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代乡村生活记忆:家庭住房的变迁

 成博士旅游频道 2020-02-16

★  家庭住房的变迁:土房、瓦房、楼房  ★

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农村经历了三代住房。第一代是土坯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砖瓦房,成为主流。90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变成了农村小楼房。

住房在农村,不仅仅具有居住功能,更重要的是炫耀功能。

其实居住的话,砖瓦房我觉得就挺好的了,但是没办法,别人都盖了新房子,你要是不盖,就显得矮人一头。

就像城市里别人都在买几套房子,而你没有,家里给儿子找对象都会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那里很多农民,一辈子努力的结果,就是要盖一套最豪华阔气的房子。

但是新居建成后,往往没那么多人住(下一代基本上都去打工了),空荡荡的,也没有家具,新楼房里面养猪的,存放稻草的,要多浪费有多浪费。

但是没办法,大家都要攀比。

我们家属于中等水平,不引导潮流,也没有落在后面。

我记事的时候,应该是80年代中期,家里是住在一个土坯房子里面的。那也是过去农村的标准住房,是由泥土夯起来的。屋顶要么苫着草,要么是瓦片。

1986年之前,我家屋顶是草顶,然后,有一天,大人都去看电影了,一个不知道谁扔出来的烟头,瞬间点燃了房子。我现在还记得奶奶抱着我坐在枇杷树下,看着大人救火的场景。

后来就盖了新瓦房。一直到我读大三,又有了新一代小楼房。

我童年大部分是在三间砖瓦房度过的。所以对这幢房子,感情很深。

三间瓦房,中间叫堂屋,两侧的两间隔成四个半间,分别是两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杂物间。

堂屋最里头挂着一副中堂画,一般是毛主席像。在很多农民心目中,毛主席是神。

不管网上怎么评论,我认识的大部分农民,坚定地信仰毛主席。我的父亲就是如此,所以我家的堂屋,很多年都挂着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

主席像下面是一个装粮食的柜子,大概一米多高,存放在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所以,掌握和管理这个柜子粮食的,就是掌柜的。

柜子里也会存放一些零食、水果之类,但我几乎从不主动去寻找这些好吃的,倒是我妹妹能准确掌握里面存放食品的最新动态,并且时不时去搞一点。

柜子上面放着一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堆杂物。整个屋里,还有很多木质的椅子了。

总的来说,家当很少。不过我们家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堂屋的半面墙,被我父亲用黑漆做了黑板,从小让我在上面练字。

堂屋的前半部分,是用木板隔成两层的小阁楼,木板上挂着一个吱吱呀呀的风扇,还有几个燕子窝。

每年春天,燕子会在我家垒窝,我经常可以很近距离观察燕子爸爸妈妈每天忙忙碌碌捉虫子味小燕子的场景。

按照我们家里的理念,燕子是喜雀,能来谁家是祥瑞之兆,所以即使小燕子把我家的卫生搞得一塌糊涂,也从来没有赶走它们。

就这样很多年看着小燕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慢慢飞出去,而到了秋天以后,只剩下空巢。

这个三间小瓦房,我住了十几年。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经济压力终于减小了很多,在旧房子隔壁又盖了一个小楼房。

旧房子后来被租给了一个城里人搞农家乐,再到后来,旧房子被拆掉了,连同门前的桔园桃园,租给一个企业主,建了一个洗衣房。

于是我记忆中的家,大部分就在这次浪潮中被毁掉了。

新的楼房,我总共加起来也没住几天,一般就是寒假、暑假。所以我现在比较怀念的,还是当年的小瓦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