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滕训超 2020-02-18

1.社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至今在我国的农村仍保留着众多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集中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鲁镇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中收录的小说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10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由此唤起作者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内容。

4.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途中偷豆;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八叔的船回来了;小伙伴们与同去;双喜写包票。

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了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铁的兽脊以动写静表现了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的心情请概括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的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三、课堂总结: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四、板书设计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反应灵敏自信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善于为他人着想;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聪明伶俐、细心周到。(5)双喜送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机智。

总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加重语气三个表达了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的困倦仍然看反映了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周到细致的热情;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天性。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出了情趣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京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美、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给学生太多限制重视理解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2.能够补充原文知识让学生在对比之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不足之处:由于文章叙述的故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部分细节学生感受不深宜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1.《社戏》同步练习 

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shěng) 惧dàn慢(dài

B.水() 松xiè掇(cuān来踱去(duò

C.辈(háng树(jiù) 一hǒng潺(chán

D.) 旺xiàng) 漂miǎo洁(jiǎo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赛 竭力 希奇 桕树

B.嘱咐 怠慢 聚拢 弄潮

C.乌蓬 驳回 屹立 欺侮

D.痕迹 豆荚 诚肯 钓虾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        由于    因为    如果   

B.        因为    然而    即使   

C.        由于    然而    即使   

D.        因为    由于    因此   

 4.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还以为船慢。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6.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dàn________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2)那老旦当初还只是duó________duó________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3)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zhào________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4)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guī xǐng________了。

 7.  选词填空。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母亲便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8.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社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2)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_______》。

 

5)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6)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如:嗅觉清香。视觉________,听觉________,触觉________

 

7)请谈谈你读了这几段文字的体会。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幢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有删改)  

1)作者记忆中的乡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进心里。

 

3)任选文中画线句中一处,分析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故乡的乡戏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问落入俗套,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

 

5)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0.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乌镇古朴的幽暗,它的古朴幽暗分别体现在哪两方面?请分别概括。

 

2)第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从全文来看,文章第自然段写作者的梦境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

 

11.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根据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布置了两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下列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七年级上册:《风筝》 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雪》
九年级上册:《故乡》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2)活动二:薪火相传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12.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13. 15分) 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D 【解A项的应为“xing”; B项的踱应为”du6“; C项的应为“hong”

2.B 【解A,“希应为’;C,应为”D项,应为

3.B 【解B项,既要根据课文原文来安排,更要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区分判定。

4.D 【解D项,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

5.D  【解】根据所所记,回顾文中月夜行船”-节的内容,分析描写景物的顺序和语句之间的联系,判断语句的衔接。

6. ,    归省

7.B,C,A,A 【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

8.1去赵庄看社戏时的所闻所见所感。

2- -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3表现了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4月夜航船

5船头夹着潺潺的激水的声音。

6朦胧悠扬柔和

7可以从描写方法如正面描写则面描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语言的精彩,可以从内容来评述乡村风光的美丽,可以从人物形象_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

【解(1) 事件人物”,“行为三个信息点上概括本段内容。

(2) 直接从文中引出-一句,直接写船快,“起伏的.….响船尾跑去是间接写船快。

(3) 从孩子的愿望和心理感受来分析,船已经很快,以为船慢表现孩子想早点到达赵庄看戏的急迫心情。

(4) -定要把景色、事件概括进去,”“”“这几个字少不了。

(5) 先表达声音发出的位置船头即可,现代汉语习惯于将主语放在最前面。

(6) 根据嗅觉清香一词仿写,用一个词准确的概括某一感觉的特点,关键要于器官特点相符合。

(7) 可以从描写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语言的精彩,可以从内容来评述乡村风光的美丽,可以从人物形象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

9.1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

2w“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表现了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 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气氛,烘托了人们幸福与喜悦的心情。第五段画线句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 , 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演花旦女子的温柔与妩媚,形神兼备,令人回味无穷。

4因为乡戏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

5抒情。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中心主题一 赞美了故乡乡戏的美好、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带给人的鲜活和感动,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由衷祝愿之情。

【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文章从第四段开始描写乡戏,逐段寻找乡戏特点的语句即可。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 句子赏析可从关键词(动词、 形容词)角度赏析。 本句中最为形象 ,首先应结合语境解释其意思—“是穿过,进入的意思。然后分析该字表现突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或品质—“字形象地写出了乡戏的魅力之大。最后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了对乡戏的殷切期盼之情。

