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岳篇】 山与岳

 三远堂 2020-02-17


/张越

说到山,不知道你们脑中浮现的第一座山是哪个!

而一提到“岳”,自然想到中国名山五岳。

中华名山有些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旖旎秀丽、千姿百态。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著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

在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他们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

汉族信仰的远古五大神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在中国,五岳占有显著地位,因为它们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在其名山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诗文名篇、碑碣石刻、历史传说和历代建筑等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山”和“岳”都是指高山。

《说文解字》讲:“山,土有石而高”。山,就是土地之中石头的隆起,高于周边的地势,就能称之为山。

山  明  水  秀

大  山  回  响

山其实是一个象形字。

在汉文字中的逐一表现,山的立体轮廓就出来了。

而山雨欲来风满楼到山呼万岁,

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字能如汉字般有如此的象征意义。

推荐一部《三十六个字》,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动画片。

日月山川,虫鱼鸟兽。

中国文字的起源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崇拜现象就十分普遍。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便将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天、地、山、水等等当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

与白云对坐

与清风为伍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大山有古人对生活全部的想象

在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山,

像山峰并立的形状。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三多九如

古代吉祥图案中常用佛手、寿桃和石榴来祝福人多福、多寿、多子。

用九支如意来代表九如,九如来自《诗经·小雅·天保》也就是“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是非常吉祥的祝福。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云影下,

你会看到山使平坦的大地

有了立体之感,

它的奇伟的身躯与流动的江河

使大地有了生动的态势,

它是大地血肉之躯上的重要部分……

那时,

你对山的感觉,

不仅是仰慕,不仅是敬畏,

也不仅是征服,

而更多的是亲切之感。

还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是仁德的象征,仁慈的人喜爱山,向往山的岿然矗立,是崇高、安宁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天下的大山众多,

你最爱哪一座?

辽宁千山

江苏钟山

浙江雁荡山

安徽天柱山

福建武夷山

山东崂山

陕西骊山

河南鸡公山

四川缙云山

甘肃麦积山

新疆天山

江西井冈山

广西花山

河北苍岩山

江苏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

安徽琅琊山

福建清源山

福建万石山

福建太姥山

江西三清山

湖北大洪山

湖南武陵山

广东西樵山

广东丹霞山

四川贡噶山

四川金佛山

云南玉龙雪山

现今每个省市中都有好几个著名的大山,每座名山的名字里,也都有其文化的意蕴。

而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源流中沉淀积累下的宝藏,于是能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观察和记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像在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的《山经》就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据统计,《山海经》全书共记载山名5300多处,水名250余条,动物120多种,植物50多种。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经》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其间包含我们了解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

《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

山在虚无缥缈间......

“西山经”中说到了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

“北山经”呈现的名山有北岳(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

“东山经”中呈现的山其间有鼎鼎大名的泰山。

“中山经”中的山脉散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线以及四川重庆的江北地区,比方河北东部的首阳山(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的当地),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一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荆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


泰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訆。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山海经·东山经》

泰山雄于中国东方,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泰山对于中国人是非常重要的神山,在大洪水时期泰山可能是很多人最后得以生存的地方。

少室山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 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 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締鱼,状如 盩蜼 而长距,足白 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少室山为嵩山西山,气势磅礴,三十二峰,主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

山海经记录有五百余座山以及三百余条河流,粗狂而简略,无不奇珍异宝,神兽怪鸟。所谓文明的蒙昧状态下,未知产生想象。

“山”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以山做意符的字太多了,多与山有关。

【山字旁】有左右结构、山下结构的字。例如:屿+

山字旁

“山”作左旁要注意,形态由大变为小。“山”居左部位置高,横折折画右上翘。例如:岭、峰、峡。

五岳中的“岳”是“山”为底,岳意即高峻的山。

岳〈名〉

(会意。从山,从丘。古文字形,象两座高大的山峰形,表示高山大岭。“嶽”字从山,狱声。本义:高大的山)

从字形可以看出,岳有“山上之山”的意思。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崧山》

恰是这一字型的形象化写照。

所以文学上后来沿着这个意思创作,才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

岳峻极于天,高绝于世。

也就是说,山和岳是通称和特指的关系,一般的山岭都可以叫山,高大的山就是岳。

《说文》中对于“岳”的解释则是:

嶽,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巡狩所至。从山,狱声。古文从山,象高形,今作岳。

我们为何称“五岳”,不称为“五山”?

