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凉山的传说

 三远堂 2020-02-17


/张越

一幅文殊菩萨圣像,愿看见此圣像的你能得到吉祥与智慧。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音译作文殊师利,是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五台山许久以来在我心里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因为五台山的传说和神迹早已渗透人心。

其实五台山并非一座山,而是座落于“华北屋脊”之上一系列的山峰群,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方圆五百余里,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

《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相传很早以前,五台山气候异常恶劣,也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

台怀镇全景

如今的五台山,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分为台怀、台内、台外,像一个同心圆逐渐向外展开的三层次。现在的旅游者进山一般首先会先到台怀,做一种小朝台,那就是登顶黛螺顶,既能完成朝台的心愿,又不那么辛苦了。

五台山不愧为清凉圣境,一入台怀镇就能体会到清凉的气息,五台山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山上气候寒冷,全年平均气温-4℃,即便是炎炎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5-18℃。

关于五台山清凉的传说其实是源于东海龙宫的一块大石,名曰清凉石。东海龙宫的奇珍异宝无数,孙猴子的金箍棒,还有这块神石“歇龙石”,文殊菩萨与龙王爷的渊源也来自于这块石头。毕竟佛山能供奉有龙王庙,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五爷庙也非五台山莫属了。

清凉石及千佛塔 古今对比

后来文殊菩萨把这块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这条山谷就是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那么五峰山也叫作清凉山了。

围绕清凉山的种种神奇传说,伴随着当地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文历史。

而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讨要龙石,又牵出一大串故事,成为了现在朝龙洞的神奇,传说朝拜者各见境界不一。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朝龙洞

【龙洞】

西台灵迹之一,位于繁峙县岩头乡秘魔岩。

《清凉山志》记载:

“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

来到五台山一定要住五台山,这是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去体验一些别样的经历:寺院幽静、林木葱郁、殿宇宏伟、晨钟暮鼓……

那么500里清凉道场在哪里?

唐代的《五台山文殊化现图》所标示,五台山东至河北正定、西至山西省太原市,方圆800里都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除了众生感召的旅游景点之外,道场内的寺院非常的清净,游人罕至,僧人生活清贫,道风严谨。

现代文殊道场区域图

五台山的清凉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了。

凌晨四点左右,寺院内晨钟敲响,寺内师父们开始早课诵经……

面对高山,清空。将向前的欲望与对未知的不安调整至平衡,平衡带来平静,带来洁净的观想。

还有那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登高等于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

康熙皇帝曾五次西行巡游五台山,设想他置身灵鹫峰下上,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这个“灵峰胜境”四个字无不点化心得。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

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

——康熙

心乃智慧生活之道

心雪双丰为慧,

意为当心像雪一样洁白平静的时候,

就会有双倍的丰收,

就是充满“智慧”的人。

显通寺千钵殿,它的背后,就是显通寺著名的铜殿。

多么熟悉的建筑,去过五台山的朋友应该都对此有印象,这就是近百年前的显通寺无梁殿,在1908年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拍摄的图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它的身影。

显通寺铜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也留下了它的影像。

踏着青石古道西行,苍松掩映下,映入眼帘的便是显通寺那古色古香的山门。山门门额上高悬一面鎏金匾,上书“大显通寺”。

“龙”

门两旁,各立一通石碑,碑高5.5尺,宽2.7尺,左右两边的碑身上各书草体“龙““虎”二字,两字挥洒自如,真有龙虎的形象。

通过一山门,就到了显通寺的正院。

青石铺地,树荫洒院,

花池中种的芍药、牡丹等细草杂花,

香气飘溢,

彩蝶飞舞,

香烟缭绕,

梵声琅琅,

一派佛国圣地的景象。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历史上武则天曾派人到五台山采回菊花,以求闻到花上沾染的佛香。后又派人到五台山挖回显通寺前大花园里的花木万余株,移栽于洛阳宫内,遂使五台山花卉名闻天下。

显通寺大文殊殿内的千钵文殊像。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特别是清朝“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到五台山次数达六次之多,成为历史上到过五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

据说乾隆知道难以登台顶后,便给青云和尚出了道难题:五年后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台文殊。这么着才有了五台文殊像在黛螺顶的建成,使得人们不用转遍五台也可以朝拜五台文殊。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

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

黛螺顶五方文殊殿

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五文殊殿内。

人生路上,

一路走来,

每个人都有许多难解的问题,

关乎心灵,

涉及思想。

就说康熙当年到五台山寻找父亲,据说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康熙在五台山时,走到了西台下面,就迷路了。后来文殊菩萨化了一座桥,一个老人提着灯笼,来接他。于是五台山就有了灯笼文殊。

五台山灯笼文殊菩萨

位于山西五台山脉中台山腰的吉祥寺。

五台山吉祥寺有灯笼文殊殿三间,内供脱纱灯笼文殊骑虎尊像

吉祥寺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寺内文殊殿的灯笼文殊菩萨像,里面主供的是脱纱灯笼文殊菩萨骑虎像,文殊菩萨的坐骑本为绿毛狮子,而这里却成了一只猛虎,这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的。

