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光帝为何违逆祖训,硬要葬在慕陵,真是因为挖到了“石母”?

 图说历史 2020-02-18

《周礼·春官· 小余伯》记载:“辨庙祧之昭穆。”这里的“昭穆”即宗庙制度,规定着祠堂宗庙神主牌的摆放次序。具体说来,就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在墓地的葬位选择上,同样基于这种原则。如下图所示。

违逆祖训的道光帝

道光帝驾崩后,葬于清西陵中的慕陵,但乾隆帝生前就曾反复叮咛:“子孙断不可于他处另卜吉地”。道光帝肯定知道这一点,可他为何不顾乾隆帝“昭穆相建”的敕谕,硬要违背祖制葬在清西陵呢?究竟是大逆不道,还是另有隐情呢?

帝王最后的荣耀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为了长生不死,不断追寻长生不老之药,最著名的当然是秦始皇,还留下了“徐福东渡”的传说。当他们发现“炼丹求仙”没有作用时,又开始把目标对准了陵墓的修建。毕竟人生短短数十载,眼睛一睁一闭就过去了,死后却要在地下长眠千年。

因此,帝王登基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通常是为自己的陵墓选址。帝陵不同于常人,规模浩大空前,动辄征召民工数十万,耗时数十年,花费更是惊人。所以,帝陵一旦开土动工,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是,修帝陵最怕看到一个东西,那就是“石母”,一旦遇到了它,那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将付之东流。

什么是“石母”

所谓“石母”乃“水之精石”,在地下水中待了千万年,吸收天地之灵气而成。一旦出现“石母”,周围必定有水存在。由于“石母”深埋地底,往往是陵墓即将完工时才会被发现,为了防止地下水倒灌陵墓之中,只能重新选址建陵,这就意味着之前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全部白白浪费掉了。所以帝陵的修建,最怕遇见“石母”。

倒霉的道光?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帝陵遇到“石母”呢?还真有,就是上文提到的道光。1821年,道光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在东陵吉地为自己修建宝华峪,历时6年建成。1827年9月,早已去世的孝穆成皇后,被迁入东陵宝华峪。谁知没过多久,皇陵竟然出了个大纰漏:地下水涌进了地宫,堂堂一国皇后的棺椁竟泡在水中。

道光帝勃然大怒,下令将已经建好的陵墓拆除,并责令朝廷大员另选墓址,最终在龙泉峪找到一处“龙气旺盛”之地,由宠臣穆彰阿主持,为自己修建了慕陵。但是,一向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难道真会因为地宫漏水,就耗费两年另行选址,并花费240万两白银为自己重修帝陵吗?这位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上朝的皇帝,为何铺张的连慈禧太后都自叹不如呢?

道光帝的小九九

其实,道光帝违逆祖制、耗费巨资修建慕陵,心里有着自己小九九,从他写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内心真实地想法。在龙泉峪隆恩殿前,刻着道光帝的两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翻译成白话,就是:“我的陵墓不仅风水好,而且还靠近父亲的陵墓,这样我就能时常感念父母的恩德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道光帝之所以如此大逆不道,就是因为龙泉峪靠近昌陵,而这里是他父母的陵寝,了却了他“子随父葬”的心愿。关于这一点,他曾毫不忌讳的跟咸丰帝提起过。

当然,为了证明自己改迁帝陵是合理的,道光帝还曾说过:“勿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别说我迁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那是上天赐给我的,天命不可违。在天命面前,只好对不起祖宗,你们其他人就别废话了。

小结

在我们印象中,道光属于勤俭的皇帝,但从修建皇陵这件事来看,他所谓的“爱惜民力”、“恪遵成宪”,并非发自内心的想法。侵略者都打进国门了,他还为了一己私欲,耗费国家大量财力,为自己寻找了一处风水更好的龙泉峪,至于花了多少钱,他心里压根不在乎。至于所谓的“节俭”,不过是一张“画皮”而已,你们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