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病,西医称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同时受累的全身血管疾病。 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景岳全书》说:“脱疽以疔患于足或足趾,重者溃脱,故名之; 亦有患于手指者名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外科全生集》日:“无白色者, 必现红紫之象,或痛或不痛,或麻木而冷,十指各有主经,何经受毒发于何经,亦有蔓延四指者。发于脚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逐节脱落而死”。此外《外科真诠》、《外科大成》、《医宗金鉴》等对此病也各有阐发。可见祖国医学对“脱疽”病发现之早,精详的文字记载为后人对此病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且还造成残肢断趾(指) ,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四十余年来,余曾对此病加以研究和探索,初步总结出导致本病的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划分类型;,并运用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灵活用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一、概说 脱疽是由内、外、不内外因,如“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就是说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经脉阻遏,脱荣失精,临床表现为局部苍凉、麻木、冷痛、色枣红或青黑兼指趾坏死脱落的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一)内因 1.长期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思则气结”,由气郁日久转为血瘀,导致荣卫气血紊乱,郁结而经络不通,经脉阻遏,筋骨失荣脱精而成脱疽。 2.脏腑虚损,气化功能减退,气为血之帅,气弱则血运不畅,则阻遏脱荣。 3.大病后阴阳气血虚耗,阳伤气虚气不至,阴伤血弱血不兴,经脉滞涩,真气不从,失荣脱精,筋骨损伤。 (二)外因 1.严寒骤侵,久受寒邪,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寒则气收,荣卫不和,腠理阻闭,气血不至则四末脱荣失精而为脱疽,尤其北方高寒地区多患此病。 2.酷暑过汗,汗竭血枯,夺汗者无血,孙络瘀血经脉阻遏,脱荣病此。 3.湿邪客于经络,湿气阻腻于经脉生气不至,亦能发为脱疽。 (三)不内外因 1.劳逸过度,过劳则耗气伤血,经脉空虚,虚久则脉道阻闭失养; 过逸气血呆滞,气不旺血不行,气少血缓而气机不利,久则阻遏。 2.膏梁厚味蕴结于经脉,脉道阻腻,荣血隔绝,真气难至。 3.外伤受凉后多则血泣而患是病。 总之,内因首先形成气结气滞、气虚、气弱后发生血运不畅,卫气失去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充肌肤的作用,生气与之隔绝,经脉阻遏,发为脱疽; 外因首先是收引,血枯、血瘀、血结后出现气弱,生气隔绝,形成经脉阻遏,脱荣失精发为脱疽。不内外因则指外伤后产生瘀血、坏血(死血)而患脱疽。病机则必须是气虚血瘀,经脉阻遏,脱荣失精,生气隔绝。气虚则肢末色苍而凉; 血瘀则麻木青黑; 经脉阻遏则脉微或无脉麻痛; 脱荣失精,生气隔绝,则趾(指)黑败、坏死、脱落。 二、临床分型 1.阳虚血瘀证 久处严寒,阳气日虚,经脉不通生气不至。临床表现为趾(指)遇凉冷痛加重,肢冷喜湿,口和脉沉弱、或无脉,主要趺阳脉摸不清(足背动脉),大便不实,溲清长,疮口流清水。(当然也有不变色不流水不肿者) 2.阴虚血瘀型 脱疽内伤阴血,客邪化热。临证表现为趾(指) 肿痛难忍,心烦、口干、舌燥、便秘,脉细数、疮口呈脓汁凝结状(黄稠不流水)。 3.气虚血瘀型 平素体弱受凉后痛感加重,面色无华,倦怠懒言,病势发展缓慢,其脑力劳动者易出现此症。 4.外伤血瘀证 外伤伤人血脉,受凉后瘀血难消,其色青紫,所伤处无脉,血肿不散而为血瘀证。 三、辨证论治 脉道不通和失荣脱精是因气虚血瘀形成的,所以益气理气活血化瘀成为治疗脱疽的原则之法。但因病人的个体差异及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差异,又需要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1.补虚活血(分为阳虚阴虚) 阳虚者病因在于极冷中伤,证状表现:以凉、麻冷、痛为主。以阳和汤加味: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肉桂、鹿角胶、炙甘草、桃仁、丹参、双花、连翘、水蛭、蜈蚣。 