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间休息只给三分钟!”中国虎妈教出天才儿童,却让外国网友吵翻了…

 长沙7喜 2020-02-17

能成为“第一”固然好,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享受那种站在巅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所有人的一生中都难免要面对失败——“不是第一就是失败”这种想法,只会成为孩子日后人生的枷锁,让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再也没有拼搏的勇气。

原创:Estrella

“课间休息只有三分钟?”

“每一分钟时间都应该花在学习上?”

“成为第一是唯一的选择?”

在最新一季的《天才儿童》(Child Genius)中,11岁小男孩的华裔父母教育方式再次引发争议——“虎妈教育”,是天才的必经之路吗?

“天才儿童”是怎样炼成的

就在前两天,引发过多次讨论的英国综艺节目《天才儿童》(Child Genius)最新一季收官。比起国内的《最强大脑》等竞智类节目,《天才儿童》将焦点放在了拥有极高天赋的孩子们身上。每一季,节目组都会挑选8-12岁左右的少年神童们,让他们在数学、语言、逻辑思维等多项能力上展开比拼。

这些孩子到底有多聪明?看几道节目里的题就懂了。

考验即时计算能力的数学题:

24639的立方根是多少?(答案为29)

如果A=20,B=5,C=42,那么B(C-A)-11等于多少?(答案是99)

以下数字相加之和是多少?7331 + 9326 + 3746 + 7504 (答案是27907)

也有考验记忆能力的:

给你一组打混了的字母,要求整理并拼写成单词▼

另一种出题方式,则是主持人报出单词让孩子们拼写,要求拼出的都是这样长度罕见,很多人连看都没看到过的单词▼

这个长达19个字母的单词含义是:跨学科

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脑电波,共有20个字母

除此之外,小选手们还要通过历史、生物、经济、文学等诸多领域的考验,比如:

拥有“南方共同市场”这一贸易共同体的是哪个大洲?(答案为南美洲)

1837年去世的穆罕默德·贝洛,曾经统治过非洲的哪个国家?(答案为索克托)

作家安妮·勃朗特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名为“xxx的房客”,这个xxx是?(《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

这些题目不但难度不低,更要求选手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想要夺冠,这群天才儿童们不仅需要极高的智商,还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临场反应。

最新一季中,有一名来自伯明翰Maths wizz的11岁华裔少年何家进(音译Gar Jun Ho)的表现十分亮眼。在科学竞赛环节,家进获得了12分的好成绩,尤其他在生物领域的知识面,引得评委们也赞叹不已。

而对于之前就知道家进的人来说,他在《天才儿童》里的表现并不令人惊讶。

家进三岁时从中国来到英国的父母身边,当时他完全不会说英文,不过三个月之后,他已经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四岁的时候,家进开始制定时间表来规划自己的安排;到了八岁,他已经成功通过了钢琴和小提琴的五级水平测试(最高为八级)。现在,他甚至已经开始学习GCSE的数学内容了(相当于中学毕业要求)。

不过引发网友们关注的却不是家进过人的天分,而是他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在家进成功闯入四分之一决赛后,题目的难度和冷僻程度让成年人都无从下手,家进也出现了失误。这场比赛后,节目组采访了家进的父母,二人明确表示对儿子的表现很不满意,母亲说在参赛的这段时间里,家进的课间休息时间只有三分钟,他应该把每一分钟都花在备战上;父亲更是直言:“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第一!

何家进的父母

当被问到对于儿子是否是“天才”的时候,母亲Faye是这么回答的:“家进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天才?这是一个很大的词。我看见过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引导,作为父母必须给予压力,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也因此,当家近想在决赛中选择希腊历史相关的课题时,母亲因为觉得“没用”而驳回了他的意见,替他选择了DNA这个“对未来升学有帮助”的课题。

获得第一才是成功的教育?

这让很多人想起了几年前红极一时的“虎妈教育”,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争论:

“孩子应该被允许犯错误,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看来家进明天连三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没有了

“韩国的教育系统压力很大,给经济带来了奇迹,但代价是什么?发达国家的高自杀率和高抑郁率是社会高度驱动的结果。生活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甚至有网友直接批评了节目组:“我认为这个节目不应该在电视上被播放,对于Richard Osman认为父母这样逼迫和操纵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我也觉得很失望。”

自从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出版了阐述自己教育理念的《虎妈战歌》以来,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虎式教育”是否值得推崇就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议题。

在《天才儿童》这几季的节目中,与Faye秉持类似观念的“虎爸虎妈”并不少,也不仅局限在华裔之中。激烈的比赛中,一旦孩子答错问题导致失分,不少父母就会立刻流露出失望与质疑的眼神▼

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位来自伯明翰的男孩Michael在一轮比赛中表现不佳,仅获得6分,他的母亲Jo就公开表示自己很失望;

还有一对印度裔的父母,他们的女儿在半决赛中与对手同分,为了帮助女儿赢得胜利,他们在观众席上拼命挥手,批评女儿对手的答案,最终以此方式帮女儿获得了进入决赛的资格。

在过去一季的比赛中,还有一对华裔姐妹花令人印象深刻。两人在竞争激烈的淘汰赛中碰面,姐姐以一分之差输给了妹妹,未能晋级;赛后姐姐崩溃大哭,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直接离开了赛场,丝毫没有顾虑被留下的妹妹的心情。

两姐妹的母亲还有一句听起来十分耳熟的名言:“我当年没能考上XX,因此,我希望女儿能够弥补我的缺憾。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送孩子来参赛时,这位母亲表示,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育模式是正确的。

然而获得第一,就真的能证明教育的成功吗?

