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q1338 2020-02-17

说到二战欧洲的东线战场,经常有人拿苏德战争中双方的生产力说事儿。巴巴罗萨行动初期,苏军一路节节败退,僵化的指挥能力和对德军的始料不及在战争初期暴露无遗,然而苏军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后,局势发生逆转,毕竟战争不仅仅是正面战场上的拼杀,更是两个国家工业水平、生产力、人口数量、资源储备等的综合对抗,尤其是这种举全国之力的全面战争,更是对交战双方战争潜力的全面挖掘。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对决,库尔斯克会战就是数量胜过质量的最好战例

而苏联和德国在战争期间的整体战略和武器设计思路,忠实的刻印在了双方的武器设计上,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苏联和德国在坦克设计和工艺上的差距,虽然这些差异无法全面且忠实体现战争时期双方整体战略的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够管中窥豹,以此来窥视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整体战略思路。

苏联坦克的生产工艺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生产了大量的T-34坦克,从T-34/76到T-34/85,期间由于生产厂商和工艺的不同,划分有大量的细分型号,从T-34坦克的演变史就能够看出,苏联为扩充这型坦克产能做出的努力。首先先来澄清一个误区,现在很多人都认为T-34坦克的工艺粗糙,所以其生产工时要比德国坦克短的多,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上T-34坦克的生产工时与豹式坦克旗鼓相当,甚至有的T-34生产工时要比豹式坦克更长。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STZ厂在1942年生产的T-34坦克,随着战线的临近,工艺被极度简化,大量直面钢板取代了曲面

真正让T-34产量如此之大的是其简易的工艺水平,我们先来看看列宁格勒拖拉机厂(以下简称STZ厂)生产T-34/76坦克的工艺演变史,1941年,STZ厂生产的T-34/76坦克工艺较为繁琐,拥有弧形的炮塔正面装甲和炮塔后装甲,折线型的正面炮盾,而到了战况吃紧的1942年,STZ厂的T-34/76已经经过大量简化了,炮塔由大量直面钢板焊接而成,炮盾也取消了切削,其生产工艺大大简化。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STZ厂“发明”的全钢制负重轮,就是工艺大量简化的产物

除了炮塔上的生产工艺演进之外,STZ厂还在41年10月设计了全钢制负重轮,这是由于当年苏军的橡胶资源极度匮乏,苏联的国土全部处于北温带和寒带,天然生胶资源只能依赖进口,虽然在战前就开始了对合成橡胶的研制,但卫国战争中,苏联和合成橡胶产业遭受重创。虽然苏联在1932年就掌握了人工合成丁钠橡胶的技术,但丁钠橡胶的物理性能较差,只能制造胶鞋底等弹性较小的产品,而且丁钠橡胶在严寒条件下会冻的失去弹性。所以STZ厂索性开始生产全钢制负重轮,随后各工厂也开始纷纷效仿。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当时的T-34坦克常常会在中间使用全钢负重轮,或间隔布置

除了STZ厂之外,其他工厂也在拼命降低T-34坦克的生产难度,这里再举几个极端的例子,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以下简称UZTM厂)生产的T-34,采用了“Formochka”炮塔,也就是热拉伸炮塔,这种炮塔的工艺十分简单,由大型水压机冲压钢板一体成型,这种炮塔的防护能力非常有限,仅有约20mm左右,由两层整体冲压件构成,但是生产工时却大大缩短了。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看看这辆T-34的炮塔是不是十分光滑,并非苏联提升了铸造工艺,这是一体成型的“Formochka”炮塔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哈尔科夫厂(以下简称183厂)生产的六边形炮塔T-34,41年9月17日,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搬迁,1942年,搬移到乌拉尔地区的183厂开始继续量产T-34坦克,这一时期183厂生产的部分T-34居然用上了土坯铸造炮塔,这种炮塔的外形与普通六边形炮塔完全一致,却使用土坯铸造而成,炮塔上分布有大量合模线,其铸造工艺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使用陶范铸造青铜器没有什么区别。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生产线上的土坯铸造炮塔,这种铸造工艺要求极低

