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了由北京旅游学会魏小安、安金明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的旅游变革》一书。 魏小安老师在序言中交代了写作的背景。2018年,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面临政府机构的改革,尤其是新时代的来临,大家都觉得应当再次发声。倡导新时代的旅游变革,希望在工业革命、交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强化文旅融合,尊重消费变革,掀起产业变革,推动公共服务变革,为中国旅游业的新发展鼓与呼。 本书分基础篇、动力篇、发展篇、公共篇,共19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作者各有各的角度,文字风格也不同,体现了开放性和多样性。主要作者包括:(不一一详细介绍了,旅游圈的应该都认识)。 魏小安、安金明、杜一力、张辉、张凌云、厉新建、秦宇、曾博伟、吕宁、方忠权、李尊敬、万宇、李云鹏、蔡红、戴学锋、张秋实、宋瑞、李劲松等。 所以这本大咖云集的书,是推荐阅读的。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但是集中体现了学者们对这个时代旅游热点问题的思考。 本人有幸和硕士、博士期间导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张辉教授合作撰写了本书的第二章“工业化和旅游化”。由于版权和篇幅考虑,在此不展示全文。把我们的主要观点列出来,供大家讨论。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工业化和旅游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术概念,而旅游化是一个旅游界最近一些年才提出来的概念,相关研究还不多。本人的博士论文,将城市功能理论引入旅游化研究,认为旅游化是一个区域旅游功能不断上升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需求有所减缓的趋势下,在工业化路径存在一定不足,并且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的情况下,旅游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引领服务经济,在后工业社会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工业化道路的有益补充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二元结构的钥匙。 以下是文章概要。 所谓工业化,指的是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改变了以往延续了数千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生产方式来看,由过去的手工生产转变为大机器生产;从生活方式来看,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产生了现代城市文明。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一般被认为是经济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地位。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往往也是世界政治大国、文化大国、军事大国。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可以从不同视角诠释和描述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在众多伟大成就中,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无疑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浓重一笔”,因此称之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也并不为过。 由于工业经济的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超过第三名日本两倍多,是美国的五分之三,是世界的七分之一。 根据目前旅游学术界的研究,所谓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虽然目前很难弄清楚旅游活动最早起源于何时,但在现存所有古代文明的历史中,都有关于旅行家的记载,如公元前3世纪旅行家安提帕特游历了地中海周边,总结出了“世界七大奇迹”;中国古代也有徐霞客、李白等旅游者。在旅游史研究中,经常将早期商人的商业旅行也视作广义的旅游活动。说“旅游活动早已有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这些旅游活动只是极个别的行为,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也并非一种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而早期的商业旅行,无论从旅行目的上,还是旅行内容上,都同现代旅游有根本的区别。 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第一,工业化是大众旅游需求产生的基础。在工业社会以前,农耕社会是很难产生大规模旅游需求的。工业社会的到来,为大众化的旅游需求奠定了基础。工业化带来了城镇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大量人口聚集在城镇,由过去的田园自由劳动转变为“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从主观动机上,城市人口的旅游心理需求远远高于农民。这是因为城市劳动方式和田园劳动方式不同。城市工作轰鸣的工厂、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对劳动者的心理形成了很大的不适。加上城市环境以钢筋水泥的大高楼、大马路为主,生活在城市的人,在休息时间产生了强烈的逃逸城市环境的需求。从收入方面,工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主要工业国产生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 第二,工业化为旅游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工业化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旅游产业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出现以1840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第一个旅行社为标志,这一现象出现在英国绝对不是偶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工业革命以后,旅游产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出现了,一个对应人类旅游需求的产业体系建立起来了。工业化决定的基础设施、旅游设施为旅游产业运营提供保障。如公路、铁路、民航、高速、通信等。尤其是交通方式的每一次变革,对旅游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可以得出结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按照原国家旅游局的官方文件,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我们将一个地区旅游功能逐渐上升,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称之为“旅游化”。旅游化是对应工业化的一个概念,旅游化和工业化分别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伴随工业功能逐渐上升最终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发生的一种现象;旅游化是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发生的一种现象。 