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芳草屋845 2020-02-17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聪明。

我们总会被一些既定的“心理幻觉”,导致自己的思考出现偏差;也会被外部信息的扰乱,导致我们的思维陷入错乱之中。

但是,这种情况,我们是可以避免的。

以下这十二条心理定律,是人类经常会遇到的心理现象。只要我们知道其出现的机制,我们就懂得采取相应的方式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的思考,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聪明。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一:聚焦性幻觉

你是否曾在云中看到一张脸,或者看到某个现象,而觉得这个世界聪明“灵性”呢?在晚上无意中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就认为夜晚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出现呢?

相信你肯定有类似的经验,因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我们的大脑在寻找模型和规则,而当它找不到模型和规则时,它便会将其虚构出来。信号越模糊——比如录音带上的嘈杂声——对模型的阐释空间也就越大。信号越清晰,阐述起来也就越困难。

我们的大脑在发现规律这件事情上,都表现得过于敏感,以至于习惯从一些随机出现的现象当中,用自己认为的规律去解释它们。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陷入了“聚焦性幻觉”之中,对一些不常规的信息进行常规的解读。

其实,如果你认为发现了某一规律,应该先把它看成是偶然。如果确实认为很有规律,那就通过自信的分析、研究,把这个规律找出来,而不是单凭感觉得出结论。

只要这样,你才会变得冷静、聪慧。

心理现象二:选择性疲劳

做决定是会让人疲惫的。

我们会在所有的比较、权衡和决定之后,感到精疲力竭。这种心理现象,科学上称为“选择疲劳症”。

我们的意志力就像电池,在一段时间之后它就需要充电,通过休息、放松、吃东西等方式,以回复注意力。

宜家家具之所以会在自己的门店设置餐厅,是因为当消费者走过拥有一万件商品的通道后,就会出现“选择疲劳症”,当消费者能够在餐厅稍做短暂的休息,就会感到精力充沛,从而可以更好地决定选购哪件物品。

所以,不要让自己在疲劳的时候做出重要的选择,不要留给自己太多的选择,而导致自己出现“选择疲劳症”,降低做事的效率。

有时做的决定越少,效果就越好。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三:多样信息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收集更多信息的渴望。但有时候一些信息不仅是多余,而且还害的。

心理学家向芝加哥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学生进行一项调查,问他们圣迭戈和圣安东尼奥这两座城市,哪个人口更多?

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美国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圣迭戈,但德国学生则是100%全部答对。原因是所有德国学生都听过圣迭戈这个城市,却没几个人听说过圣安东尼奥,但美国学生却听过说两个城市,他们有着更多的信息,从而容易产生出错。

这就说明,有时信息太多,就混淆我们的思维。尤其当我们无法识别到信息的真伪时,这种被信息影响自身理智判断的情况,就更加明显。

所以,一定要懂得甄别我们接受到的任何信息,不要被这些还没被证实的信息,影响到我们的思维。

心理现象四:劳力辩证现象

当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力气之后,某件事终于被你完成,你会不会觉得没有人好像你这么努力?

或者你对喜欢的人付出了很多爱之后,你是不是会觉得,你这辈子都不能没有对方?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此类情况都会持有肯定的答案。但事实上,我们都是“劳力辩证现象”的受害者。这一现象说明,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结果期望过高,从而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因为即便我们很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比我们努力的人,也大有人在。

“劳力辩证现象”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特殊情况。当你跟爱人吵架,爱人生气地咬了一口你的手臂,留下了印痕,那么这个印痕,就会无形中在你心里获得某些价值。

因为你在这件事上,付出了很多劳力。

了解“劳力辩证现象”,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清醒。千万不要以为,一下子就付出了所有就了不起。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五:喜欢凭感觉做决定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纺织厂里5台机器生产5件衣服需要5分钟,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件衣服,需要多少时间?

最先进入你大脑,或者你凭感觉得出来的答案,是不是要100分钟呢?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只需要5分钟。因为既然机器增加了,那么生产衣服的时间自然不会变多。

思考比感觉更痛苦。理智权衡比依赖感觉,需要更多的意志力。这说明,当人们更倾向于依赖感觉去做决定时,也就会用更少的理智去研究问题了。

换句话说:依赖感觉的人,提出的问题较少。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就从以怀疑的态度去面对最简单的逻辑开始,因为不是所有看上去可信的逻辑,都是正确的。

心理现象六:情绪轻易会影响到我们

你如何看待转基因小麦?你喜欢这种食品还是讨厌这种食品呢?

