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江)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D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 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 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 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 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北宋-南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帝制时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制时代) 夏、商、西周(BC21世纪—BC476年)(BC221—AD1912年)秦朝——清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历史沿 革】夏朝(BC2070—BC1600年)商朝(BC1600—BC1046年)西周(BC1046—BC771年) 夏、商、西周(王制时期、三代时期)史实(历史事件)史论(历史认识)政治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礼乐制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 “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 们又称为“炎黄子孙”。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无道,夏最终灭亡。夏朝形势一、夏商两 代的政治制度夏启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传贤”“传子”“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殷复兴,诸侯归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了方土方鬼方周商王畿(内服)外服松散性独 立性特点:宗族统治、神秘色彩(神权和王权结合)探究1:根据以上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对象有哪 些?目的是什么?有何权利义务?有何特点?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 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摘自《史记·周本记》历史 事件总在一定区域发生,学习离不开历史地图,阅读历史地图,对形成时空观念,提高理解能力有帮助。指出右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 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诸侯权利:领地内的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 觐述职特点:(1)分封对象的多元化,同姓亲族为主体(2)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层 层分封、等级森严(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权力分封制的作用:(1)加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2)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 向严密(3)促进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4)是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 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 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 ;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探究2:以上材料反映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西周 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 关系家国一体制度——在血缘宗法下稳固宗法制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最突出的特点);(2)血缘纽带与政治联系相结合, “家”与“国”结合(3)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鼎“天子九鼎、诸侯七、 大夫五、元士三”编钟“天子八佾(yi)、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礼”的器物表现形式:礼器-青铜器→鼎“乐”的器物表现 形式:乐器-青铜器→钟庶民士﹝卿﹞大夫诸侯天子上下和同贵贱有序“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协调凝聚”的政治体制“贵 贱有序”的等级社会礼乐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表面上看似一个彬彬有礼的和谐社会。但是,在礼和乐的这张无形之网下,内藏的却是壁垒森严的 等级制度和血缘宗法的家国伦理。夏朝:部落联系体——世袭制商朝:方国联盟体——内外服西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家国同构”——宗法制“制礼作乐”——礼乐制——天下归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立嫡以长 不以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归宗——天下归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 构,分和宗互为表里,贵族政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权有限、地方分权。夏、商、西周(王制时期、三 代时期)史实(历史事件)史论(历史认识)政治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夏朝: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 部落联盟方国联盟封邦建国(2010·广东)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010·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 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 西AC(2012?浙江)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 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 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 2013·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 ④C①②③D②③④D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 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