旅游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旅游者活动强度逐渐提高。所谓旅游者活动强度,是指在地域范围内,旅游者的活动强度相对于常住居民活动强度的比重。以北京为例,1994年,城市常住人口1125万人,接待入境旅游者203万,国内旅游者6710万,旅游者人数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96,而到了2017年,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到2171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9亿人次,旅游人数相对于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36。 第二,旅游经济在经济体系的比重不断上升。伴随着旅游化水平的提高,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不断提高的,这意味着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是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在许多地区,因旅游活动产生的经济收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旅游业上升为支柱产业。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在10%以上,甚至有一些城市旅游收入占据GDP的半壁江山。如中国的黄山、三亚、张家界、丽江等。 第三,经济资源的旅游投入倾向不断提高。从本质上讲,资源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是指一个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总称。随着旅游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观察到,各类资源被旅游业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就业、投资等。 工业化道路的不足和负面效应。工业化能做强沿海经济,但无法做强内陆经济; 工业化能做强城市经济,但无法做强乡村经济;工业化能做强平原经济,但无法做强山区经济;工业化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后工业社会旅游引领服务经济发展。在中国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需求有所减缓的趋势下,在工业化路径存在一定不足,并且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的情况下,旅游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引领服务经济,在后工业社会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工业化道路的有益补充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二元结构的钥匙。实践证明,山区虽然做工业不灵,但做旅游太好了;乡村做工业不灵,但是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游化路径尤其适合当前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中西部山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一些处于优势区位的城市,率先通过发展工业、商业或其他产业走向现代文明。但是也存在一些地区,不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通过走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老路,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不现实的。以中国为例,东部地区率先通过工业化路径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要想走东部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不仅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是资源和环境所不允许的。 然而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城市发展旅游业却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完全可以通过旅游化的路径走向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包括:张家界、丽江、三亚、黄山等。这些地区没有走工业化的老路,而是通过旅游化的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向现代文明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未来这种模式将成为一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实现现代化的选择。 第一,旅游消费革命。第一个方向是消费上的革命,原来我们旅游就是靠体力来旅游,但随着我们的中产阶级形成,随着旅游的更新换代,以技术性的旅游消费开始出现了。比如滑翔、滑雪、航空、潜水、游轮、登山,这些活动旅游项目靠体力很难解决,必须要掌握一口技术,所以技术型消费将会促成我们的旅游升级。这样的升级可能对我们的旅游转型、旅游产品的体系,包括我们服务提升会产生影响。比如原来在观光旅游,我们靠景区,景区人员是导游员,我们要是技术消费,就不能靠景区、也不能靠度假区,要靠基地,基地的人员应该是教练员,要教技术的。所以这样的变化可能对我们整个空间形态,包括旅游从业人员都会产生一些变化。 第二,旅游治理结构革命。文化和旅游合并,但实际上旅游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所谓的文化现象,比如自驾车旅游,和交通部有关系。绿道、风景道谁管呢?交通部。乡村旅游和农业农村部有关系,自然旅游,包括风景,和自然资源部有关系。医疗旅游和卫生委有关系。怎么样合并,旅游都很难监管。因此下一步合并完以后的旅游的监管可能是一个最大的难题。监管的方向往哪走?应该朝着旅游的便利化角度来进行监管。就像安监委、就像环保部一样,不管产业,从旅游的便利化、监督各种提供旅游供给的相关部门。比如要监管外交部,因为出境旅游是外交部的事情;要监管林业局,森林旅游是林业局的事情;要监管交通部,因为自驾车旅游是交通部的事、从旅游的便利化角度进行监管,这肯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第三,旅游商业模式革命。最近三四十年出现了很多旅游产品,从原来的观光旅游到现在,旅游产品说了一大堆,十几个、二十几个、三十几个,但是产品生产多了,整个业态还没有出现。因为业态是新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结合才能产生业态。商业模式的革命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问题,现在很多度假旅游、自驾游是用观光模式来应对这些新产品的,显然是不行的。当然这和我们国家的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素推动有关。我们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是靠劳动和资源这两个要素推动中国旅游发展的,进入2000年以后,资本和技术成为推动旅游业的两个重要的要素。当资本和技术进入旅游业以后,将会对整个商业模式产生革命。 成博士陕西旅游 我们的愿景:传播陕西旅游,讲述陕西故事。 我们的目标和定位:系统挖掘陕西旅游资源; 为陕西旅游从业者提供最新旅游思想; 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公益旅游教育。 长期接受关于陕西旅游研究、旅游攻略、旅游教育类型优质稿件! 随时欢迎有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