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9tx22v工人 2020-02-16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这十大名关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

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秦皇岛东北15千米处,扼守华北进入东北的咽喉,也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潼关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频率是最高的,由于陕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安和洛阳两地更是长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首都的角色,而潼关扼守在西安和洛阳中间,是陕西等西部地区前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可见,无论是从东方攻入西方,还是从西方攻入东方,得到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基本占领了首都。但是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潼关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削弱。

先秦时候之前在这一带有函谷关,不过在汉朝时,由于黄河水位下切,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导致函谷关失去了险要位置,最终失去了作用。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潼关。潼关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的战争。

潼关位于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之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塬一样,麟趾塬也是光滑平坦的土塬,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一边是远望沟,一边是禁沟。两沟中的水流冲击,使得两沟壁如刀削。

潼关一共有四道防御门户,第一门户便是金斗关,过了金斗关以后,就是一段狭窄的路,这条路被称作为黄巷坂,想上麟趾塬必须通过黄巷坂,黄巷坂南面紧靠黄土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地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的下单车,十分狭窄。人们亦称之为“五里暗门”,这就是潼关的第三道防线,“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的前面,千万不要以为你就已经攻破了潼关,在潼关的后面还有一个防御门户,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禁沟”。禁沟南北长约15公里,北与潼河交汇,南与秦岭交汇。禁沟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十分险峻,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可以直通秦岭,并且直达武关,倘若敌军从武关方向来,这要就能饶过潼关直达关中,所以禁沟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得禁沟,潼关则不攻自破。

隋朝时,由于雨水的冲刷,在汉潼关以南4公里处,被冲刷出了一天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可以直取潼关,为了控制这条道路,隋朝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两城都受到了之前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雨水的不断冲刷,黄河的下切,导致原先的河床裸露,经过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所以就必须将潼关挪位置了,唐朝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位于黄河河谷南侧一个形成不久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不废而废了。

潼关作为一个重要关隘,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不过随着朝代的更替,首都的更换,唐以后,西安不再作为首都,潼关等关卡的历史地位就急剧下降,也成为了历史烟尘中的一份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