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长期能源战略制定的几点思考|文选

 醉清风1126 2020-02-18

纵观人类能源发展历程,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是在新生能源和资源供应充足、能源技术有经济性的背景下实现的。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离不开强有力的能源保障。中国能源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期内仍是稳定供应、清洁低碳和经济便捷。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需以系统性、全局性思路协同应对,应以创新为推动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以财税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两只手”引导能源发展,以全方位国际合作打造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实现能源现代化。

01

保障稳定供应是对中国能源行业的长期基本要求

1.1  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在2035-2040年间达峰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美国的31.5%,日本的62.4%。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且预计2035年前将有1.7亿人进入城市,拉动居民用能和交通用能持续快速增长。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经济发展将提质增效,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但经济增速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035年前年均5%左右;2036-2050年间年均3.5%左右)。按当前年均能源强度下降3%~4%测算,2035年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仍将不断增长,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继续攀升,2035年达到25%左右。综合分析认为,2035-2040年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峰,年消费总量为57亿吨标煤,较2017年的46.4亿吨标煤再增加10.6亿吨标煤。总体上看,未来中国能源需求增量大,油气类能源国内供应缺口持续扩大。

1.2  “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保障中国能源稳定供应的关键是油气

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储量约2500亿吨,排名世界第二。按目前国内消费水平测算,还可至少供应65年。203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攀升至7亿吨以上,即较2018年再增加1亿吨左右。若国内年产量保持2亿吨水平,203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在73%左右。天然气作为中国能源转型的现实抓手,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2035年接近6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提高到50%以上。尽管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低于石油,但其民生属性更为突出,对供应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夯实国内基础是中国油气发展需长期坚持的方针。历史经验表明,国内油气持续稳产增产对中国油气稳定供应至关重要。从中国拥有的油气资源总量角度看,开发仍有一定潜力。中国陆上和近海海域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达1085亿吨,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71.7亿吨,探明程度仅为34%;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高达5.44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和煤层气更分别高达22万亿立方米和11万亿立方米。但问题在于中国油气资源品质较差,地形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一方面,需加快技术创新,从根本上突破国内油气产量的技术制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从战略上长期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源开发。

1.3  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提高了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要求

电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载体,电力消费水平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来看,未来中国用电量将稳步增加,预计2035和2050年将分别达10.6万亿度和12.2万亿度,较2016年分别增加4.2万亿度和5.9万亿度。其中居民和商业用电是用电增量的主体,占用电增量的50%以上。一方面用电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电力民生属性增强,两者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从电力体系设计、电力技术以及电力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发力,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例如从传统的以集中为主的供电方式转向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深度融合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打造坚强的智能电网,增强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能力等。

02

清洁低碳是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

2.1  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功解决了能源“有没有”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新变化,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能源行业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预计2035年和205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可较2015年分别下降55%和75%;非化石能源占比快速增长,2035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28%和38%;天然气占比将稳步上升,2050年超过16%;石油占比2035年和2050年降至18%和15%;煤炭占比2035年和2050年降至42%和31%。天然气加上非化石能源,即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2035和2050年将分别超过40%和54%。在此能源结构下,中国的清洁能源比重要高于当前美国(46.2%)、日本(31.7%)和德国(41.7%)等发达国家,也高于2050年世界平均水平(预计为46%)。届时,中国能源体系将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化。

2.2  协同推进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利用

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使得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也应根据其特点,注重方法模式的创新,例如作为能量双向流动的交换和共享网络,能源互联网可实现信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利用主要看煤炭,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主要在于发电。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占比看,2050年前煤炭仍将是中国第一大能源,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至关重要。煤基燃料的清洁利用关键在于集约化利用,重点是发电和现代煤化工,其中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应在60%左右。

