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岛的诗不是最好,为什么后世对他推崇最高,超过了李白和杜甫?

 老羊铲史 2021-01-04

唐代诗人中,除了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还有一位诗佛贾岛,

贾岛除了称号超过李杜外,后世人给他建造的墓地和纪念场所也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诗人,

唐朝诗人巨星璀璨,贾岛的诗不是最好,很多人把他列为三流诗人,

可后人们为什么对他极为推崇呢?

1.

唐代诗人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贫民贾岛,骑驴吟诗,冲撞到了当时京城级别最高的领导韩愈的仪仗队。

卫士们把贾岛捉住,送到韩愈面前汇报情况。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时是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天下所有的官员都惧怕的角色,位高权重,但他也还是一位诗人。

贾岛汇报说:

昨晚去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月光皎洁,夜深人静,沿着山路找了很久才找到李凝的家,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小鸟,李凝却没有在家,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留下。

可是,有一句诗是用“推”还是用“敲”,一直想不好,想着想着,驴就冲撞了您了。

韩愈一看这是一位痴迷的诗人,就问: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呀?

贾岛就说了他写的这首《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韩愈也是苦出身,仕途很辛苦,看到贾岛如此用心写诗,很受感动,于是,两个人就蹲在路边,研究是用“推”还是用“敲”。

韩愈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没有闩门,也不能鲁莽推门,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

这个故事很暖心,从两个方面适应了社会心理的需要,一方面是教导人们做事情要认真,拿不准的事情要反复推敲;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领导干部们要像韩愈那样,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

所以,推敲的故事源远流长。

2.

韩愈爱才,他对于干部的培养,都在他的著名的《师说》里面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千百年来很多仁人志士都引以为憾的事。

伯乐韩愈看这位千里马还是一个和尚,因为是“僧敲月下门”嘛,于是就劝贾岛还俗,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以便将来更多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两个人的友谊从此就开始了。

其实,贾岛骑驴撞到了韩愈,背后可能还有故事。

因为,贾岛撞到韩愈之前,贾岛已经认识了孟郊。

孟郊和贾岛的经历性格爱好都差不多,所以,后世的苏东坡总结出来“郊寒岛瘦”四个字,一针见血的点出了两个人的人生和作品的风格。

孟郊曾经向韩愈引荐过另外一位诗人张籍,张籍成了韩愈的学生,追随韩愈一生。

可孟郊为什么没有直接把贾岛推荐给韩愈呢,而是让他骑着驴撞到了韩愈呢?细思恐极。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这是诗人白居易对长安不容易生存的感叹,此时的贾岛已经是穷困潦倒: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都”、

“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燃”,

还有更比这让人走投无路的情景吗?!所以,他需要有一条捷径。

估计也是剧情需要,文似看山不喜平,越是离奇,人们越是喜欢。

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不能想的更多了,想的再多一点,就显得咱们不厚道了。

不管怎样,贾岛认识了韩愈。

3.

唐朝的时候,选拔干部是科举和门荫并行,科举是给普通平民子弟准备的上升途径,门荫则是官员子弟的直接入选。

官僚阶层盘根错节,早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寒门子弟即便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如果不被某一个集团接纳,也是孤官,秋风起时,最容易倒霉。

人们经常说,寒门子弟还能逆袭吗?根子都在这里。

韩愈也是靠着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所以在周边都是门荫而来的官员中间,就显得比别人更努力、更爱才,他的一篇《师说》,改变了很多人的人才观,尊师重教,不能瞎闹。

韩愈带出了一帮学生,所以他也要带贾岛。

可惜,贾岛的确不是应试型的人才,“累举,不中第”,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

科举也远不是诗人心中想象的那样光明、公正,贾岛还俗又脱俗。

他写了一首《早蝉》,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仕途不顺,怨天尤人有用吗?继续考吧。

4.

你满心的热爱生活,可生活真的不一定热爱你。

长庆二年,贾岛再次应举,“同贾阆仙辈贬,谓之举场十恶”,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仕途坎坷,心情苦闷,做《病蝉》诗: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更悲伤的事情接踵而至,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突发急病而死。

至长庆四年,韩愈又病逝。

而此时的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

直到贾岛五十八岁那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相当于县监察局长。

开成五年(840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司仓参军,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

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无儿无女。

总结贾岛的一生,实在是穷困的一生、颠簸的一生,同时也是奋斗的一生,在文学事业上,还是“推敲”的一生,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可就是这样一个憋屈了一生的三流诗人,为什么为后世推崇到如此高位呢?

5.

最早推崇贾岛的人是唐末诗人李洞,他给贾岛铸铜像,加以膜拜。

《唐才子传》记录了这样的事情:(李洞)”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载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以赠之,叮咛再四曰:“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

李洞也不是普通的佛教信徒,他是李唐诸王之孙,皇族后裔,在当时的诗坛很有影响力,《全唐诗》里也收录了他的诗,

另一个把贾岛当成佛供起来的是南唐人孙晟,这个人的经历与贾岛有些像,但比贾岛命好,早年做过道士,入仕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最后做到宰相。他尝画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把贾岛的画像挂在墙上,早晚烧香膜拜。

最能体现贾岛死后得到推崇的是,到现在为止,一千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有贾岛墓四处,一个是在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这是贾岛出生地,有衣冠冢、祠堂、碑亭,明清两朝都修葺过。第二个在四川安岳县城南郊安泉山,是贾岛死葬地。第三个是在四川遂州蓬溪县长江坝明月山,这里是贾岛工作过的地方。第四个在安徽当涂山,清朝人吴省钦写到:当涂青山之北,有李白墓,南即贾岛墓。

墓地不但多,规格也高,仅北京的贾岛纪念馆,占地就有一百三十多亩。

仅墓地的数量和规格,超过了中国古今所有的作家、诗人。

6.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贾岛仕途坎坷却又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几次出世入世,佛儒两界朋友众多,很多还都是像李凝那样的官场失意的人。

大家最熟悉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失望赶走了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的一波三折呢?

所以,在中唐时期,有很多中下层知识分子,都有与贾岛相同的境遇,他的诗,表现了很多失意文人的穷困和苦闷。符合士子和下层文人的审美口味,所以,推崇贾岛成为当时的一个时尚。

晚唐至五代,学习贾岛的诗人不计其数,闻一多先生称这一时代为“贾岛时代”,从那以后,每一个时代的末期,都会有诗人效法贾岛,包括宋朝末期的“四灵诗派”、明末的“竟陵诗派”、清末的“同光派”等等。

7.

闻一多先生还对贾岛热产生的社会背景做过分析,他说:

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腻味了,而且容易起一种幻灭感。他们需要一点清凉,甚至一点酸涩来换换口味。

在多年的热情与感伤中,他们的感情也疲乏了。现在他们要休息。他们所熟习的禅宗与老庄思想也这样开导他们。

孟郊、白居易鼓励他们再前进。眼看见前进也是枉然,不要说他们早已声嘶力竭,况且有时在理论上就释道二家的立场说,他们还觉得“退”才是正当办法。

正在苦闷中,贾岛来了,他们得救了,他们惊喜得像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真的,这整个人生的半面,犹如一日之中有夜,四时中有秋冬... ...这确乎是一个理想的休息场所。

让感情与思想都睡去,只感官张着眼睛往有清凉色调的地涉猎去。

也许,这才是人的本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