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链接:边际主义称雄! 第三部分 凯恩斯的追随者及反对者(1936-1970)凯恩斯(1886-1946),英国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革命。 《通论》短时间征服了世界,一个明显的原因是1929大萧条,时势造英雄。国家开始干预经济,作为反萧条的手段。“罗斯福新政”。看得见的手代替了看不见的手。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储蓄就是投资,储蓄越多,投资越多,生产扩大,经济繁荣。因此主张节俭和储蓄。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经济没有达到最大化,人们的收入不是或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他们没有花费全部的收入。有三大心理因素阻碍着人们把国民收入用于生活和生产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倾向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基石,是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 凯恩斯认为,储蓄下来的钱也没有全部变为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否等于或大于利息。 第三个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即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或心理。 结论:消费是好事,节约和储蓄是坏事。消费越多,财富增长越快,就业越充分,节约和储蓄越多,收入或所得越少。因此,需要刺激消费或条件有效需求。 刺激有效需求有两个办法。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和税率为主要手段,来影响宏观经济水平。 货币政策:对流通中货币数量的调节,影响经济总水平。有三种方式: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购买债券,调整货币供应量;二是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率;三是准备金率。 从人性上,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假设,自由经济下每个人人性自由,能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认为人有从众心理, 个人决策并非传统经济学认为那样理智和正确。 凯恩斯认为自由经济下,不能达到最大化,需要国家进行调节。对国家作用进行了再定位。由守夜人变为调节者。调节有效需求,刺激生活消费和增长生产消费,特别是投资量的控制。 一、希克斯 希克斯(1904-1989),英国人,弥补了凯恩斯理论的两个不足:一是缺少价值论基础,二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缺少联系。 希克斯的贡献一。把无差异曲线与序数效用论挖掘出来,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结合,发明了消费者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均衡,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贡献二,IS-LM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 IS曲线,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利率和收入的各种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IM曲线,货币供求均衡的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的各种组合。 二、新剑桥学派 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进行了综合,剑桥的学者认为违背了凯恩斯的本意,形成了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为主,他们认为凯恩斯理论缺少长期动态分析,没有分配理论,没有价值论,因此回归李嘉图学派,也称凯恩斯主义“左派”。 琼.罗宾逊回归到李嘉图的分配中心论。 斯拉法的新版价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 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学派第三代。奥地利学派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一切国家干预。与两大经济思潮论战,即西方的凯恩斯主义、东方的社会主义。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揭露社会主义潜在的问题,以显示自由市场机制的优越功能。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学说,不是从利益机制来说明,而是从知识、信息的分散性、不确定性来说明。这是他的学说特色。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产生和传播生产需求信息知识的前提。国家不可能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各种偏好和需求,也无法计算。集中的国家计划,要把分散的众多生产和消费信息集中起来处理,要求计划着拥有所有的信息,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荒谬的。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一个最好的通信系统,一个比人类有意识设计的任何机制都有效地消化分散信息的机制。 保证经济自由的途径:一是健全的法律。法律规定人们自由的范围。“一个人不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人”。第二,财产和私有权不受侵犯,生产资料必须私有;第三,货币非国家化。因为政府总是滥用货币发行权。这三条可以认为是有效率市场经济的条件:法制、产权明确、稳定的价格体系。 凯恩斯革命时,德国形成了以欧肯为核心,佛莱堡大学为基础,经济自由和秩序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学说。 一、欧肯(经济自由+秩序) 德国人,1891-1950,认为经济自由是好的,但不加约束的自由放任造成许多问题。因此,革除资本主义经济弊端不是要干涉经济自由,而是经济自由+秩序。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欧肯认为,集中管理的经济满足的是中央管理机关的需要,不会按消费者需要安排计划,也无法了解消费者需求,这样的体制注定是无效率的,不可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不是资本主义的出路所在。这种分析,主要是以苏联、德国为参照。从本质上,欧肯的学说是反对凯恩斯的。 但是自由放任的条件下,存在一定弊端,例如形成垄断。国家应该建立竞争秩序,并维护竞争秩序。国家政策要围绕消除影响竞争的因素进行立法,从而保证社会效率。 总体上,不主张“野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只是守夜人,也不能当企业主,而是竞争秩序的建立者和护法者。 二、艾哈德(联邦德国的复兴与社会市场经济) 艾哈德(1897-1977),社会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制度,将市场自由原则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所谓的“经济人道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三条基本原则保障:一是私有制;而是自由竞争;三是稳定物价。 国家是“至高无上的法官”。是裁判。 德国历史学派开创的统计传统在美国生根,经过米切尔等统计制度学派得以发展。以数学语言说明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诞生了。 一、弗里希-计量经济学创始人 挪威人,1895-1973,与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获得1969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丁伯根 荷兰人,1903-1994,主要是经济周期计量模型。运用历史统计资料,结合微分方程得出经济周期结论。写下了一部论述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著作。 三、克莱因 利用制约因素等变量建立美国经济分析模型,作为短期预测工具。 四、莱昂惕夫 1906-1999,苏联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3年获得诺贝尔奖。 投入产出平衡表。 在传统经济学中,自由竞争是假设前提。但现实中,竞争不是完全自由的。尤其是20世纪以后,垄断势力越来越大,自由竞争假设脱离了实际。 一、琼.罗宾逊 女,凯恩斯学生,1903-1983。早期属于剑桥学派,后来是凯恩斯拥护者。 1933年,《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顺着马歇尔的均衡理论向前推进的。主要论述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修正了马歇尔理论。包括完全垄断下的均衡,垄断竞争下的均衡等。 二、张伯伦 美国人,1899-1967。《垄断竞争理论》。从产品差异开始论述垄断。产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产品的卖者都有一定垄断势力。 萨缪尔森(1915-2007),对凯恩斯主义与马歇尔主义(新古典主义)进行综合。自称新古典综合派。受到凯恩斯主义继承人的攻击,后来萨缪尔森改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萨缪尔森再次进行综合,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他的经济学反映社会风向和经济风向的改变,并且是官方经济学者,试图把经济学服务于国家的意识形态任务。 1961年,《经济学》第五版提出了“新古典综合派”,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的观点。把新古典的微观静态分析和凯恩斯的宏观动态分析统一于一个体系。 ![]() 2017/8/28 MONDAY 凯恩斯时代,是一个充分认识国家作用的时代,无论是出于反危机,还是就业、国民收入最大化,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包括发展中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进入新时代,以批判凯恩斯为目标,建立各种学说。 |
|
来自: 成博士旅游频道 > 《管理学和旅游学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