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中的宋都——《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与北宋汴梁城的风情百态

 石岩里人_牛歌 2020-02-16

       “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四句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往往作为讽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任凭金人蹂躏中原大好河山、北方百姓流离失所,自己却在临时安顿的温柔乡中纸醉金迷、酒池肉林,一味寻欢作乐的景象。但同时也能体会到一丝诗人对于故都“汴州”,也就是北宋四京之首的东京汴梁的怀念与赞美,若杭州的暖风都已经能把游人熏醉,那汴州的繁华又当如何呢? 时至今日,北宋的首都早已埋没在了金代的南京城、明清的开封城和现今的开封市的层层堆积之下,难以让今人一睹近一千年前“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华景象。那时,作为远东最大都市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整个城市又是如何运行的?当时生活在首都的宋人们日常会做些什么?吃些什么?闲暇之时又会有哪些娱乐与消遣?有宋一代他们又有哪些传承不变的风俗? 或许最能完美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至少目前为止在考古资料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就要数张择端和孟元老这两位两宋之交的先人了。这两个同时代的人分别用一副长轴画卷和一部著作向后世不断地诉说着公元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东京汴梁的盛景。 《清明上河图》以其画中的814个人物、60多匹牲畜、28艘船只、30多栋房屋楼宇、20辆车、8顶轿、170多棵树木以及其巧妙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画风向后世完美呈现了清明时节东京汴河周围的生活景象,早已征服了后世。自其成画以来,著录、研究、临摹、收藏、题跋者络绎不绝。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资料载,仅清代皇宫所藏的摹本就有12幅。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中国大陆藏10余幅,台湾藏9幅,美国藏5幅,法国藏4幅,英国和日本各藏一幅,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至于流传到社会上还有多少他人模仿的临摹作品,则更无法统计了。其描绘的东京街道河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或闲游、或买卖、或吃喝、或运输、或看热闹;街边的建筑也有各类:香药店、旅馆、酒肆、小食店、税局、当铺、手工铺子等等应有尽有。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如此生动形象且详尽的市井生活百态,无疑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学者们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造型,似乎就能看见他们在画面上动了起来,千年前的宋都与当下就此连接在了一起。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而说到《东京梦华录》这本同样以北宋末期的汴梁城为蓝本创作的文学作品比起《清明上河图》就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可能听说过的人都不及亲眼见过《清明上河图》的人来得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闻所未闻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对于历史研究者以及民俗研究者而言,其价值绝对不低于《清明上河图》。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用画笔以图像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京城的风貌,那《东京梦华录》就是用文字以叙述的方式抽象地记录下了京城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两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向后人展现了同一个繁花似锦的东京汴梁。在很多方面,他们能补充正史记录的不足,而且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多可以对照印证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堪称研究北宋末期城市民俗的双子星。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截图自《繁華之城 : 東京夢華錄》

繁華之城 : 東京夢華錄 本书的作者孟元老,按其序中介绍,曾“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聚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可知其应出生为京城中的官宦之家,也颇见得大世面。而其撰书之目的也为“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续。”乃知,本书乃其随高宗南渡之后(南宋绍兴十七年,也即公元1147年)出于对往昔京中岁月的追忆,而记述成册的。且文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当日都中繁华的认同、赞美和向往。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北宋都城上层阶级的生活舒适与快活以至于使得富家子弟念念不忘。 全书从结构上分为十卷,每卷虽没有明确的主题标注,但大致从内容上划分可以看出,前四卷主要是讲汴京城的一些城市结构、房屋设施、馆舍店铺以及他们日常的一些运营;第五卷开始转入城中上至皇室下到布衣的日常的生活与民俗活动,其中就有以“民俗”为题的一小节,当然侧重点是赞扬京中生活的精致,财富的丰足和民风的和善、仗义与豪爽,与现在意义上的民俗概念略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生活的风貌。 第六卷到第十卷按照一年的时间顺序,依次把由正月元旦一直到十二月除夕这整整一年城中会发生的大小事务和日常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如果按照标题统计,后四卷总共有四十三个小节,其中以月份日期为名的小节有: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十五日驾诣上清宫、十六日、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四月八日、十月一日、十二月共八节;以节气为名的小节有:立春、立秋、立冬、冬至等四处;而以节庆之日为名的小节有:元旦朝会、元宵、清明节、端午、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七夕、中元节、秋社、中秋、重阳、天宁节、除夕等共十二个节日。这样总共合计,《东京梦华录》共记录了一年中二十四个特别的日子以及当天全城的人们都会做些什么,或者以什么方式庆祝、度过,约占后五卷章节数的百分之五十六。 而《东京梦华录》中亦有多处描述能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明确的印证。例如,第四卷《会仙酒楼》一节有“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酒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阙一件。”中就有关于“正店”的描述,而观《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家正店的描绘:

