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水中月nxy 2020-02-17

​县令和知县,这两个官位称呼,虽说是一字之差,可是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个称呼是一个意思,这当然离不开如今遍地都是的不负责任的电视剧宣传,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并没有对这两个称呼做严格区分,以至于大多数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县令和知县确实不太好区分。想要用一句话概括二者的不同之处,确实不容易。这背后牵扯到了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官员设置等问题。要想严格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首先有必要梳理一下二者的历史来源。

据考证,县令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等国,当时这四个国家将属地划分为“县”一级别的行政单位。在秦国,县制率先完成,商鞅变法之后,原先的乡并入县,从此县级别的行政区直接隶属于国君掌控。战国末年,直到秦国统一天下,形成了郡县制,县为郡下治所。此时一县之负责人可以叫县长也可以叫县令,唯一的区别就是治下人口户籍数量。如果一个县的户口达到一千户以上,则称为县令,反之叫做县长。

县令被成为百姓的父母官,其实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县令能力和清廉程度直接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县令虽然是个小官,但是管辖的琐碎事情非常多,还要管理地方治安、户口调查登记,所以我们看电视剧里面那些家长里短的纠纷都是县令在管。作为基层干部,如果大部分都能将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好的话,也能给皇帝减少很多麻烦,给皇帝赢来好名声,所以皇帝对于县令的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隋唐之前,因为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全普及,朝廷上下官员都是“察举制”推举上来的。察举制如果实施的好,也能给朝廷带来很多有能力、名声佳的人才,但是更多的时候,官员们“察举”上来的都是有着裙带关系的人员,那么很可能出现某地所出的官员同出一个家族,或者同出一个老师的现象。地方官员势力盘根错节,到处都有裙带关系,对于中央来说,是极难控制的。所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之上,历代皇帝们都在探索抑制地方官员权势的办法。

到了宋代,除了县令、县长的称呼以外,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称呼,即是知县。作为一县之长,本质上来说,知县与县令并无多大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任命方式有所不同,知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多派往一些比较特殊的县,或者有突发状况,或者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些县,这样的称为“知县”。顾名思义,知县的“知”为执掌的意思,也就是执掌主持一县的意思。另外,为了避免官员形成地方势力,所以宋朝之后朝廷一般明确规定,地方官员是不能在自己的故乡或者妻子的家乡做官的。到了明朝的时候,这项规定更加严格,南方人必须在北方做官,而北方人必须在南方做官。所以这个时候的知县已经完全不是简简单单地方官员的性质了,而是完全隶属于中央、依附于皇帝的官员。

当然,无论是从资质上还是从能力上来说,由朝廷任命的官员都要比地方官员强,最重要的是他们深得皇帝的信任。所以我们常常也能看到一些知县不仅仅可以管理地方的政事 ,还可以监管当地的军事事务。这些官员们由皇帝直接派遣,对皇帝负责,所以知县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管辖。

知县称谓的出现,还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深。这一转变自宋赵匡胤时代开始,赵匡胤有感于陈桥一事,总以为别人会效仿他,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抑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将人事任免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通过中央直接委任地方官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此后,前朝一度流行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等职位,系数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诸如“知州”、“知县”、“知府”的称呼开始进入政治舞台。这样的称呼,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在沿用。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知县成为了更加重要的集权手段,和地方治理中坚力量。明朝的知县,全部由中央委派,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的官员制度基本上还是承袭了明朝,只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调整而已。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