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范后昆 名书竹帛(邹振亚先生致王其耀先生的一封信)

 lj0279 2020-02-17

2000年1月30日,就烟台王其耀推荐篆刻爱好者申延平创作情况复信,阐述自己观点。信文为:

其耀公:

尊札拜悉。

所荐申延平君作品,已经看过了。

福山前些年有个孙晓东,不知是否还在刻,现在又有申延平,可见故乡爱好篆刻者不乏其人,我非常高兴。家乡人里有您这样一位热心肠的书界前辈的关怀,实在是年轻人的福气。

学篆刻很不容易,要花时间,挤出操作的工夫,还要增加生活上的开销,挤出钱买工具材料以及学习资料等等。无论财力精力都得作很大的投资。

(邹振亚先生临帖作品)

至于自学而无师的人,学起来就更不容易。说难,我看就难在没有找到或还不了解,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上。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方法,就免不了由于无效劳动而造成时间的荒废和财力上的浪费。这是很可惜的。

看过延平君的这些印作,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欠缺了两个很重要的步驟。即首先要把篆书写好,特别是小篆。要多读,多临一些古帖(今人的不临)。如果没有书法上的根底,篆刻是搞不好的。篆刻绝对不是能拿刀在石面上刻出一些字来,篆刻是要通过“刀法”去表现“笔法”所产生的意趣。可以说,一个有成就的篆刻家断然离不开书法上的功底。一般地讲,一个好的篆刻家(或篆刻作者)又都应该是一个好的篆书家(或作者)。第二,要多临习古印,主要是战国古玺,汉代的官私印章以及明清诸大家的精品印作(今人的不必临)。篆刻的源头在古代,那里积聚着众多前贤们心血的结晶。不临古印,就找不到学习篆刻的门径,也便谈不到入门了。通过临习,去体会、理解篆刻的立意、结字方法、章法布局和用刀方法等。临印就是积累经验心得,为日后的创作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在临印上下一些功夫,就不能很好领悟篆刻艺术的真谛。

学艺也跟走路一样,目的地确定了,朝哪走,怎么走,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要到北京去,本来方向朝北,可是东一头,西一头,甚至南一头的乱撞,走了不少冤枉路,费了时费了力,目的地却没有达到。

(邹振亚先生临帖作品)

上边谈到的方法,不是谁凭空想象出来的,那是一条多少人能在创作上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建议申延平君暂时不要再随心所欲地去刻那些东西了。一个是坚持临帖,一个是坚持临印,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肯下大工夫,就一定会有成果的。欲速则不达,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有从“0”开始的决心和意志。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并且在实践中细心领会,不断总结,就能够缩短从入门到成功之间的距离。

(邹振亚先生临印作品)

来日方长,今后可以与延平君多联系,希望他能经常将自己所临篆书和所临古印寄一些给我看看。

(邹振亚先生临帖作品)

为便于学习篆刻,另附一份参考书目,请申延平君购书参考。

节前事情太多,又不敢潦草,这封信拖了数日才得奉复,祈谅。

请常联系。春节将至,恭颂

阖家安乐康泰

邹振亚拜上

附:参考书目

一、临印类

1、《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2、《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3、《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

4、《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二、临帖类

1、《王福庵书说文部目》

2、《邓石如篆书》

3、《邓石如篆书弟子职》

4、《吴让之篆书两种》

5、《篆法辩诀》(上海书店出版)

三、工具书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汉印分韵合编》

4、《缪篆分韵》

5、《汉印文字征》(包括补遗)

欢迎书法艺术爱好者关注“福山书法”微信公众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