山与岳至今有许多人混着用,也咸少有人仔细辨析其中的不同之处。但“山”和“岳”却是不同的。

我们再从古字造字本义中来看。

◆岳:甲骨文,形似地母的凰冠。【下如山--上如钗】。

岳的甲骨文字形如上,这是一个象形字,像山峦叠嶂之形,上方和下方各是三座隆起的山峰,中间的形状则代表山坳,形象生动逼真。

岳,籀文。

(双峰相连的小山)+(众峰相连的山脉)

◆(zhòu,)籀 zhòu 〔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岳。“丘”为象符部件,表示高丘,“山”为形符部首,表示灵山。

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名词,在山脉的群峰中独立、高大的主峰。

到了小篆字形,人们造出一个“嶽”字,从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

《说文解字·山部》许慎,

汉代(56年至147年),

出现“嶽”字的字形和注释。

文言版《説文解字》: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岳字写法“嶽”,它是上山下狱结构,这个体字最早见于晋魏石刻。

在南北朝时期,还有把“嶽”字写成上为獄,下边为山。《书法字典》载,在古文汉隶中也有山或在獄上;或在獄下的写法。

篆文“嶽”

山(山峰)+狱(诉讼争辩)

比喻山峰交错对峙。

◆“嶽”隶书

《三皇五帝时代》:“帝尧任命羲氏和氏伯仲叔各一人为四岳,掌大山纪历,在东西南北四灵山上设天文台,观测日月星辰,制定文祖连山历法,传《连山易》,使百姓因时耕作。”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东坡沟村,发现了4700年前的尧都观象台。

◆该观象台呈半月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弦月形夯土结构,直径大约为50米,有13座夯土景柱,景柱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排列,柱与柱之间留有15至20公分的缝隙,每个柱缝都分别对应崇山的某处山头或山脊。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来自全国考古界的百名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确认陶寺遗址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王国都城。

◆其实“观象台”只是考古工作者的复原产物

考古复原后的陶寺古观象台,位于陶寺文化中期宫城遗址的东南角。由13根夯土柱组成,有12道观测缝,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古人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安排农耕作业。此外,据专家考证,这座平台当时还被用于祭祀。

古人利用12个柱缝来观测日出方位,测定一年的时令节气,以此敬授民时,指导农民因时安排耕种。陶寺遗址的发现,证明尧帝时代的灵山高丘上,四岳建造的是月坛观象台。

在尧舜时代,“岳”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可见“四岳”指的是尧的四个大臣。司马迁对“四岳”加了注释——集解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

山川之神的崇拜与祭祀,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绵延不绝,山川之神因能兴云致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收成,因而拥有极强的农业神性,与其他天神、地抵、人鬼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的农业神系。

西周时帝王巡狩封禅祭祀的大山始称岳山,汉武帝时确定: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为五岳。

按,唐虞四岳,至《周礼·大宗伯》,始有五岳之名。

在诸多山神崇拜对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而五岳是中国名山大川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

五岳大帝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山神,分别指东岳大帝、南岳大帝、西岳大帝、北岳大帝、中岳大帝。

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山岳无声,亦能述说属于它的故事,传递流芳千古的精神。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阙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溉山于溉,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史记·封禅书》载:“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编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五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汉宣帝时,国家愈加重视对山川等的祭祀。宣帝对全国的祭祀做了统一安排,并首次明确了“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五岳是从山中演变出来的一批“王者”、“领军者”,他们代表了群山中的至高境界,这个境界值得帝王亲自登临、封禅,具有神圣、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也正因此,才让人常生“看山不是山”之感。而山岳被歌颂,不仅在于它的形,更在于联想到山岳时,让人油然而生的雄心与气概。

岳者,五岳之中,除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亘古未变之外,南岳和北岳都有变动。

为什么现今的恒山会在山西?这主要与古代帝王祭祀名山的习俗和各朝疆域变迁有关。

五岳的范围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我们讲华夏地域安宁,可以说“五岳之安”,我们讲华夏地域之乱,可以说“九州波骇,五岳尘飞”。

这段话非常精练,要了解五岳的变动原因,那就必须先探求古中国疆域的变动情况。由于疆域的变动,帝王一定要使自己的统治范围符合“地德”的,而所谓封禅祭祀五岳,实际上是古代帝王巡守疆土、炫耀武功的产物。

五岳是中国名山大川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庄严的“地德”的神圣象征,它们大跨度的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的擎天巨柱。

因为岳含“高”义,常常与表示高的词语连用。

如东汉张衡《思玄赋》:“二女感于崇岳兮,或冰折而不营。”“崇”就是高,“崇岳”表示高山。

岳秀(山岳秀丽);

岳峙(谓如高山耸立);

岳神(山神);

岳镇渊停(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多形容人坚定沉着)。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曾经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人世情缘,分合难料,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谁知,旦夕惊变,一转眼便再也不见,就好比天上的星宿参商二星一样,相见渺茫,就像是隔着高高的山岳,再会无期。从这里即可以看出,能被称为岳的山,何其之高,以至于两人之间若是隔着山岳,便视若永别。

今天我们常说的“山岳”,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除了表示高大的山外,多用以比喻,如责重山岳、恩同山岳、福如山岳,在这里“岳”表示的是如山一般重大的责任、恩泽、福祉等。

但说真的,我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浑而豪迈,才是山岳最好的样子。

有了山岳之高之险,才会造就翻山人铁骨铮铮坚毅笃行的状态……

杜甫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读懂山岳,我们也要《登岳》一番。

岱岳巍峨入苍穹,

云阶曲折接碧空。

缓行且歌相携游,

俯瞰云海红日升。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