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最好懂的一首诗,却也最悲伤,短短4句写尽人生不易与辛酸

 文化点心铺 2020-02-17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这句话对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来说,就是一句难以摆脱的人生魔咒。他年少失孤,贫寒无依,唯有奋发读书以谋求前途。可是,他纵然才华出众,却也屡次不得仕进。后来,因令孤楚的赏识才得以中举。

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希望有所作为时,等待他的却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党争激烈的残酷现实。终其一生,李商隐都在追求,却总是失落,总是怅惘,总是哀伤。物不平则鸣,不幸的李商隐唯有将他敏感多情的内心掩藏在一首隐晦、迷离、凄美的诗作之中。

在晚唐文坛,李商隐的诗总是那么美,又那么难懂,让人叹息。可是,诗人的内心并不总是这样幽深复杂。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首李商隐的冷门诗作《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只有短短4句,却写尽人生的不易与心酸!在李商隐的所有诗作中,这首诗最好懂,却也最悲伤。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对于李商隐的不幸,某些读者想得很简单,认为是他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才导致的。实际上,无论李商隐娶了谁,他的不幸都是注定的。因为在晚唐激烈的党争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加上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严重,但凡有一点良知和道德感的文人,都不会被时代所容。政治腐败,失意便成了潮流。

李商隐一生都没有能在中央政府谋得一官半职,只能在各地军政长官的手下作一个幕僚,东奔西跑,四处漂泊。这首诗就是他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即公元849年)冬,自长安东赴徐州卢弘止幕的途中所作。诗题中的“东下三旬”指东赴徐州,走了差不多30天,“苦于风土”指苦于尘土飞扬。

我们知道,李商隐留下来的许多经典诗作都喜欢化用一些“虚无飘渺”的意象,例如西王母、蓬莱山、青鸟、嫦娥、仙宫别苑……表达的情感也总是隐晦幽深、虚无难测、绵渺婉转,让人十分难以理解。但是,这并不是李商隐诗作的全部面目。在他的诗作中,也有一些通俗易懂很好理解的作品,写得很现实。

这首《东下三旬》就是写其现实的生活。为了生计,为了心中不灭的理想,李商隐一生都在四处奔波。“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他说,我绕过函谷关向东走,一直走呀走呀,不停地走。我骑在“征马”之上,长途奔波,一直向前走,就像在追逐那漂泊无依的蓬草。

诗人长途跋涉,奔波四方,骑地是征马,追随的是惊风之中漂泊的蓬草。他很迷茫,很失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与李商隐相比,当下的很多国人不也是如此嘛?日日困于水泥大厦之中,生命早已失去了斑斓色彩,单调、乏味,充满焦虑和忧愁。

“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天地很辽阔,可是诗人却没有找到一块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我有一个目的地吗?将来等待我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天池”语出《庄子 逍遥游》,指诗人心中一个精神可以得到解放,获得真正自由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是虚无缥缈的,难以到达的。

在诗人心中,人生是需要有一个目标的,需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是,诗人没有目的地可去,即使有,也是虚无缥缈的。在当时的时代,他出仕报国拯救苍生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诗作结尾说“日日虚乘九万风”,白白地追求,徒劳无功

至此,人生说不尽的落魄与辛酸便迷漫在字里行间,让人读之,不禁泪下。其实,何止李商隐,从古至今,世间很多人的命运都是如此。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我们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