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世泰: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初学者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

 tjboyue 2020-02-18

雷世泰: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初学者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

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因为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对初学者尤甚。我的经验,打基础时就是坐、站、走三步,称之为“三要”———要坐、要站、要走。

坐:

坐高矮适中的凳子(无靠背,高矮以大腿与地面平行最好),把从头顶到尾闾的轴的形状坐出来,重点解决塌腰问题,附带把顶头竖项、松肩坠肘、含胸拔背的感觉找到。

塌腰是一个困惑已久的极具普遍性的问题,至今仍然在被争论不休。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要把腰部向前的自然曲线拉到向后微微拱起,使整个脊椎从头顶百会到尾闾成为一个完满的拱形,从而形成弹拱结构。人在在坐着(坐正,不靠椅背)时腰部是非常自然、近乎完美的拱形,而这种形状在站立时、哪怕是曲腿站立时都很难寻找正确。当站立找不到感觉时,就坐下,然后在保持腰部形状不变的前提下站起来,开始可以把凳子弄高一点,让自己站起来时容易些,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把凳子撤走,自己极力维持住姿势不变,从而找到塌腰的感觉。人在骑自行车时腰背部的形态其实是最完美、最自然的。

需要说明的是,坐只是辅助训练方法,真正的目的还是要站得正确。当然,这种坐法也完全可以用来作为静坐修行的姿势。

雷世泰: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初学者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

站:

保持坐时尾闾以上身体的姿势不变,离开凳子站立起来,大、小腿夹角135°,初学时膝盖微弯即可。要求两脚分开不宽于肩(中间以一脚宽为准),膝盖前端不过脚尖,松胯,将身体重心尽量后收,所谓坐满后脚跟是也。

开始站双脚支撑,是双重,但由于两脚距离不过肩,所以与单重差距不大,很容易转换成单重。站到一定功力(双腿可站20分钟以上)后,把重心由两脚上移动到一脚上,同时注意保持身体整体姿势不变,两脚交替站。

站到每一脚都能坚持三分钟以上,就可以改练三体式了。非支撑脚摆到与支撑脚成45°的位置,向前迈出一脚半的距离,再把两手抬起到位,即为三体式。通过这样的办法转换到三体式比起直接站更容易达标。

走:

有了站桩的基础,下一步就要动起来,走。

双腿弯曲,规矩一如站桩,向前慢走,前滚后拔,轻提轻落,稳住重心,缓缓而行。走好的要点是松胯,头顶百会,脚踏涌泉,迈步时三里前顶,命门后撑,形成自我对称。双手自然下垂,腹内松静,不可腆肚子,将丹田深藏于骨盆之内,方为气沉丹田。前滚者,每迈步以脚跟先落地,如何逐次全脚掌落下,仍然要求坐满在后脚跟,脚趾抓地,涌泉穴吸地。后拔者,把后脚拿上来时尽量勾着脚尖,也就是足三里鼓起。抬脚不需过高,与脚踝齐。两腿要磨踵而出,不可分得太远。两脚始终保持平行,不可八字脚。迈步的大小距离以前走不费力为准,不可过于追求步辐的大。

许多拳中的问题都可以在走中解决,正可谓“一走了之”,比如明劲、暗劲、化劲,前走时,如果用的是后腿蹬的力,则是明劲;让给用的是前腿向后扒的力,则是暗劲;两种劲有机结合,完成前进的动作,就是化劲了。再比如,正确使用膝盖的问题,每走一步都在实践着大腿与脚平行,膝尖与脚尖一致,膝盖不过脚尖的规矩,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膝盖自然不会扭伤。再比如坐满在后脚跟的问题,也是每一步都在体验着,随着重心从脚跟逐渐滚动着移动到前脚掌,你就对把握重心位置有着明确的感觉,想控制在哪就控制在哪,绝对心中有数、脚下有分寸。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柔性节点、弹拱结构、滚拔式运动、临界态训练,孙拳的这八条要领都可以在这一走之中体验。

走还有一个特殊功效,那就是可以治拳病。打拳憋气了,努着劲了,找大夫没用,只有慢慢把气血理顺,让气血归经,这时走(注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走,不是现在不断提倡的散步,而是照我说的规矩走)就是唯一能够帮助你的,放松着去走,气可以沉下去,由于不打拳,不用考虑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呼吸可以很顺畅,慢慢地就能调理好。如果膝盖疼痛,或者身体别的地方不舒服,不能正常练习了,不敢休息,怕好不容易练的功夫被耽误,那就也来走,至少可以保证不退步。

所以,“走”千万不能小看,“三十六计,走为上”。我自己每天都走半小时以上,非常舒服,特别适合养气。运动量其实也不小,与打劈拳相差无多,半小时同样能汗流浃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