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q1338 2020-02-17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十堰,成于二汽(见前文),但让它感受危机的,还是二汽。随着二汽的盘子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它在1986年凭借其系列载货车红火一时,打它主意的,不仅是周边的襄阳,还有省内的巨无霸——武汉。

武汉曾经错失过二汽。现在和平年代不打仗了,它也迫切希望二汽的总部能搬迁到武汉。

这是武汉对二汽发出的第一声呼唤。

十堰不会不明白,相较于襄阳,体量更大的武汉更具有威胁。

同时,它也清楚地知道二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二汽“三级跳”

多年的发展,让十堰和二汽不分你我。

在一篇题为“十堰汽车城何去何从?”的文章指出:在十堰城区,多数居民不是二汽的职工,就是二汽的家属,要不拐弯抹角的也一定有个在二汽上班的亲友,市政府的很多官员也出身二汽。

“而在生活中,打开电视,有东风电视台;翻开报纸,有专门的东风新闻版。走在街上,路牌上能见到车城路,购物有车城商场,住宅小区有车城新村……宾馆的名字除了车城宾馆,还有 像‘车身宾馆’这样在别处想都没法想象得到的古怪名字。”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汽车类工业院校在这里很多见(王千马摄)】

更重要的是,作为十堰最大的企业,二汽的工业产值在当年占十堰市总量的57%;它还是十堰最大的纳税户,每年上缴的税收占十堰市财政收入的50%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汽就是十堰的天,不能塌下来。

尽管外界“群狼环伺”,但十堰也要赤膊一战。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压力之下的十堰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反弹”,开启了自己的持续反抗。

第一战似乎比较成功,由于各种原因,武汉的呼唤并没有落实。这暂时稳定了十堰的情绪,不过它也将二汽的视线不由自主地拉得更远。

正是在二汽和法国雪铁龙合资成立了神龙汽车的1992年,“市场经济”成为二汽职工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而二汽也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

从“二汽”到“东风”,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意味着东风面临的是国内经济体制转轨、市场转型、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 这就像它和一汽之间的关系,尽管是根正苗红的亲兄弟,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它们也不再兄友弟恭,而是要在各种领域中“刺刀见红”。 除了解放汽车和东风汽车互不相让对台唱戏,它们还要在轿车领域拼个高下。尤其是外资的加入,更是让战局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说,在二汽发展初始,十堰空间之困还没那么明显,不管情愿不情愿,还可以借助襄阳来疏解,但是当二汽发展到这一阶段,十堰单一与落后的交通、工业用地不足及“先厂后城”导致其积累下太多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欠账”,注定了十堰的地理和区位环境与汽车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征已经极其不匹配。

东风当年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谈:由于交通不便,东风公司的主要商务活动都不在十堰总部,自然而然,老总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当东风总部的工作人员看到老总回来的时候,都是说“公司老总来了”,而非“公司老总回来了”。

各种因素的叠加,让二汽对山外的世界更加渴望。

当时有高层曾提出“三级跳”的设想:第一级,跳到襄樊;第二级,跳到武汉;第三级,跳到惠州。

当时东风内心里的希望,自然是要跳就要跳得彻底,最终的目的是要到经济最发达、市场更前沿的珠三角地区。

也就在二汽更名的1992年,它也曾着手南下,派人前往惠州整合正面临生死考验的熊猫汽车——这个已经建了厂房和生产线,却苦于无“准生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企业——从而希望在轿车项目上有所突破。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1996年,始终未获得资质的熊猫汽车不得不宣布流产,东风汽车惠州项目搁浅。

不过,这也为风神汽车在南方的销售搭建了网络,更重要的是,东风最终牵手日产。

肉烂在锅里

但是它的这一举动,对湖北却造成了极大的情感伤害。

在十堰的多年发展,已经让东风成为湖北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自家企业”。

况且东风一旦出了省,更会让留守十堰的10万多名职工产生被彻底遗弃的感觉。万一“迁都”与十堰发生利害冲突,谁来摆平?

