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失利标志着东线德军彻底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苏军将陆续在整条战线上发强大的进攻,德军的闪电进攻战术已经失去了作用,如何防御苏军的进攻成为了德军首要的问题,大体上德军有硬性防御战术、弹性防御战术、区域防御战术。介绍这些防御战术之前,我们先对苏军的进攻战术进行下简单的描述:苏军在突破地段上集中绝对的兵力兵器优势,在强大的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苏军步兵将协同独立坦克单位突破德军的战术防御地幅,让后在突破口投入强大的坦克集团军或者骑兵-机械化集群向纵深突击,粉碎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并对德军实施战役甚至战略性的合围。 德军重机枪阵地 · 硬性防御战术 硬性防御战术是最常见的防御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一条战线上构筑严密的防御工事,步兵师沿战线依次展开实施防御,这也是苏军经常采用的一种防御方式,不过不同于德军的是,苏军拥有足够的步兵师,因此可以在后方部署新的步兵师来增加防御的纵深,而德军步兵师数量连一条防线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因此无法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那些在后方构筑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都是没有部队据守的,需要德军前线作战部队撤回来才能进入驻守。一旦苏军达成迅速的突破并投入编有大量坦克和机械化步兵的快速集群发展胜利时,德军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基本就形同虚设了,因为前线的德军步兵师撤退的再怎么快也不可能赶得上苏军的快速集群,因此如果德军装甲预备队不能阻止住苏军的快速集群的话,那么德军的防线也就宣告被突破了。 德军反坦克炮阵地 除了由于步兵数量的不足,德军无法实施硬性防御的主要原因还有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御掩体,苏军在后期进攻中越来越强调兵力兵器的集中,尤其是集中大量的炮兵实施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东线战场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德军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炮和防空掩体,根本无法抵御这种程度的火力打击,何况德军也无法承受这种激烈的消耗战。 德军步兵 执行硬性防御战术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证能将苏军阻止在其战术防御地幅内,仅靠那些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是不行,必须要构筑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掩体,为步兵和炮兵提供安全的屏障,保证其能在苏军的炮火中生存下来,另外还要高密度的部署地雷、反坦克障碍和反坦克炮来抵抗苏军密集的坦克突击。这种现代化的防线是不可能在一两个月构筑起来的,至少也得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德军要提前在后方选定的地带建造这一防线,有远见的德军将领曾向希特勒提出这种建议,但是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希特勒一直都禁止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建造新防线,他认为这样将使前线部队无心作战,一心想着撤退。希特勒一面坚持使用硬性防御战术,一面又不给前线部队构筑现代化的防御工事,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1944年东线德军的全线崩溃可以说是希特勒硬性防御战术的彻底失败,一个又一个精锐的德军战略集团被葬送了。 德国元首希特勒 · 弹性防御战术 即我们经常提到的机动防御,步兵师并不是分散在一条漫长的战线上实施坚守,而是部署纵深防御,在纵深梯次部署机枪和反坦克支撑点,迟滞敌军的进攻,各部交替掩护实施有计划的撤退,以避免遭遇合围而损失严重。与此同时部署在纵深后方的装甲预备队将迅速前调,向突破的敌军侧翼实施猛烈的反突击,切断其和后续部队的联系。一般来说,当突入的敌军后路被切断时,将停止继续前进从而转入防御或者向后突围,无论哪种情况都将使己方防御中的步兵师解放出来,从而和赶来的装甲师一起发起反击,歼灭突入之敌,进而击退敌军,重新夺回失去的阵地。 德军步兵-突击炮战斗群 弹性防御战术是许多东线德军将领都推崇的一种防御战术,他们认为这是克制苏军大纵深突破战术理想方式,该战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再需要大量的步兵师沿前线构筑严密的防线,节省了兵力,因为德军已经没有能力维持步兵师的编制,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步兵师的缺额越来越严重,战斗力下降的很快,弹性防御战术主要依靠机动性较高的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实施进攻,步兵师主要负责前期的迟滞作战,减轻了步兵师的作战负担。 不过弹性防御战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部队呈纵深防御部署,这不可避免的将导致防御强度的降低,如果苏军通过在局部地区集结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发起主攻,弹性防御战术就会变得缺乏弹性,苏军将迅速摧毁一道又一道德军防线,如果装甲预备队不能及时赶来这将完成灾难性的后果。弹性防御战术的集大成者就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正是在他的机动作战理念下,东线德军才没有在1943年发生崩溃,甚至还短暂的夺回过战场主动权。 德军反坦克阵地 · 区域防御战术 区域防御战术是由德军装甲兵上将劳斯提出来的,在整个二战期间劳斯将军一直在指挥装甲部队,从一个装甲师师长成长为装甲集团军司令,可以说是德军最优秀的战术指挥官,经历了1944年一系列的防御作战,对于东线德军的防御问题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 劳斯上将提出的区域防御战术其实是介于机动防御战术和硬性防御战术之间,他不会将防御部队做纵深梯次的部署,这样会降低一线部队的防御能力,导致其无力应付苏军的重点突破,这一点和硬性防御战术比较相似。但是劳斯上将仍旧强调要构筑纵深的防御阵地,以使苏军大规模进攻发起前,防御部队能够撤离前线以躲避苏军的火力打击,在第二道防御阵地前阻击敌军,通过在各防御阵地之间部署大量的地雷和反坦克支撑点来延缓苏军的攻势,等到苏军攻势顿挫时,德军在迅速的发起反冲击,此时苏军既来不及构筑防御工事,也失去了重火力的支援(作战地域超出苏军炮兵支援范围或者炮兵向前运动中无法支援),从而遭到重创,德军也趁势恢复原有阵地,继续执行区域防御战术。 德军野战机枪阵地 可见区域防御战术只进行战术上的撤退,包括步兵单位在内的作战部队都作为一个整体投入作战以集中兵力,通过大范围的部署地雷和障碍对整个区域进行防御(重点就是德军自己的后方)。简单来说,就是把苏军放进来打,使其离开远程支援火力的掩护范围,进而进行决定性战斗。这种战术非常巧妙,但是难点就是如何把握部队的撤退时间,如果撤退的太晚,那么战斗部队将正好处于苏军的炮火准备之下,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这种战术对情报的要求很高,必须准确的判断出苏军的进攻时间。 装备豹式坦克的德军装甲部队 总得来说,最适合德军仍旧是弹性防御战术,毕竟德军最擅长的就是机动作战,不过介于东线战场实在是太过宽广,在局部地段实施顽强的防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节省许多快速部队从而集中起来使用,达成更大的战役、战略目标。自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以后,德军应该采取区域防御战术和弹性防御战术相结合战术,并立刻开始在后方构筑一条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防线,最终再撤入这条防线后采取硬性防御战术,从而将装甲部队从繁重的战术支援中解放出来,集中组建一直装甲战略预备队,来回在东线、西线实施决定性的进攻,机动作战是德军取得两线作战胜利的基本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