综上所述,苏联在战时的坦克生产工时并没有减低多少,甚至因为大量妇女和儿童等非熟练工种的加入而变得更长,真正让苏联坦克产量飙升的原因并非是工时的缩短,而是制造难度的降低,从焊接炮塔转变为铸造炮塔,车体上的许多零件也从钢板切割零件转变为更容易制造的铸造件,这使得T-34坦克的制造难度大大降低,183厂在搬迁的过程中,丢失了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但是其仍然是1942年生产T-34数量最多的工厂,可见这种生产难度降低带来的好处。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战争末期,苏联坦克的铸造和焊接工艺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看看这粗陋的炮塔接缝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同盟国的援助,当时美国和英国不仅仅对苏联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坦克,卡车等装备,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工业设备。183厂所有的大型立式车床全部由英美等国家提供,没有这些大型立式车床,T-34坦克的炮塔座圈都难以生产,此外,盟军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包括小麦、面粉、种子、肉类罐头、鸡蛋、香肠、奶粉等等事无巨细。总量超过超过600万吨,苏联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与西方的援助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谁都否认不了的。

德国坦克的生产工艺

而德国这边的战略思想与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发动二战,,是因为德国在《凡尔赛合约》签署之后受到了诸多限制,连列宁都说,这是对德国进行敲骨沥髓的盘剥。正因如此,希特勒的主要职责是振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德国经济。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振兴德国经济最有效,也是最极端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德国民众支持希特勒,就是因为希特勒上任初期对民众福利的保障很高,对振兴德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作用。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不可否认,二战初期德国的社会福利还是很高的,这位希特勒提供了大批忠实簇拥

正因如此,德国在1943年才发动了全面战争动员,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工业还比较依赖人工,就连美国都大量号召妇女进入工厂流水线,当苏联和美国进行全面战争动员后。德国仍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因为全面战争动员会严重破坏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再加上希特勒上任前早已夸下海口,德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和产能预估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德国在战争时期的装备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虎式坦克的各种履带,都这时候了还分左右履带和运输履带,德三你想啥呢??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德国在武器设计上也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先来说说卫国战争前的德国坦克设计,这一时期的德国装甲车辆拥有垂直的装甲和充裕的车内空间,而且大多数反坦克火力都是37mm反坦克炮,就连著名的虎式坦克,其整体设计思路也只能视作是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放大版,其吨位指标也从刚开始的30吨飙升到36吨,最后直接提升到56吨,仅从设计思路上来看,虎式坦克无疑是落后的。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虎式坦克的吨位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直接放大的设计思路贯穿了德国的坦克发展史

在入侵苏联后,德国很快遇到了装备厚重装甲和76mm火炮的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对德国造成的冲击是极其巨大的。遭遇T-34前后,德国坦克的设计思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之后设计的虎王,豹式,追猎者等作战车辆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倾斜装甲的设计,与此前的德国坦克差异巨大,而且德国人在这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模仿T-34的整体装甲布局时,德国人明显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豹和虎王坦克早期型与T-34一样采用了弧形的炮塔正面装甲,都出现了窝弹区问题。直到后期型号才得以解决,而T-34坦克的正面弧形装甲下方就是坚固的首上装甲,其窝弹区问题并不严重。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还是这张老图,解释虎王和豹式的窝弹区问题,具体见我的历史文章

最后再来说说希特勒的瞎指挥,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希特勒本人并非科班出身。所以许多国防军的老牌贵族军人对希特勒是不屑一顾的,而希特勒为了展现其“军事才能”,往往直接插手武器研制和战略制定,希特勒本人又对超重型战车有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在他的干涉下,德国坦克设计陷入了一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怪圈,许多不切实际的超重型坦克项目都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上马的,这些项目浪费了德国大量的资源。

简陋的哲学,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对比

铁路运输的虎王坦克早期型号,坦克后面的是一卷作战履带,要先换装这种履带才能投入战斗,德国你这整啥呢

最后再来说说工艺,德国坦克较少使用铸造件,其加工精度较高,对工业设备依赖较为严重,在后期的空袭中,德国miag工厂由于盟军轰炸陷入停产,这在苏军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最饱受诟病的是工艺,以虎式坦克为例,其早期型号履带还分左右,左边的履带与右边的履带无法通用,而且铁路运输时还要配套专用的运输履带(虎王也有这个问题),大敌当前,德国人还有心思纠结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武器又怎么能够大规模生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