数万职工的生计问题及一些东风老干部的反对,让东风的二级跳阻碍重重。

2002 年,东风与日产公司签署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尽管这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界最大的合资项目,也是对东风未来至关重要的一件事,但因为新合资公司的注册地设在了武汉,来自东风各方面的阻力蜂拥而至,该项目也被拖延许久。

这段时间里,十堰很难熬。

一方面,它要尽力阻止东风的外走,另一方面,它又要留住东风的心。

为此,它对东风的服务意识提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方便服务东风,十堰曾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协调工作的常设机构——十堰市政企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

这不免让人感叹,政府成立一个行政部门专门为某企业服务,这样的机构在全国可能都是独一份儿。

据说,连东风老总苗圩都曾经表示,这是一段十堰与东风合作的“蜜月期”。

然而,这个“蜜月期”对东风来说似乎稍微晚了点。

苗圩,北京人,1955年生,1982年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1997年调任东风党委书记之前,他曾任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1999年3月,他又党委书记、公司总经理一肩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位儒帅,但是为了推动东风参与同国际企业的合作和竞争,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身为北京人,他很少陷入当地的利益纠葛当中,而是更着眼于汽车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接受这个群访时,苗圩已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坚定的“迁都派”,并准备借东风与日产的合资顺水推舟“迁都”。

“迁都”既然不可避免,一直心仪二汽的武汉便成了最佳的选择。虽然这对十堰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伤害,但好歹“肉烂在锅里”。

更重要的是,在反反复复的“迁都”过程中,湖北对自身发展的全盘思考也帮助了武汉。

此前,湖北既希望武汉能带动周边发展,又怕武汉过于强大而变成直辖市,所以在对武汉的投入上,往往瞻前顾后,一些大的项目,宁可放到襄阳或者宜昌,也不放到武汉。武汉最终没有成为直辖市,与此同时,湖北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止住下滑的趋势。湖北开始认识到,“武汉兴,则湖北兴”。此后,全省上下开始统一认识,以武汉为龙头来带动湖北的产业发展,甚至由省长亲自担任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在各种利益博弈之下,十堰也不是毫无所获。

十堰会成为一座废都?

十堰支持东风总部迁往武汉,武汉则同意把东风增加的地方税收通过湖北省的财政转移支付给十堰。

另外,东风还给十堰留下了商用车项目和零部件事业部。

依据东风日产的协议,未来5年将投入40亿元资金到十堰基地,直接解决改造老基地资金匮乏的问题,提升商用车的生产技术和水 平,使用东风品牌。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位于张湾区的老二汽总部,大楼前是饶斌的雕塑(王千马摄)】

这些都让十堰在东风“迁都”面前,已然无从继续反抗,只有认命。

不过今天再回头审视,这一着无疑是东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妙棋,它让东风有了更开阔的发展腹地。

而且,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本就是“九省通衢”的中部大城的武汉,越来越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迹象。

站在武汉的肩膀上,东风越发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市场逻辑的胜利。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十堰与二汽的相互成就,缘于特殊时代的特殊政策、特殊安排,但市场的演进,终结了一个时代,也改变了一切。

二汽从十堰到襄阳,再到武汉,正如汉江顺流而下,拥有了广阔的大江和大海。

面对二汽的“迁都”,十堰一度很迷惘。

这是个汽车“拉”来的城市,也是人为造出来的城市,却随着车轮的滚远,一时有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当时外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十堰将会变成一座“废都”。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2003年,十堰市的GDP增速从2002年的13.9%滑落到4.1%。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十堰市1993-2017年生产总值柱状图】

2004年年初,十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充满着悲观的基调:“经济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不快,民营经济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

也正是在2003年,东风日产第一款高档轿车天籁在襄阳下线,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此前的 2000 年,襄阳全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经过10年的培育和发展,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为骨干、以零部件为依托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在襄阳形成。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汽车产业的发展,让襄阳拥有了国家级的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到2012年,襄阳又迎来了一个“重量级”项目——东风英菲尼迪。

此前,对这个“钱景”和前景可观的大项目,广州、郑州和大连等地方的政府也都十分希望能够引进,但是襄阳最终还是凭借其与东风的亲密关系而胜出。5月28日,襄阳当地与东风关于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签约仪式暨新天籁第50万辆整车达成仪式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内隆重举行。这也是东风日产继NISSAN与启辰双品牌战略实施后的又一重大举措。英菲尼迪的国产将助力东风日产的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对襄阳的好处不止于此。

得益于二汽的带动,1992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今天已经有来自美、日、法、德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前来投资,各类注册企业约4000多家,其中包括法国标致雪铁龙、美国德纳、美国康明斯等世界五百强投资企业近20家。

这样对比下来,高下立判。

“东风”再吹

十堰就这样一蹶不振了吗?

还有,二汽真的就抛弃十堰了吗?

这两条疑问,盘桓于每个十堰人的内心。

当年,他们付出了青春,遍洒汗水和热血,让这个山沟沟“换了人间”,而自己也到了风烛残年,转眼却只能枯坐愁城?

