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lwg6451 2020-02-16

杨西|撰文

董寿平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喜爱书画。初学花鸟,后研习山水,尤以画梅、画竹见长。他被人尊称为“董老”,笔下的墨竹被人称为“寿平竹”,可见其画竹技艺的精湛。

董老的竹,笔墨简练、构图奇绝、坚挺不拔、浑厚古朴,使人欣赏之余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在胸中升腾……“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以上这些诗都是古人赞美竹的千古绝唱,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准确的词汇,赞美竹虚心高洁、抗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抒发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怀。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寿平

说到画竹,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画家郑板桥,他一生爱竹、种竹、画竹。他在自己的一首题画竹诗中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亢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说是郑板桥一生画竹的精神写照。

董寿平先生的竹与郑板桥的竹不同,他很少在画上题诗,下面这幅《墨竹图》是一幅四尺三裁的作品,虽然画幅不大,却是董老墨竹风格的典型代表。在构图上,他采取对角线构图,两竿粗竹从左下角斜上至右上角,将画面分成两个典型的三角形,并且画的枝叶都安排上半部的三角形内。这种构图按理说是绘画之大忌,但是在董老的笔下却险中求奇,只见他在右下角发一小枝,三五笔便打破了画面的呆滞,使整幅作品变得神采飞扬、气韵生动,观者无不拍案叫绝!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寿平《墨竹图》

在画法上,董老以饱含浓淡墨的大笔,从左下角向右上角一前一后、一浓一淡画出两竿竹的主干,接着写出干上的枝条,写时兼顾枝与枝的穿插、疏密、前后、避让、联系;然后依枝生叶,先浓后淡,画到意足为止;最后在画的左下方向右斜出,寥寥几笔画一小枝打破画面的沉静。整幅作品用笔用墨劲挺有力、气韵生动、笔法流畅、情趣盎然。

我国画竹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唐宋时期,像董寿平画的这种墨竹究竟为何人所创?却说法不一。有人说始于唐太宗,有人说始于文同,而有的又说始于李夫人。相传后唐大将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女李夫人,带回作为自己的妻子,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闷闷不乐,月下独自坐于南窗,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忽然灵机一动用墨将其描画下来,第二天一看颇有韵味,遂经常以墨写竹,从此便有了墨竹画法。对于这些传说我们暂且不去辨析它的真伪,不过晚唐的确有很多相关的作品流传下来,比如李颇的《风竹图》、《墨竹》,徐熙的《雪竹图》、《墨竹图》等等,可以看成墨竹画法的依据。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南唐 李颇《风竹图》

到了北宋,文同与苏轼将墨竹画法推至一个高峰,赋予墨竹画法以文人气息,彰显文人坚韧挺拔、高风亮节、宁折不弯、万古长青的秉性。文同与苏轼既是四川同乡又是亲戚,亦师亦友,二人在当时都是世人皆知的大名人。文同人称“文湖州”,创“湖州竹派”;苏轼以其诗词享誉于世,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倒无数文人,他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到了元代,墨竹画法上名气大的当数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影响了一大批画家,李衎、吴镇、王蒙、柯九思都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李衍还专门编著了《竹谱详录》十卷传世,为后人画竹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元 柯九思《横竿晴翠图》

明代墨竹画法基本沿袭前人,其中代表人物有王绂、文征明、夏昶、陈芹、唐伯虎、陈淳、徐渭。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夏昶,他师承王绂,后变法突破,有“夏昶一竿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清代可视为中国墨竹画法的又一个高峰,风格各异、意境大开,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个个都是画竹高手。郑板桥清瘦、金冬心古拙、汪士慎平淡、李复堂简秀、罗两峰坚挺、石涛淋漓洒脱、八大山人孤傲脱俗……

在近现代画家中,墨竹画法推陈出新,涌现出一大批精英良才,如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陈半丁、溥华、启功、李苦禅、傅抱石、董寿平,真是大家云集各领风骚。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元 吴镇《墨竹谱》册页

这幅《墨竹图轴》是董寿平的代表作,画中一大两小的竹竿从左下角往左上穿出,为垂线构图,画的主要枝叶安排在垂线上,明显地将画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竿竹从左挺拔而上,然后拐向右边迎风舞动,表现一种宁折不屈的顽强精神;画幅下端一根小竹,几片竹叶,稳住画面重心,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众所周知,董老画竹虽善于表现竹风、晴、雨、雪的各种姿态,但风竹是其所长,有时简约、逸笔草草,风韵犹存;有时繁茂、精心巧构、气势磅礴,此幅《墨竹图轴》属于后者。他有悖于“胸有成竹”之论,将其改为“胸无成竹”,升华为“趣在法外”,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势、石涛之笔、板桥之意于秃笔之上任意挥洒,如写真、草、隶、篆,一气呵成!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寿平《墨竹图》