灯笼文殊菩萨身穿袈裟,面带笑容,银须飘洒,衣纹流畅,手提红灯笼,坐在虎背上,姿态优美,神态自然,活似一位现实生活中的长者。若要站在佛像面前,倍感和蔼亲近;若要左右移动,便会觉得他那壑智的眼睛在随你转动,真是栩栩如生,瑞相天成,怪不得许多信众爬山涉水也要到此礼拜灯笼文殊菩萨。

般若堂

日知为智,

即每天知道多一点。

加上前面的慧,我以为对俗事的了解是“知识”。了解事物永恒之真理,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广博之知识,学习理解了,是聪明。融会于心,然后从心底自然流露出来,就成了智慧。

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得聆圆音,从东汉至今涌现出许多得道高僧。现今五台山除殊像寺为菩萨应化之地外,东、西、南、北、中五峰各处,历朝历代都有过文殊师利菩萨的应化之迹。

乾隆还有一个故事特别有趣,乾隆听说五台山僧人作风不良,想去亲自查看,到五台山,看到一个和尚在河里洗澡,旁边还有许多女人,乾隆一生气,一支箭射过去,和尚负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萨顶上,僧人不见了,就看到文殊菩萨背后有一只箭。五台山以后就有了带箭文殊。

五台山真容院前院西配殿 “带箭文殊殿”中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塑像两尊。前面一尊为执剑文殊,高1.7米;后面一尊为带箭文殊,通高2.3米。坐狮为银白色,颈毛、尾巴呈绿色。带箭文殊坐在狮子背上,表情严肃,衣冠整洁;只是右肩上却插着一箭,且入之较深。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代表智慧。

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称法王子。文殊菩萨形像,一般为顶结五髻,代表佛的五种智慧,一手持宝剑,象徵以智慧剑斩烦恼(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另一手持经典,代表智慧思维。驾乘狮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无比。

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凡夫肉眼即便亲眼所见也未必是事物的真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智文殊菩萨以他无边广大的智慧,巧妙地启迪我们,凡夫的眼目所见皆是幻相,意识所想皆是我执幻想,要了知事物的真相,必须修有佛的慧眼、多方角度,仔细斟酌,谨言慎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背后的真实。

所以我们要懂得超思量,就是说你要超过你智慧的分量。我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会看偏,眼睛看不准确,不好的当好的看,不正确的当正确的看,偏的当正的看,善的当恶的看。

你可以回想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否是这样,这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是颠倒的,心颠倒了,眼睛看世界就会颠倒。

撰写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现存150多篇碑文中,写有20篇。

前面康熙帝玄烨寻父,遇到一僧,此僧暗示于他,但玄烨粗心不识得而后悔,觉得自己的父子缘分太薄。因此在题字时,便有意将“灵峰胜境”中“峰”字下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

此四字后被刻在菩萨顶寺山门外的牌楼上,如今登顶的游人都能看到。

智慧圆满

——要懂得做事做人都要用心,

我们做任何在人间的事情

要智慧圆满。

比如说我们平时看见一件事情,我们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个事情并不是原来你思维的量度,要超思量,就是要想得远、想得深。

佛的圆满简单的说,

是指福报圆满和智慧圆满。

但如果广泛来说,则还包括功德圆满、神通圆满、说法圆满、道行圆满、度化众生圆满,断惑证真圆满,乃至无量无边的善法等等,没有一法不圆满。

大吉祥天女咒---佛教音乐

但是,

佛菩萨说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圆满的。

这个世界如果有人有成就了,

那我们大家同样也会

得到幸福、快乐、安心和加持。

大吉祥!

吉祥者,万事幸运如意之谓也!

五台山历朝历代都有封建帝王朝台拜佛之事。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三百多座。

随着喇嘛传入五台山,尤其藏传佛教得到清朝系带皇帝的极力推崇后,五台山出现了极具鲜明特色的青庙与黄庙繁荣并存的景象,青海、西藏与内蒙的藏传佛教僧人们也把朝台作为最幸福的事情。

五台山前后共有9位皇帝亲临拜谒,其间有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康熙帝、清高宗乾隆帝等。

五台山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

由于“文殊”梵文译名为“曼殊”,而“曼殊”又与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洲”谐音,清王朝便自认为他们是“文殊”。

“文殊”又有“妙吉祥”、“吉祥金刚”等含义,清王朝便选定“吉祥”为他们的祝福用语。

最后我按照现在众多的清宫戏里语句问候大家。

“皇上吉祥” 

“太后吉祥” 

“阿哥吉祥” 

“格格吉祥”......

亲们吉祥!六时大吉!

作者/张越

艺术家

三远堂堂主

三远文化创始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365米中国画山水长卷《江山一统》创作者

祖籍四川内江,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学渊源之影响,徜徉于流派林立的各家风范中,受益于古代大师的技艺,在绘画传统的文学内涵中华墨,作品多有创新。精研花鸟,山水、人物兼能,强调写在不经意中,隐博物而蔬荀气,追求作品的“迹简意澹而雅正”,营照出有别与传统的新绘画风格。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