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大雪,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还嫌天气不够冷

 读书工 2020-02-17

现在科技进步,生活条件也好,人们对寒冷有了各种对付的方法,开空调是很方便的。但是在过去,在唐朝那个时候,天下雪了,结冰了,气温低到零下十几二十度,人就承受不了。

怎么办呢?抵御寒冷一个是多穿衣服,再一个就是烤火,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而公共场所,特别是宫廷内外,又只有烤火最有效,烤火也就必须用柴草或木炭做原料。

人们在集市上买卖柴火或木炭,唐朝时绢帛等丝织品也可以当代替货币使用。当时为皇宫中采购物品的叫做“宫市”。但是这种宫市在唐德宗末期开始变样了。

原来是官吏采购,现在变成了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但太监在采购时往往都是压价,低价强买,有时甚至借各种理由不给钱,等于是强行掠夺。

当时“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运动,其中有一个主张就是要废除不合理的宫市,因为触犯了宦官和权贵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打击而致失败。

诗人白居易看到“宫市”的弊端,看到劳动人民被无辜盘剥,因而把当时卖炭老人的遭遇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卖炭翁》诗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个卖炭的老头是很苦的,他不是贩买贩卖的生意人,他是住在终南山的深山老林里,长年以砍伐树木烧窑做炭为生计的。他卖炭的钱只能够换取一些衣裳和粮食,勉强度日而已。

从他的形象就可以看出劳动的艰辛。成天和烟熏火燎打交道,脸孔被熏烤得干巴漆黑,十个手指也都皲裂变黑了,只有两边的鬓发还看得出是白色的。

隆冬腊月,穿着这么单薄的衣裳,身上冻得发抖,心里却希望天气变冷些,更冷一些,只有这样,他的木炭才有人要,才卖得出好价钱。

果然天随人愿,夜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雪,足有一尺来厚,天气变得格外地寒冷。卖炭翁起了个大早,就趁着严寒踏上冰辙子,出发去长安城了。

来到城里,已不算晚,日头已经有几杆子高了,集市还没有开门。他感觉人也累了,牛也乏了,有气无力,于是靠在南门外的泥地里休息,心里盘算着炭的价格,等待集市开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没想到的是,这时有两个骑马的人向他这个方向翩翩地过来了,看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一个是穿着黄衣服的太监,一个穿着白衣服的是他的差役随从。

那太监挥动着文件说,这是皇上的命令,现在天冷了,宫廷里正需要木炭,这一车皇上买了,跟我走吧。于是吆喝着老牛,调转车头,把一车炭往北边方向拉走了。

这满满的一牛车木炭,足有一千多斤重啊,从砍伐木柴,到烧窑,到出炭,不知道花了多少汗水和时间。全家人吃的穿的,都指望着它。现在怎么办呢?

卖炭翁没有办法,也只有跟着走。结果呢,太监什么也没说,他把半匹红纱一丈白绫,往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了一车炭的价钱,卖炭翁真是欲哭无泪呀。

卖炭翁辛苦劳动的木炭被“宫市”掠夺了,“宫使”耀武扬威,他一个老头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只有忍气吞声。回家后怎么交代,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可怜这个老头,那么冷的天,又穿得那么单薄,从终南山走到长安城里,真是饥寒交迫,但是他还嫌天不冷,还嫌雪下得不够大,他是“心忧炭贱”啊。结果呢,所有的指望都成了泡影。

白居易是一个现实的作家,他敢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情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他的《卖炭翁》万口传诵,可以说是千古名篇,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令人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