工纸的加工。只要你走进曼召村,就能听见不断的打浆声,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栽满了造纸用的构皮树,道路两旁摆满晾晒的抄纸架,布帘上如雪的纸浆在强烈的阳光下格外耀眼。走进傣楼,就会看到村民们有的在锤打树皮,有的卷着双袖在水泥池里反复地搅拌纸浆,完成着造纸的各项活计,整个村寨显得有序又和谐。

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和加强手工纸的生产和销售能力,2011年9月,曼召村成立了“傣族手工造纸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致力于传统手工纸这一古老的技艺保护。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傣纸手工造纸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造纸的各个工艺流程,包括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抄纸、晾晒、砑光、揭纸等11个流程。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化学制品。2008年,“傣族手工造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族手工造纸的原料为构树皮,傣语称构树为“埋沙”;构树皮,傣语叫“楠沙”。构树为落叶乔木,高度可达20余米,树皮平滑,浅灰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在西双版纳地区,多生长于田间地头,分布十分广泛。树皮为优质造纸原料;叶可作猪饲料;果实及根可入药,有补肾利尿、强筋骨的功效;叶的乳汁,擦治疮癣。

构树皮全年均可采收,但以6、7月份采收的为最好。采收时选择枝杆在1.5厘米以上的枝条进行坎伐,然后刮除枝条上的皮层肉质,剥下的纤维层就是制作纸张的原料。由于构树生长旺盛,一般情况下,采收后隔2年后又可以继续采收。

干构树皮捆成捆,放在河中或家中的浸泡池中浸泡一夜后捞出,为了使构树皮碱化,要均匀地在构皮上拌草木灰。把拌好草木灰的构树皮放到铁锅中,再在最上层加入一些草木灰,在铁锅中蒸煮6~7个小时,煮到水发黄,皮料松软。用竹棒将其捞出,进行洗涤,把树渣和草木灰清洗掉,并用竹片刮去粘在构皮上的灶灰及发霉变质的树皮。

把洗好的构树皮放到一块较大而平整的木砧板上,用木锤一起一落地反复捶打。每次捶打纸料约1~2公斤,直至将其捶成细浆状,入水完全可以散开为止。捣浆大多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控制其粗细的:如果客户要求纸的质地粗,浆料的加工就做得粗一点,如果客户要做的纸质地细腻,打浆时就打细一点。

抄纸时,根据纸的用途和客户的要求,控制纸的厚度。纸要求薄的,抄浆时纸框在池中停留的时间短一点;如果要求纸要厚一点的,则在池中多停一会。把抄好的纸框放到院中在阳光下晒或者自然晾干。待纸成半干状态时,用一个瓷碗或瓷缸的平口在纸面上轻轻推磨,一般从上到下来回反复移动碗口,使纸面砑光。最后待纸晒干,用揭纸刀,沿口向四边轻轻向前划动,将纸轻轻揭离布帘,十张一叠地叠好,完成整个造纸过程。

制纸的工具包括纸框和纸帘、木锤、砧板、搅料棒等,均就地取材。如制作纸框采用当地生长一年以上的竹子;制作木锤采用当地盛产的粟树或较硬的木材。

曼召村忙碌而安然,没有机器的轰鸣,作坊式的生产带着古老的气息。但传继近千年的工艺,也经历着改良的过程,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过去,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一个人每天只能生产几十张纸。现在在阳光晴好的日子,每天一个人可以生产加工一千多张傣纸。

“傣族手工造纸合作社”成立后,致力于传统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技艺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销售,一改过去在家等待商户到村民家中收购傣纸的情况,而是对外推销,变过去的在家销售为现在的送出去。2013年,共销售出傣纸六百多万张,产值达到了三百万元。从事手工造纸的农户,仅销售傣纸年收入最低的人家也都达到两万元以上,高的可达到五六万元。

段其儒/文 段其儒、土申/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