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手诊(一看就懂)

 daoyide 2020-02-17


1、“生”比“病”重要

所谓“生病”,是“生机”“有病”。

“病”是生机不正常了,只需要恢复生机,“病”就消失了。

“病”是个性化的,特异的,但是,“生机”是共性的,普遍适应的。

何谓生机?就是人的基本功能正常。

(至简逻辑:功能是由能量推动的,能量是功能的推动力,功能高低体现的就是能量的高低。)

1、精神好——当下有能量;

2、手足温——有能量储备;

3、有食欲——有能量摄入-赚钱能力;

4、睡眠好——有能量存储-存钱能力;

5、排便好——有排污能力-还债能力。

——以上就是至简提出的“生机健康”的标准

中医的疾病观,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你的免疫力低下(钟南山院士也说了,这次流感病毒的恢复只有依靠患者免疫力的提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敌我交战,被敌军打败了,是不能说“敌军太狡猾”的,只能是自己能力不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归因逻辑是一致的:有所不遂反求诸己。

现实生活中,出了问题,怪别人有用吗?还不都是得靠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中医学上也是同理。

同样流感病毒传染之下,为何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有的人重病,有的人轻病?这里面的核心区别就是:免疫力的高低。免疫力的背后,就是能量的高低。

病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病的人,是一样的:有能量,免疫能力高。

所以,是否生病,生病的轻重,疾病的预后,都是能量(免疫力)决定的。

所以,中医防治病毒流感的共性方案逻辑出来了:

预防流感,要提升能量;

治疗流感,要提升能量。

能量提升,功能提升,免疫力提升,各种防御和疗愈机制都会提升。

但这个层面不叫“治病”,叫“养生”。

“医生”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的,所以眼光只能局限在问题发生时(有病时)。

医生关注的是“疾病”;

养生关注的是“生机”。

疾病是变化的,生机是不变的。

关注变化的医生,是难以相信不变的生机就能够应付疾病变化的(开方子才会好的疾病,怎么可能不开方子,只是养生就会好?)——而免疫力好的人同时在场却不被传染生病,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不吃药都会好,何况稍加养生辅助?

人人都适用的方法,在医生眼里,不算处方。

所以,大众得不到医生给出的共性的方法。这是必然的。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焕发生机疾病就可以康复吗?

大多数人,包括医生,是把“养生”和“治病”分隔开的。有病治病,无病才养生。把养生等同于“不能治病”。

养生不是“治”愈疾病,而是让身体“自愈”

治疗的过程,是药物刺激身体本自具足的能力,让这个能力亢奋或者抑制。

药物,只是刺激身体的外力;

身体“能够反应”的能力,才是修复的原因。

手指遇到刺痛会回缩的能力,不是药物给的,是身体本自具足的。

病毒入侵,身体会发热,是身体本身具备发热的能力,不是药物给的。

咳嗽、打喷嚏,发烧、流鼻涕,也是身体本自具足的能力,也不是药物给的。

能量不足了,产生肚子饿的信号,驱动进食,吞咽食物,消化食物,分解食物,这些功能都是身体本自具足的。

受凉了,感受到寒冷的信号,身体快速颤抖产生热能以排出寒气;鼻子以打喷嚏排除寒气和空气中的异物(比如病毒),进入肺,以咳嗽的方式排除病气;进入全身血液,以发烧的方式提升免疫能力,“烧死”病毒细菌;白细胞的升高,炎症机制的形成……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身体自发的免疫防御机能。

所有药物,只是干扰(支持或者抑制)这些功能。

所以,是身体本自具足各种自我防御修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能量的支持,因为,功能是由能量推动的。

而各种防御能力,是建立在“基本生理功能正常:吃喝拉撒睡好”的基础上的。

同一片天空下,同一款空气里,不被传染的人;传染了,病不重的人;自我隔离,就能够痊愈的人,做到的所谓休息,就是“吃喝拉撒睡”变好了。如此而已!

休息,就是减少能量消耗;

能量修复,生机焕发,机体自愈!

如此而已。

所以,焕发生机,就可以预防疾病,乃至于“自愈”疾病!

不吃药,睡个觉,或者打个篮球,病就好了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

焕发生机,身体就会“自愈”——现在,你相信了吗?

如何焕发生机呢?

很简单,功能是由能量推动的,增加能量,功能就会增强。这是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不需要医学专家都可以确认的常识。

所以,所有增加能量的方法,都可以提升身体免疫力。

能量用功,就会发热,这也是物理学基本原理。所以,能量的附带属性,就是会发热。

提升热能,就能提升能量。

同时,热能是存储在水分里面的,所以,加热的同时要加水(以承载热能)。

增加能量的目的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能量储备,所以,还要考虑能量的存储。

所以,这个方案里面包含两个层面:增加热能,存储热能。


心安很重要!别人怎么说,气氛怎么样是别人的事,自己要有分析思考的能力和勇气。同样是癌症,肿瘤,甲亢,甲减,乙肝等等,为什么有的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吓个半死,短时间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另外有不少的案例,或是通过学习至简明理,自己调理,或是想得开,出去旅游,做自己想做的事,向死而生,开心快乐起来,结果是什么,不药而愈,学习至简一年,我见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我儿子,女儿,发烧,拉肚子,咳嗽等,都是通过学习至简文化,明理,自己在家处理好。不吃药不打针!病毒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不明理生起的恐惧心,视疾病如魔鬼,一听病名,就闻风丧胆,吓尿裤子了!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少有人从小有条件学习医理。从最常见的小儿感冒发烧说起,相信很多宝妈跟我一样,没有学习明理以前,孩子一发烧感冒的,抓紧去医院,生怕耽误孩子,治疗不及时。只要孩子一发烧,自己紧张的半死。通过学习至简我明白了,发烧是身体进入寒气邪气了,发烧是身体在自救,发烧是病吗?不是的,寒气才是病,我们要做的是要帮助身体烧的更好,正确干预,把寒气邪气赶出去,这样,才是根本的对因治疗。而不是急匆匆退烧,退烧以后,连绵不绝的咳嗽,孩子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脾气变差等,众多宝妈有目共睹!当然正确的治疗离不开正确的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明理,不恐惧疾病,别人吓我们是因为我们不懂,我们自己搞懂了前因后果,谁也吓不到我们!强大自己才是最靠谱

