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这首惊艳绝美的诗,有人读出唯美的温暖,有人读出难言的凄凉

 wenxuefeng360 2020-02-17

这一年,杜牧三十五岁,时任监察御史已有两年的他来到了扬州,他来到了极为幽静空寂的禅智寺。禅智寺在扬州城东边,原址曾是隋炀帝的故宫,居于高处,风景秀雅。杜牧身处寺中,在一个下午端着斜阳晚照,层层感伤袭来,一首传神的《题扬州禅智寺》一簇而出。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这首惊艳绝美的诗,有人读出唯美的温暖,有人读出难言的凄凉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之后一只蝉音喑哑聒噪,初秋的松枝桂树枝条随风飞扬,凄清萧瑟。青苔长满了台阶,白色的鸟儿故意久久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寺中的一切都是这样空寂瑟瑟,一声蝉音用一“噪”字,那份安静冷寂更为形象了。之后的“青苔满阶”、“白鸟故留”都是客观的人迹罕至的结果,没有人烟的踩踏打扰,青苔招摇,白鸟徘徊,这样对静的表达可谓妙极了。

首联和颔联中一系列的意象运用,将禅智寺的唯美和幽静立体地展现了出来。身处寺中,看着空寂至美的风景,黄昏已至,“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之语顺势而出,树林茂密,黄昏的云气在林间弥漫漂浮,斜阳已渐从小楼下去。茂密的树林是生机的象征,层层暮霭使得生机之景隐于一片朦胧之中,夕阳是一天中最后的一抹阳光,此时已渐渐从小楼隐去,这是温暖中的一种消逝,唯美中的一地忧伤。

杜牧这首惊艳绝美的诗,有人读出唯美的温暖,有人读出难言的凄凉

青苔满阶砌

在前三联中,诗人将盎然的生机、冷寂的景致和谐地融合到了一起,严丝合缝中将远离繁华的禅意代入了诗中,流光斜阳里,似乎梵音渺渺,浸入人心。

在如此幽寂雅致、居于城高的寺中,杜牧想到了寺外的繁华喧嚣。谁知这寂静幽长的竹西路可以通向那歌舞飞扬的繁华扬州,寺外和寺中原本是两个世界,一条路一堵墙就可以将其分开,一个是市井繁华,一个是悠然世外。它们本不遥远,扬州城中的歌吹之声似乎随着秋风飘入了空寂的寺中,飞入了诗人的耳中,然而身在其中,幽清冷寂的禅智寺才是他日日所在之地,心中孤寂凄凉之感不觉愈甚。

杜牧这首惊艳绝美的诗,有人读出唯美的温暖,有人读出难言的凄凉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许多人喜欢这首诗,并非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凄清冷寂,而是因为诗意中那些唯美温暖的部分。青苔白鸟,小楼前的斜阳暖意,远处喧嚣多情的繁华遥遥而去,带着禅意和空寂之感的唯美暖意,这些正是许多人从生活、情感以及美学上对至静至美的追求,我自己也莫不如此。再回到杜牧本身,他则更侧重于自己内心孤独和凄清环境的表达,他当然知道,这禅智寺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因为个人的身世经历,他站在孤影里,将忧思和寂寞写进这独特诗意的美景里。

这首诗是杜牧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所作,他去禅智寺也确不是因为自己避世修身,而是因为其弟杜顗身患眼疾并且就寄住在禅智寺。因为杜顗眼疾已经重至不能视物,杜牧于是告假自洛阳带了当时的眼科名医石公集前去扬州探病,这便有了居于扬州禅智寺的来历。

杜牧这首惊艳绝美的诗,有人读出唯美的温暖,有人读出难言的凄凉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在此之前,杜牧因任淮南节度使牛增孺的推官和掌书记而有居于扬州生活的经历,他也曾经在灯火喧哗间看尽繁华,也曾在歌舞欢愉间徘徊流连,那句著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杜牧回忆追悔十年前在扬州沉迷蹉跎的真实写照了。而今,这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也同样不是空穴来风,他定是在回忆遣愁中写下这一句作以结尾罢。

落寞的晚唐,空寂的禅寺,不得其所的理想,和扬州的繁华,寺中的美景,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融合为完整的一体。杜牧的忧怀遣愁,杜牧的遗憾凄冷,都在禅智寺中的一个黄昏,在触目繁华里书写着自己的伤感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