董寿平先生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原名揆,字谐伯,后改为寿平,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东方大学。一生以画松、竹、梅著称,晚年以黄山为描写对象创作山水画。历任北京荣宝斋书画艺术顾问、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曾多次应邀出国进行艺术访问并举办个人画展,出版过《董寿平画集》、《董寿平谈艺录》、《荣宝斋画谱·董寿平卷》。他画的墨竹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如《墨竹图》、《高风亮节》、《风竹》、《劲节迎风》、《墨竹图轴》,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董寿平的墨竹何以画得如此出神入化,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来自于对竹文化审美传统的情感寄托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对竹的喜爱,经久不衰、代代传承,早已成为一种竹文化现象发扬光大。

竹非草非木,人们称为“竹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其虚心劲节、四季长青、迎风傲骨、挺拔向上的特性,隐喻着谦恭自律、容颜不改、不畏强暴、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因而倍受古时文人喜爱,将它与人品道德、伦理节操、矢志奋斗、坚贞不屈、虚怀若谷、笑对人生等等美好的品德联系在一起。小到个人哀乐、人生志向,大到家国情怀、民族气节,都可以在竹的身上找到寄托,人们将它与梅、兰、菊并列称为“四君子”,又将它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而推崇备至。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北宋 文同《墨竹图》

人们爱竹、种竹,不但有浩瀚的竹园、竹海,还将其置于庭院、案头。苏东坡一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将古人对竹的喜爱之情形容得几近疯狂。他与其同时代的文人,将竹所寓予的文化现象反映在绘画中,他不但画墨竹,还创造了朱竹的画法,使画竹之风在宋代形成一个高峰,文同被称为“墨竹鼻祖”,他则被称为“朱竹第一人”。

中国画历来的艺术观强调哲理大于科学、写意大于写实、神似大于形似,墨竹画法就是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载体。董寿平先生深谙此中之道,所以他以画墨竹作为自己审美情感的寄托,托物喻志,借物抒怀。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北宋 苏东坡《朱竹图》

二、来源于对传统墨竹画技法的传承

中国的墨竹画法源于唐,起于宋;盛于元,扬于明清。文同、吴镇、夏昶、郑板桥分别为不同时代推陈出新的四座高峰,自李息斋《竹谱详录》之后,又有汪之元的《墨竹》、蒋和的《写竹杂记》、李景黄的《李似山墨竹谱》、诸昇的《青在堂竹谱》等著作传世。如此浩瀚的墨竹画法画卷及文字,为墨竹画法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学习资料。

董老为了将墨竹画好,画出自己的风格,他一头扎进前人的故纸堆里。有些人说董寿平的墨竹没有出处、没有传承,这是不对的!是因为董老将所学之形态、笔墨融入自己的精神,一般人看不到出处罢了。下面的这幅《墨竹》是他1959年的作品,一看便是传承文同墨竹的风格,董老一般画墨竹都是用秃笔,而这幅作品他用了尖笔,其用意就是更好地与文同之竹在形态上取得一致的效果;只不过他不像文同那样淡墨画叶的反而、浓墨画叶的正面,而是将浓淡墨互用,以表现竹的高低远近、前后层次,达到以形写神、以笔达意的艺术效果。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寿平《墨竹图》

董寿平先生对中国画的墨竹画技法十分推崇,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创作之始,目视一张白纸,胸中自有布局,这便是‘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胸无成竹’,而后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缚,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一气呵成。”所以他笔下的竹大到老竿、竹丛,小到末梢、细叶,哪怕是一笔淡墨,都是挺拔劲健、生气蓬勃;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都如书法一样,这便是他继承传统“写竹还须八法通”最好的诠释。

三、来源于对墨竹画法学习的刻苦与创新

在中国画中,人们通过对竹的喜爱、写生、提炼,将它画于绢和纸上,单纯以墨画的竹称为“墨竹”,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组逆风飘动的竹叶,可寓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信念;一枝窗前摇曳的竹影,使人想起“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的诗句;一幅雪后之竹,引发人们对傲霜斗雪、虚怀若谷崇高精神气节的敬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画法上,古人称画竹为写竹,一个“写”字道出了墨竹技法的精髓。董寿平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皆为当地的丹青妙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青年时期对绘画就十分喜爱,并由喜爱发展为痴迷,常常以画画度日;自从他爱上了墨竹画法,更是不停地练习,当他从古籍中得知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的道理之后,便刻苦地练习书法,并将所获运用到墨竹画法中。他常说:“画竹子要像写字一样把它写出来”、“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而竹人。”董老这种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打通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描绘对象之间的通道,是他对传统继承上的创新,也是他的墨竹画所具备的鲜明个性特征;作品中不仅有一种挺拔向上的精神、一股阳刚正气,还有一缕谦和纯朴的儒士遗风。

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董寿平为何能成为当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寿平《墨竹图》

纵观董老笔下的墨竹,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竿,还是画中局部的枝叶,都显示出一种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自然和谐的柔美;画中浓淡干湿、疏密长短、黑白对比,种种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取得平衡;他将人品修养与作品格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堪称当今画坛一代墨竹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