“追求第一有什么错?”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曾经进行过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实验,他以智商大于等于140为标准,筛选出了1200名“天才儿童”。

L.M.Terman

这1200名入选者由美国政府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期从中能产生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一样伟大的科学家。然而五六十年之后,被追踪到的800多名神童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达成特曼和美国政府的理想,泯然众人。

这个结果已经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成功与智商和成绩都不能划上等号,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很多时候才是通往成功的必备要素。

《少年说3》中,曾经来过一位吐槽自己“奇葩家人”的少年。

他说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次次考第一,他的家人却恰恰相反。高一有次考试,他考了年级第一,奶奶却显得很担心;当他之后没能考到第一时,家人却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他非常不理解家人的心态,所以来到这个节目想要问母亲,“追求进步有什么错?”

一开始,这位妈妈也让主持人和很多观众大惑不解,毕竟,孩子有上进心,考试能得第一名,这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梦想。

听完妈妈的回答后,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她说,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经常能考第一名,她对此也感到很骄傲,直到有一天,她看见儿子在课桌上写了一句话:“考第二就是落后”——她开始意识到,孩子是不是把一时的名次得失看得太重?

为了帮孩子“减负”,一家人才开始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挂在嘴边。

这位妈妈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更重要的是,她深刻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是要让孩子成为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人,而是去做那个更好的自己。

能当“第一”固然好,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享受那种站在巅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所有人的一生中都难免要面对失败——“不是第一就是失败”这种想法,只会成为孩子日后人生的枷锁,让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再也没有拼搏的勇气。

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次比赛或是考试的得失,充其量也就是50米的冲刺跑,如果把目光放远,在整个人生的漫长跑道之中,50米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对那些过于看重“短跑”成绩的家长来说,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反而会使得孩子为了争夺一个又一个“冠军”而疲于奔命,心态失衡,甚至最终输掉整个人生马拉松。

“虎妈教育”的真谛

这一季的《天才儿童》播出后,很多国外网友再次开始批判亚裔的“虎妈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过于功利,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很多人其实根本没能理解“虎妈”蔡美儿教育理念的核心。

她的大女儿索菲亚从耶鲁法学院博士毕业后,曾经接受过《华尔街日报》的采访,在采访中她表示自己非常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甚至说自己以后也会这样教育孩子:

“我认为很多人对‘虎妈虎爸’的误解之一就是,觉得他们注重的是上大学,然后是研究生,以及找一份医生、律师、商人的工作,这可能是一个对于华人移民的刻板印象,但我从未感觉到这是父母强加给我的目标。

“从上高中开始,她就不参与我的选课了。她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我上过军事历史课,类似这种‘非传统亚裔要选的课’。我觉得她的培养更多的是给予我自信,以及培养好的工作(学习)习惯。从小培养这样的能力,对我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虽然从表面上看,“虎妈教育”代表着采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达成父母的期望,就像蔡美儿在书中写的那样,要求七岁的女儿练琴一直练到深夜,中途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不行……但在这种严厉的背后,是高要求”和“高响应”共同协作的教育模式——而这才是“虎妈教育”成功的关键。

她并没有像何家近的母亲那样以自我意愿为主,替孩子决定TA应该选择什么课题,而是从小替孩子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她让孩子相信,只要我足够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这可能比获得一次比赛的冠军更对孩子有积极影响。

“虎妈”蔡美儿本人也曾经接受过ABC的专访,当被问到“如果孩子得了A-你就会责骂她吗?”虎妈非常霸气地回应:“你在开什么玩笑?”

她说自己关心的并不是孩子最终得到的成绩是A还是B,而是TA有没有在学习过程中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关键的是,“我要让孩子看到我对她的信任,培养她的自信。我认为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达到卓越,不要自我设限,而是不放弃地努力。

这种“相信自己,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做到最好”的精神才是虎妈教育的真正内涵,也是她想灌输给孩子的人生态度。

蔡美儿还举了一个例子:

女儿有一段时间非常讨厌数学,并且认为女生天生就学不好数理化。虎妈告诉她,“我并不这么认为”。为了帮助女儿,她亲自出了很多习题,陪伴女儿反复练习,等到第二次测试的时候,女儿如愿获得了好成绩,也不再对数学有厌恶的心理。在这种正面的反馈下甚至喜欢上了数学。

这个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蔡美儿的教育理念——成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付出努力的过程。同时,她也坚持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聆听他们,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帮助他们做到更好;而不是仅仅设定目标,通过高压来逼迫孩子获得父母眼中的“第一”。

蔡美儿一家

怎样才算优秀的父母?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些争论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虎妈教育”能帮助蔡美儿养出两个出色的女儿,却也不一定适用别的家庭;对于养育出“天才儿童”的那些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们,谁也不能说“快乐放养”就是更好的选择。

但成功从来不在于一次输赢,好成绩也无法与幸福的人生划上等号——作为父母,永远应该清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考第一”的孩子,而是一个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全力以赴的人。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wXPFtjNNaC9lT7Zg81EOYA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18237

https://mp.weixin.qq.com/s/4by0X2ldEILV663fckHnBg

https://xw.qq.com/partner/hwbrowser/20190223A0FE6W/20190223A0FE6W00?ADTAG=hwb&pgv_ref=hwb&appid=hwbrowser&ctype=n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