3)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首先应指认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第七段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幢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一个,表明与前一句的内容正好相反,回答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的原因。

5)此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表达方式共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并且分辨五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文章最后一 段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乡戏由衷的赞美和祝福之情,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从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0.1方面指乌镇建筑古色古香色泽幽暗;另方面指古老的乌镇文化底蕴深厚。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镇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表达作者对乌镇的喜爱和赞赏。

3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首尾呼应)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逐渐消逝的伤感,为下文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做铺垫(引出下文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4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现代文明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现代人,应该珍惜和保护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富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而不能使古典文化变得虚无破碎” ,甚至消失。

【解(1) 审题后读原文,从前向后寻找与古朴幽暗相关的关键语询,如第段中的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 再如第段中的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一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根据这些语询可知,“幽暗是从颜色上来讲的,指呜镇建筑古色古香、色泽幽暗,古朴是从文化气息上来说的,指呜镇古老、文化底蕴深厚。

(2) “犹如表明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句子把乌镇比作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支摇曳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镇的美和温润,表达了对乌鸦镇的喜爱之情。

(3) 先读第,看写了什么内容,精读可知,第段借梦境感伤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接着结合全文可看,段不仅照应了开头,还为为下文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点明文章的主旨做了铺垫。

(4) “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江南文化对我们历史的影响,另一方面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江南文化这样的古典文化,不能使它们变得虚无破碎甚至消失。

11.1示例: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风筝》)

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

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 (《孔乙己》)

幅照相,寄托怀念感激。 (《藤野先生》)

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示例1 :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如《孔乙2》中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追问,《故乡》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都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弓|领的作用。他让我懂得在众口-中说出自己的话要有识见更要有勇气。

示例2 :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读常新。如他在《孔乙2》中对孔Z2“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示例3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 奶奶。鲁迅的冷峻给了那个时代,他的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解(1) 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仿写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与相应题目的关系。

(2) 要求学生围绕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反映出的主题,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不唯-,之成理即可。

12.1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老生 小旦

【解(1) 开场白,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这里可以抓住中国传统戏曲开宗明义,概括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即可。

(2) 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问题展开讨论即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3)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 -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考生应多了解中国戏剧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珍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13.

再也没有

人生就是一辆缓缓前行的列车,没有后退,只有前行。窗外的风景在眼中渐渐后退,留下的只有回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轻柔的指尖触碰枝头,花儿便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绽放出自己小巧可爱的花苞。努力地仰着头,接受阳光的照射与风雨的洗礼。经过风雨的洗礼,那小巧的花苞变得鲜翠欲滴。风给花儿伴舞,花儿顺着枝条旋转着飘落,洒满了一地,落在那芬芳的泥土中,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包围了整个校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粉嫩的花朵,变得枯黄,花瓣没了水分,像老奶奶干瘪的皮肤,怃光泽。那充满生气的花儿再也没有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绿茵场,好像给绿茵场镶上了-圈金色的光环。阳光下,有几个活泼的影子在跳跃着。他们背着书包肆意地在绿茵场上奔跑着,迎着猛烈的风,向着灿烂的阳光,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即使摔倒,也会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站起来继续跑。跑累了,他们躺在柔软的草坪上,伸开双手,透过五指看阳光,时不时朝着广阔的天空喊着,稚嫩的噪音回荡在这个校园中。如今,依旧是阳光满地,但那阳光下活泼的身影再也没有了

课桌上,有着高高的书堆,也有着炽热求知的目光。那渴望的眼睛认真地注视黑板,静静地在本子上解题。有时也会为了一个难题争得激烈起来,课上的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那毫不忍让的神情,是对知识的渴望, 是对真理的求证。即使经过激烈的争执,课下依旧在一起谈笑吵闹。一个人独自走在空旷的楼道里, 朝教室里望。那一列列整齐的桌子依旧静静地呆着那里,但那充满热情的少年们再也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 我的青涩时代随着花的凋落,随着活泼身影在操场消失,随着教室熟悉的背影的离开,也就静静结束了。但那一抹美好的时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东西都不可比拟。

我怀念我的校园,我的朋友,怀念那再也没有的青涩时代。

【解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前面有两段提示语,第一段是再也没有的事例,第二段是针对以上事例的议论抒情。我们重点应把握第二段,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这些语询是对我们思路的引导,从中可以理解出,只要是过去发生的事,而且这些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即呵。这样思考之后,把符合要求的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存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可以主要写一件事,也可以运用小标题,写几件事。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不过一定要有充足的论据。要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