脾胃虚弱,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当时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自古便有, 但中医并没有“ 糖尿病”的病名, 而是隶属于“消渴”的范畴。所谓“消”即是消谷善饥,“渴”即是饮不解渴,与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症状极其吻合。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因此除了使用药物合理控制血糖之外,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并运用一些中医的养生方法。综合的治疗与调护,无疑对患者的健康大有裨益。

传统认为,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的阴液亏虚所引起的。

根据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液亏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虚阳上亢、虚火上扰的表现,这即是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理论。

而我们经过临床实践, 发觉传统理论认为的“阴虚燥热” 只是一种表象,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其实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的腐熟作用将食物变成食糜状态,然后经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脾气散精” 的作用。因此, 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 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在糖尿病人身上则体现出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精微物质全部堆积于血管脉道,“脾气散精”的功能失常,因此全身各脏器均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如此一来,自然容易出现“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的症状。

上消

因为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受损, 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所以全身脏腑均处于缺水状态,患者需要不停大量地喝水,但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中消

同理因为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无法将水谷精微输散到全身为各组织器官利用,因此糖尿病人容易出现消谷善饥的表现。

下消

如果脾胃虚弱进一步加重,中医认为久病必然及肾,病变后期会出现脾肾两亏的病理状态,肾主水、主固摄小便,因此会出现小便量多的下消症状。所以,糖尿病的病机根本即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2



走出误区, 固护脾胃阳气

由于传统对糖尿病病机的误解, 以致病人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应该多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中药或者食物,比如在食疗上会经常食用苦瓜、天花粉粥、生地黄粥,喝菊花茶、绿茶,吃生冷水果,等等。

其实,这都是不太科学的做法。从中医角度看来,上述的食疗方中使用的药物大多数都是寒凉之品,过服、久服必然会更进一步损伤脾胃, 进一步损耗脾胃的阳气。

《黄帝内经》认为, 阳气在人体中的地位好比太阳对于地球那样重要,人体四肢百骸、血脉经络都需要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都需要阳气的激发,所以阳气在脏腑的功能运转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过服久服寒凉之品而使原本虚弱的脾胃之阳进一步受损,那么脾的运化功能便会进一步减弱,“脾气散精”的功能进一步失常,“消渴”的症状更加突出,病情便将进一步加重。

由此可知,固护脾胃之阳气在糖尿病的防治中何其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患者宜多服用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疗药膳,比如山药粥、莲子粥,而损害脾胃阳气的寒凉之品应少服,生冷瓜果不宜多吃,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季节,更要注意防护。

3



糖尿病预防保健穴位

两穴: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三阴交: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间直上四横指(一夫)处取穴。

针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我们这里介绍一对对穴,即足三里配伍三阴交。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为本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壮健身之功;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

足三里以升阳益胃为主,三阴交以滋阴健脾为要。二穴伍用,一脾一胃,一表一里,一纳一运,阴阳相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健脾和胃,消胀止痛,益气生血,通络疗痹之功益彰。

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采用点揉的方法按摩这两个穴位,即可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4



合适的运动必不可少

控制糖尿病, 除了合理的用药方案和"规律、适宜的饮食控制外,合适的运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项目。

中医认为, 糖尿病的根本在于脾胃虚弱,人体的肌肉归脾脏所管辖,《黄帝内经》言“脾主一身肌肉”,因此做运动有助于强健脾胃。

哪些算是合适的运动呢?

可供选择的运动项目比较多,比如有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患者可根据全身情况和条件,选择1~2项, 长期坚持下去。

五禽戏是中医传统导引的精华,是神医华佗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进行健身运动的一种方法。

其中,熊戏是重点针对脾胃而设,通过练习熊戏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尤其适合糖尿病人。

另外,运动也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个人体质及其他脏腑功能的情况,并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对运动持辩证的观点,认为适量的运动有益于人体健康,但是过量的运动反而有害。

《黄帝内经》言“劳则气耗”,即是认为,本来便有气虚的人, 如果过量运动, 那么就会使气更加虚弱。因此,糖尿病人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劳则气耗”的情况发生。

5



情绪的调护

中医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 都十分讲究情绪的调护, 即是《黄帝内经》所言的讲究“治神”,认为内在的情绪对外在的身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有种病因叫“七情内伤”,即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过度的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甚至直接损伤内脏。

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人由于对糖尿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常年生活在忧思、恐惧、压抑当中,心情得不到放松,甚至焦虑、寝食难安。

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很可能加重病情。从中医的角度看来,忧则伤肺气,思则伤脾气,恐则伤肾气,肺、脾、肾三脏皆被情志所伤, 病情则可能更加复杂。

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糖尿病,科学调护与治疗糖尿病,并力求拥有轻松、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无疑将对病情的好转大为有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