《清明上河图》局部(正店)

图中一家酒楼门口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正门口的右侧就悬挂有大幅的“正店”二字的幌子。只见图中酒店为三层高的小楼,单檐歇山顶,与周遭的矮房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气派。而二三两层遍插花束装饰,二层正中搭有小平台,装饰物更为繁纷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店前似有酒保揽客,又有骡队拖着大包小包好像在卸货,不断地给酒楼输送酒菜的原材料。店中楼上楼下貌似也是座无虚席,有客人依靠阑干正在把盏饮酒,也有人眺望窗外做沉思状,不知是酒香醉人还是汴梁城的景色迷人,不禁令人神往。 这幅画面与《东京梦华录》第二卷《酒楼》节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䌽楼欢门……九桥门街市酒店,䌽楼相对,绣斾相招,掩翳天日。”又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谓之脚店……”。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虹桥南段靠西侧的店家张着的“脚店”幡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脚店)

而针对京中美食,孟元老还给出了最为有名的推荐:“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则第一白厨,州西安州巷张秀,以次保康门李庆家,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塼筒李家,寺东骰子李家,黄胖家”。好似一份用心的北宋都城美食的案内书,堪比当今流行的“大众点评”,仿佛我们坐在案前品读的后人也穿越回了一千年以前,随着他的脚步穿街走巷,一家一家品尝着各个酒店的招牌美食一般。这怎又不让人为止惊奇感叹乃至激动呢。 试想当年东京街头,车水马龙,纷繁的市井之中,孟元老和张择端两人走在同一条街道之上,曾同时驻足于一家店舍之前,两人都仔细端详这繁华的闹市,胸中都才思泉涌,一人脑中已构思出锦绣文章的梗概,一人也已提笔描出了煌煌巨作的草稿…… 《东京梦华录》虽不是一本专业的民俗学著作,但其中却充满了北宋首都的民俗描写,例如第八卷的《佛生日》节有“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端午》节载“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中元节》节则记“本院关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中秋》节录有“是时螯蟹新出……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重阳》节写“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籽、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这些时至今日有些依然被我们保留的习俗例如中秋吃蟹、重阳登高以及那些已经渐渐被历史淡忘的节俗如中元、佛诞等,都被详细地记录在文中,也让后世读到的人们了解到原来我们现在年年不断进行的那些民俗活动,原来早在千年前也就在以同样的方式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传承的感觉油然而生。 类似的例子在文中已经不胜枚举。全书包罗万象,外到城墙,内及市井;上及皇家,下到黎庶,大大小小事无巨细几乎全都涵盖。如若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起,真可以堪称北宋末年东京汴梁的一套市井生活的百科全书了。 虽然一千年过去了,北宋都城已离我们过于遥远,但幸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像《东京梦华录》以及《清明上河图》这样图文并茂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拨开重重迷雾穿越千年的障碍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当时在做什么,甚至在想什么。民俗本身也是一种行为现象,若能透过表象读懂历史背后的深刻,从而更明确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本身,我想这才是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之所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