2.3  天然气可在中国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

天然气含碳量低,同时具有经济性、方便性、清洁性、安全性等明显优势,既可在大部分领域代替石油(除某些石油化工原料和航空燃料领域),又可在发电、供热、工业等领域替代煤炭,缓解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天然气使用灵活,可利用天然气调峰加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有效助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供应侧看,全球天然气资源总体丰富(剩余技术可采储量达186.6万亿立方米),且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供应总体过剩,天然气价格预计不会大幅攀升,对中国引进外部资源较有利。

03

经济便捷是对中国能源发展的现实要求

3.1  人类历次能源变革的核心在于新的能源技术(品种)更具经济便捷性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石油利用成本大幅下降及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更加便捷,导致了石油对煤炭的替代。美国近10年来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主要因页岩气技术革命导致天然气成本下降。尽管当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持续进步,但利用成本仍相对较高,加之配套利用设施不完善的制约,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革命性替代尚需时日。

3.2  中国能源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制约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10%,而英国、美国等国仅为约5%。能源价格较高是能源消费支出占比高的重要原因,2016年中国煤炭、汽油、天然气和工业用电价格分别是美国的2、1.5、3.5和1.7倍。能源与劳动、资本均是国民经济发展最本源的投入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驱动力。高价格能源会推高全社会用能成本,特别是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相对高昂的能源成本必然降低企业全球竞争力,进而间接降低国家经济竞争力。

3.3  经济便捷能源是解决能源贫困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国能源贫富差距较为悬殊,例如深圳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为1128千瓦时,青海省农村地区仅为231千瓦时。同时,全国仍有少部分地区处于能源贫困状态,例如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贫困山区,薪柴至今仍是居民的主要生活燃料。能源贫困是贫困的特征,也是持续贫困的一个原因。能源贫困不但严重损害居民健康,而且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能源贫困要因地适宜,利用好当地资源,例如小水电扶贫、光伏扶贫、沼气开发等,以此提高能源的经济便捷性,使得能源贫困的解决更具有持续性。

3.4  提升能源经济性的关键在于技术和管理创新

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依靠页岩油气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取决于灵活的市场机制。为降低中国用能成本,应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清洁化利用成本,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同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降低制度和交易成本。

04

长期能源战略的四大体系构建

一是构建全球领先的能源科技体系,以创新驱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作为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降低能源技术成本、扩大新能源技术应用范围、推动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走出去;加快推进信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提升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尽快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能源产业,抢占全球能源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打造满足产品和服务系列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创新平台;以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形成共享经济、无纸办公、远程会议等节约型社会风尚。

二是完善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能源财税政策体系,以政府有形之手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发展。通过对处在萌芽期和发展初期的新型、前瞻性和战略性能源技术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完善和建立碳税、资源税、污染税等反映资源与生态环境成本的税收机制,以税收为杠杆扭转高耗能生产和生活模式,推动节能降耗、清洁低碳转型;增加对农村地区能源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依托地区优势资源扩大具有“造血”功能的新能源技术应用,全面解决当地能源贫困问题,提升能源现代化服务水平。

三是形成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以市场的无形之手实现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三者间的平衡。理顺能源的商品属性、民生属性和金融属性之间的关系,打造国内外现货与期货市场相衔接、价格传导机制顺畅、民生有保障、供应成本低廉的能源价格体系;建立能反映峰谷调节、季节特点的能源供需形势变化的价格体系,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及富有弹性的能源供应体系;建立能反映能源稀缺性、清洁性和低碳性的价格机制,通过合理调节能源间的比价关系,引导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四是打造国内外资源充分利用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能源安全。不断强化国内能源勘探和开发、能源节约与替代,加快能源储备与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统筹国内外能源资源和能源市场,树立“以能源供应不中断为基本、能源价格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清洁化”的能源观。以构建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为指引,不断推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能源战略,实现能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提升军事保障能力,以能源投资和贸易带动经济贸易等全方位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机遇,推动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在全球快速布局。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需求调控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力和控制力,足量、稳定、经济、清洁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原文信息


题目:关于中国长期能源战略制定的几点思考

作者:戴家权,王利宁,向征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