这一痛便是5年之久,但疼痛感也让人变得格外清醒。

东风的外迁,倒逼一批传统企业开始走上转型之路。

例如,专门围绕东风需求做配套零部件的十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着眼全面对接市场需求,通过与科研院所、主机厂家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甚至进入全球汽车采购链,它的销售额竟然不减反增。

这让它感慨,东风总部迁移给自己带来了阵痛,但也让企业在经历风雨后有了强健的体魄。

幸运的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打拼的东风,虽然眼光高了,但从来没有忽略过十堰。

对东风来说,十堰不仅是自己的根据地,而且这里还有多年积累的成熟产业工人,以及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形成的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

于情于理,东风都不会忘记十堰。

尽管东风只给十堰留下了商用车项目,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近些年来小轿车产能的过剩,加上一些一线城市实行购车限制政策,整个乘用车市场处于低迷的状态,十堰的商用车却异军突起。

十堰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就计划在2015年,使十堰市的商用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

也正是在这一年,由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沃尔沃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在湖北十堰正式成立并运营。

对东风而言,商用车不仅是东风汽车的发家产品,是东风汽车的基石,也是东风事业的顶梁柱。

有文章指出,尽管近几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放缓的新常态,但东风商用车仍长期占据国内卡车市场产销的头把交椅——将关系东风发展命脉的商用车项目继续放在十堰,无疑是二汽对十堰的再度认可。

让人更能产生某种程度的舒适联想的是,今天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在十堰所在的位置,正是二汽当年在十堰的总部。

当然,十堰对二汽的帮助还体现在微型车项目上。

尽管借助武汉总部掌控东北、西北、华东、华南等地的子公司,并通过与标致雪铁龙、日产、本田等合作,东风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在产品线上的不足,但一直不曾涉足微型车。这次它利用原东风在十堰的生产基地,与重庆渝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微型客、货车, 并于2005年推出第一台东风小康。

我们今天所见的东风小康,便来自十堰或者重庆生产基地。

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东风为安置富余职工进行的一项操作,但它的确已借助这一项目形成乘用车全系列产品。

更重要的是,以前困扰十堰的各种劣势也开始得到认真对待并逐一解决。空间逼仄,那就通过山地调整和用地调整来解决。

今天的十堰,新建了一批工业园区。这不仅给了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也让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升级有了腾挪之地。

至于交通, 随着汉十高速在2003年通车及汉十高铁在2018年10月12日全线贯通,从陆路进出十堰的便捷性和当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还有,距离中国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景区约25公里,从十堰繁华的北京路开车顶多半个小时就能抵达的武当山机场,也于2016年全面通航。

当这些劣势一一被改变之后,十堰再次吸引着东风一些板块企业的回流。

今天,当我们从十堰的载重车基地出发,经襄樊轻型车生产基地,再落脚武汉经开区的神龙轿车基地,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条保持着完整互动的由重、轻、轿组成的产业链,呈劲龙腾飞之势,龙头便在武汉。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东风今天位于武汉的总部(王千马摄)】

十堰就此也深刻领悟,放手其实也是一种爱。十堰让二汽迁都武汉,既是对二汽的成全,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二汽很难有日后向上的机会,最终的结局很能想见,那就是一损俱损,同归于尽。

相反,将总部放在武汉,可以帮助二汽自上而下打造“汉十千里汽车产业走廊”,实现产业的良好布局,让十堰、襄阳甚至襄阳旁边的随州,都能在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因之受益。

这既能帮助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也符合中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

不过,东风的外迁带来的心理震荡,还是让十堰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打破以往的单元经济结构,确立新的、多元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十堰先后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双亿工程”,逐步形成以中重型商用汽车为主,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医 药、设备制造等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走在十堰的街头,你随时能看到这样的城市标语——“仙山、秀水、汽车城”,以往一枝独秀的“汽车城”前面多了“山”和“水”。

山为武当山,水自然是指丹江口。丹江口不仅是武当山所在地,与河南共有的丹江口水库还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及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有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十堰打造生态旅游的态势越发活跃。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那些见证岁月并成为城市精神象征的二汽老车间、老厂房。

它们不仅不会在城市的发展中被清除,相反,如东风通用铸锻厂(20厂)、东风热电厂(27厂),会像北京的798一样,集中连片地进行IP化、产业化的文化园区开发。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图说:东风20厂厂门(王千马摄)】

这不仅会很好地实现旧物再造,而且还能保护汽车工业文化遗产,让人留住这座城市的“工业乡愁”。

在送走了一个时代之后,十堰,又开启了自己新的征途。


宅家,静心,读书,陪伴……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最好的抗疫!

从横眉冷对到相向而拥:武汉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争夺战

《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

陆敏主编

吴晓波 创作顾问

王千马 何丹 执笔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0年3月第1版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