这是一个设计多个方面的话题,而你又不想草率地回答。理智的做法,就是分析这一充满争议的技术的优缺点,加以权衡,然后计算相关的正负值——当然,我们不会这样做的。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把所有可能的优缺点罗列出来,我们能够想到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很少会超出我们的经验范围。

其次,一些小的可能性是无法计算出来的,因为很少发生的事情不会留下太多的资料。最后,我们的大脑也不是为了做这种计算而进化的,我们是快速做决定人类的后代——我们的情绪会激发我们做出何种决定。

“情绪激发”,指的是一瞬间的感情迸发,你喜欢什么,就会相信其害处很少而益处很大,反之亦然。你会依赖你的感情做出复杂的决定。

尽管你不会承认,但你至少应该要做到,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轻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七:我们很容易谣言被煽动

任何看似随意的宣传,都会对我们的大脑发生作用。

我们会看到一篇观点强烈的文章而被激发情感,但这种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忘淡化。但研究表明,宣传的鼓动效果却正好相反。宣传的说服力,却会随着时间而增强。

这一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

解释是,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快。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如信息被各种不实渠道散播)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某制度都是坏的)相对要快得多。

因此,一个信息就算是出自不值得信任的地方,但其散播出来的信息,也会渐渐赢得人们的信任;而这个被视为不值得信任的地方,比起信息内容本身,会被人们遗忘得更快。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碰到很多谣言?只认知谣言本身,却从不深究谣言出自哪里?

心理现象八:选择盲目症

假设你的储蓄账户上有一些钱,你向投资顾问咨询意见,他推给你一种债券,利率为5%。

你的顾问说:“这笔1%的储蓄利率要好很多。”买这种债卷有意义吗?

我们对此很难确定,因为这种对比是不对的,只有将这种债卷跟其他相似的投资选择进行对比,然后选出最好的一种,这才是明知的做法。

这就是“选择盲目症”,即人们会自动忘记将其他可能的选项,与眼前最好的选择进行比较。当我们以为当前的选择比较是最好,从而忽视其他更好的选择时,我们就会、患上这种“选择盲目症。”

例如今天你不想在家,只能去网吧玩游戏,将“待在家”跟“去网吧玩”放一起比较,但这种对比是不对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跟看电影、逛书店、跟女朋友约会进行比较,然后从中选择最好的一个。

所以,你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盲目选择当中。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九:依赖域现象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成功,可以复制到其他领域上面。

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这种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扩展。这个现象就被称为“依赖域现象”。

哲学家纳西姆·塔勒布这样描述“依赖域现象”:棋手擅长解决棋局的问题,但仅限于这个领域。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将能力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但实际上是不行的。

例如你跟学习金融的学生讲课,用一些经济方面的例子去说明思维错误,他们就会立刻明白,但如果用医学领域的案例去说明,他们就会一知半解。

将知识从职业领域延伸到私人生活中式尤其困难的,反之亦然。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你不满某些领域中的人的表现,换你去做会做得更好,说不定结果会更差。

心理现象十:群体内外偏见

我们总有跟群体内的人,保持一致性的心理倾向,这是经过几千年进化而形式的行为模式。

因为群体意味着归属感,归属感在以前是生存的必须,从群体中被排除肯定意味着死亡。而且个体与群体为敌时,通常个人一定会输。

个人假如群体,会被迫和群体做一样的事情。谁不这样做,不仅在这一群体中没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所有的群体中都不会有,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导致我们患有“群体内外偏见“,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求取我们对事实的看法。

有时跟群体保持一致性,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自己,从中获得认同感。但如果我们身处的这个群体,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为了免受影响,你最好尽早离开了。

读懂这十二条心理现象,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思考更理性

心理现象十一:陷入僵化的书本知识

你是否读了很多自我精进的文章,但生活依然毫无变化?你是否听了很多有价值的道理,却依然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描述的知识。

而我们往往过度地重视了用语言描述的知识。这会产生什么问题?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类知识由于写得太清晰,没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内容,而现实生活是却很难有这种清晰存在的情况,以至于我们在运用该知识时,就会面临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第二,写书的人和从不写书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彼此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知识很难切合读者的需求;

第三,文字会掩盖能力,以为看了就有能力。

重要的知识通过实践而获得,不要盯着书本上的知识,先做一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从语言描述的知识当中,获取非语言描述的知识,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

心理现象十二:适当跟着感觉走

如果人们想得太多的话,就会阻碍大脑重感性的智慧。

因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维一样,都是由大脑产生。感性对于理性来说,知识信息加工的另外一种方式——一种更加原始的方法,但却不一定比理性思维差,有时反而会比理性思维更好。

那什么时候思考要理性,什么时候要感性呢?有一个简单的法则:如果是很熟练,尤其是那些通过下意识就能够自动做出来的能力,那最好就不用去思考,思考会将直觉可以找到的解决方案不必要地破坏。

而对于一些你很少遇到过的情况,或者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就需要理智的思考,这时逻辑就要比直觉更有用。

我们不能被感觉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判断,但与此同时,我们在一些理智的问题上,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跟着感觉走吧!

例如你不知道到底是上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既然对你来说差不多,就看看你感觉偏向哪间大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