阴虚者为伤人真阴,证状表现: 元阴不足、心烦、口干、舌质深红、苔黄燥。药用:生地,知母、黄柏、龟板、桃仁、红花、双花、丹皮、地龙、路路通、郁金等治之。 气虚者久病导致体虚,证状:面色萎黄,语言声低,体倦神疲,脉象微弱,疮面不愈合,缠绵不已。以人参、白术、茯苓、桃仁、红花、丹皮、当归、黄芪、牛膝等。与“通窍活血丸”合服之。 2.活血化瘀 破血法旨在去瘀生新,拟制“通窍活血丸”治之。方药:血竭25克、金钱蛇1具、土虫25克、水蛭25克、蜈蚣30条、桃仁25克、红花25克、蟾酥5克、螃蟹爪25克、麝香1.0克、醋军20克、虻虫20克、干漆25克,蜜丸10克重,黄酒送服。 3.解毒化瘀 若病人自身中毒或因感染热毒者,治宜解毒活血(化脓者)。 方用“解毒通脉散:蜈蚣30条,土虫25克、水蛭25克、全蝎25克、僵虫50克、血蝎25克、三七25克、琥珀25克、牛黄(人工) 15克、冰片5克、没药25克、甲珠20克、胆连(胆汁浸泡黄连)50克、胆星50克、珍珠15克、鳖甲50克、醋军15克、龟板25克、桃仁50克、蝉蜕25克、共研极细末,胶囊装2.5克,每次服2.5克~ 5克,黄酒送服。 例1杨xx,男,39岁。 主诉:右膝下至足趾青紫肿痛,左食指凉疼色黑五年。 现病史:由于长期受凉,自1958年起右腿下部麻木,1962年冬病情加重,右腿膝下至足趾青紫肿疼,并有四个小孔流浓水样分泌物。左食指萎缩干硬色黑破溃露骨,部份指甲脱落,患处疼痛剧烈,夜不能睡,吗啡不能止痛,因之,某院决定为其作右大腿及左上肢切除术,患者不同意,于1963年12月5日来我院就诊。 查体:面色暗黄无光泽,贫血外观,右膝下青紫处最粗处达42厘米,右足跗青紫处最粗处32.5厘米。无触觉,无温感,无脉,皮肤干枯,凉硬。 治疗方法:此病例病型复杂,但主要仍属气虛血瘀型,因合并感染,所以初诊时必须以控制感染为主,服解毒清脉散。 处方:双花、连翘、僵虫、蝉蜕、菊花、蒲公英、甲珠、皂刺、黄柏、苍术、干漆、桃仁、红花、地龙、蜈蚣、丹参,连服10剂。 薰洗药处方:防风、艾叶、透骨草、川椒、雄黄、白矾、苦参、黄柏、马齿苋、荆芥、蛇床子、细辛。 1964年1月13日次诊,服药后自觉症状减轻,右足稍有温感,患部青紫减退,摸到脉搏。用药在前方基础上加蜈蚣二条,服15剂,同时予解毒通脉散结合服用。 1964年2月10日三诊:左手食指几乎痊愈,右腿肿逐渐消失,右足拇趾将要愈合。右小腿患处最粗外消到三十六厘米。因该患病久自虚用扶正大补气血,化腐生肌药物。 处方:人参、麦门冬、黄芪、当归、五味子,连服20剂痊愈。原患肢松散如常,活动自如并且上班工作,追访得知一直坚持上班,并能从事轻微锻练。 例2蔡xx,男,38岁。 主诉: 1963年起左足青紫发凉,痛不可忍。 现病史: 1963年起全部脚趾肿痛流浓水,当时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某医院手术将左脚趾全部切掉。1964年10月初左足青紫红肿疼痛难忍,且流稀浓汁,外科曾动员其高位截肢,本人不同意,于是到本院求助中医治疗。 体检:足背红肿,触之发凉,足背动脉摸不清,面色㿠白,气虚无力,脉象沉迟。 诊断:“脱疽” (阳虚血瘀型、 兼气虚血瘀型,)拟以回阳活血扶正之法: 处方:熟地50克、炮姜15克、肉桂15克、白芥子15克、麻黄5克、鹿角胶15克、炙甘草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丹参15克、川牛膝15克、金银花25克、地龙20克,水煎服,黄酒为引取微汗,服 4剂。 10月10日次诊:服药后发凉有好转,局部仍有青紫疼痛。处方:仍按上方连服10剂。 10月21日三诊:疼痛减轻,青紫逐渐好转,但气短乏力,伴有心悸,上方加黄芪100克、当归25克,连服10剂。 12月5日:青紫基本消失,疮口渐愈合,服通窍丸一剂。 处方:血竭25克、金钱蛇一具、土虫25克、全蝎25克、蜈蚣三十条、红花20克、麝香2.5克、蟾酥10克、桃仁25克、螃蟹爪2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10克重,每次服一丸,黄酒送服。追访服此药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通过临床实践和不断学习探讨,觉得古代“其状赤黑不治,术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之说并非完全正确,先贤景岳也曾以药物治愈多例,较斩截之法为上。近代对于此病采用截断交感神经和截肢法也不是万全之策。由于全身的病理改变,再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因此常出现截断左侧交感神经,右侧又发生病变,截断下肢,又继发上肢及内脏。即或个别人采用此法一举痊愈,也已成为残废之人。 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可恢复的骨肉能自痊愈,失去生机的骨肉可自行脱落,此病只要发现及时,及早治疗,存在治疗价值之时,基本上是可以痊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