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总结:生态破坏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含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等)

 地理教学资源库 2020-02-18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难度
系数
中高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
背诵核心公式,精研3道综合大题搞清思路
重点
关注
核心公式
注意:用核心公式套所有的自然灾害哦
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说的很玄奥,其实就还是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方面就是: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植被;
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就是:有针对性的说说,例如水土流失,肯定会造成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 荒漠化也是会不利于城市建设,会加剧财政负担(毕竟治理荒漠要钱嘛)、压缩了耕地面积等。
【请你记得,导致生态破坏了,它的原因,怎么滴都有些极端。比如气候干旱还多风沙等。】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是XXX气候,气候特点是XXX(例,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基本上是极端类型的气候特点。比如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且多风沙”“旱涝灾害频繁”这种。
水源
近河流,水力冲刷?
地形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冲刷? 山区地势陡峭,利于冲刷?
土壤
土壤贫瘠?土质松软?
植被
植被稀疏
人力原因
过度+不合理
过度砍树、过度放牧、过度灌溉、过度XXXX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灌溉,不合理扩张········
人口
人口激增,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
城市化
城市过度扩张,居民点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针对自然因素,可以采取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原天然植被【优先写前两个】
工程措施
草方格防风固沙? 水利工程(水库)?跨流域调水? 平整土地、修梯田?等一系列,你觉得可以做的工程类措施。
农业措施
合理灌溉、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合理耕作等
化学措施
化学中和,除去污染?除去重金属?
针对人力因素,可以采取的措施
合理
合理放牧、合理开采、合理采矿、合理耕作······
人口
控制人口合理增长
产业
调整产业机构,实现产业机构多元化
发展XXX产业,提高就业率
城市
合理建设城市,防止过度扩张
意识&机制
树立XXX保护意识;建立XXX预警、监测、治理机制(制度)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是的)
请注意,如果问“你可以干什么”“请问你如何做”,请你合理选择,你能做的很少,大概就是“号召他人XXXX”“自己不去XXXX”。请千万记得。
【看看就好,因为很多,请你用核心公式自己套着来分析】
1、黄土高原形成的外力作用:风力的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形成的外力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3)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2)黄土疏松,易受流水侵蚀。(3)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和 破坏植被
4、水土流失的治理
措施有: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②建立早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③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④小流域治理的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⑤植树种草,恢复地表植被。
补充知识点:
1、荒漠化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荒漠化形成:
①自然原因:a、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植被稀疏;c、地表有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c、大风频繁,风蚀作用强。
②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b、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b、工矿交通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严禁乱砍滥伐、滥牧、滥垦;c、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f、 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喷灌滴灌技术;g、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量。
(东南丘陵、四川山区、云贵高原等地)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地表起伏大,重力作用强;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蚀作用强;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③陡坡开荒。
2、治理措施:① 封山育林,禁止陡坡开荒,乱砍滥伐。;② 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 革新炉灶,节省燃料; ④ 大办沼气、发展小水电、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⑤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3、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③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引起自然灾害损失更大。
没必要背诵下面这张表,你能根据我上面核心公式的表格,分析出来就成。
区域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②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
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
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
旱半干
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
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
②早期预警;
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此外,东北的森林破坏、湿地破坏,因为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水土流失问题及其治理
2.找&删减材料:
该题背景显然是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因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地做出的努力。
4.画示意图,形成题目。
形成试题的过程中,遵循逻辑链,就是考察一下为什么要种?怎么种?是种什么的问题。
(2018海南卷)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3分)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3分)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分)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分)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分)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分)
(3)启示:就是我们要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自然是四个字“因地制宜”。
试题评价
中高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了区域发展,需要调用大量基础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