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茶香飘万里 2020-02-18

翻开人类历史地图,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一个庞大的、近于封闭的区域跃然眼前,这里就是中国,她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绵延不息。她还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同样有群星璀璨的考古文化,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这里史前文化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本文的主角就是位于其东部的这个半岛及其周围地区。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我们前文有讲过,苏秉琦先生将中国考古文化划分为六个区系,在中原区系东部就是山东区系,学界通常称这里的考古文化为海岱文化,岱字来源于泰山的别称,就是“岱宗”,按照我们前文命名的特点,本文将其命名为“泰山圈”,以“泰山圈”为核心的海岱地区与以“嵩山圈”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相爱相杀,此消彼长,在交流与斗争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苏秉琦先生将中国考古文化划分了七个区系

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我们首先看下这个区域现在是什么样的环境。

地貌

山东这个区域由大陆和半岛组成,东西700多公里,南北400多公里,北部与河北省接壤,南部是苏皖两省,西南方向为河南省,东部是茫茫的大海,胶东半岛宛如一只巨手探入大海,硬生生在黄海中撕下来一块成为了渤海,与对岸的辽东半岛遥遥相望。

渤海湾在晚更新世期间还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在全新世海侵中形成的渤海湾将远古时期迁移过来的古人毫不留情地分割在两个区域,只留下了一连串的海岛,宛如一条珍珠项链串接着曾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人们,同时也为他们的后代跨海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这条岛屿组成的项链人们称之为庙岛群岛。

山东虽然被称作“山东丘陵”,其实丘陵地带占总面积只有35%左右,平原的面积在50%以上,这要归功于全新世海退及河流的冲击和泛滥。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山东中部是一览众山小的泰沂山脉,西北方向是与华北平原连成一片的平原地带,东部为低山广谷的胶东丘陵地带,其与中南部丘陵区域之间也是一片平原地区,人们称之为胶莱平原,与西北部的华北平原呈现一个弧形环绕在丘陵地带的周边。

整个区域河网密布,密度达到0.24/平方公里,长度在50公里以上河流有一千多条,大多属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同时在中南丘陵的西北边缘地带分布着众多的湖泊。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海岱文化地区地形地貌

这里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在12-14°C。这个温度对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类来说明显偏低了,但几千年前这里的气候及地理环境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将视线移到10000年前,看下那个年代这个区域是怎样的呢?

溯源

我们都知道,11500年的仙女木事件结束之后,温暖的全新世来临了,这个时期在学界通常被划分进新石器早期,之前的年代通常会被划分进旧石器晚期和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

山东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址非常少,相关资料也很可怜,已经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东南及苏北东部一带,胶东半岛也有一些发现。其中以泰沂山脉腹地的沂源千人洞上崖洞临沂凤凰岭一带遗存为代表。绝对年代据栾丰实先生推测在15000年-10000年这个时间段。

在更南部的汶泗流域也发现了一些旧石器遗存,与上述旧石器遗存文化面貌不同,属于不同的文化族群。

这个族群的文化面貌与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存比较近似,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由于所得资料实在有限,我们这里不做详述了。

从年代来看这几处遗存与之前发现的本地区最早的新时期文化“后李文化”之间时间上的缺环非常明显。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旧石器遗址主要分布在千人洞、上崖洞、凤凰岭一带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在泰沂山脉南侧发现了扁扁洞遗存和黄崖洞遗存。

扁扁洞遗存黄崖洞遗存的主体年代分别是10000-9500年和9500-9000年,两者从时间、地点、文化面貌几个方面都能衔接上,说明是同一个族群的不同阶段。同时黄崖洞遗存与之后的“后李文化”也能够形成衔接。

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海岱地区早期考古文化由扁扁洞遗存-黄崖洞遗存-后李文化这条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发展脉络。

与我们前文讲到的中原地区嵩山圈李家沟-裴李岗一样,都是本地独立发展的考古文化。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扁扁洞遗存位于沂源县西北12公里处

很明显,以淮河为参照,西北部为李家沟遗存,东北部为扁扁洞遗存,两支文化遗存是两种文化来源,彼此没有交流。

嵩山圈李家沟遗存延续了北方的罐文化体系,而泰山圈的扁扁洞遗存代表南方的釜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竟然一直延续到了新石器中晚期。

如果读过笔者前面系列文章,我们不难想到,这是来源于两条线的人群,扁扁洞遗存的古人类是沿着大陆架北上的那群人,而李家沟人是翻越云贵高山过来的那群人。

沧海桑田,由于环境的变化,两个地区的古人类聚居区逐渐靠近,两个文化区在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的交流融合及争斗,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古人类迁徙路线

据学者考证,11500年-8500年这段时间,泰沂区域气候与其他地区类似,处于冰后期的波动阶段,气候温凉,海水这个时候刚进入渤海湾,到9000年时候才推进到现在的海岸线附近,进入距今8500年以后,这个地区的气候开始变得温暖。后李文化也就在这个温暖期到来之际降临了。

诞生

9000年前随着全新世进入中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到距今8000年的时候这个地区的整体温度要比现在高3-4°C,从植被和动物来看,与现在江淮一带的气候情况类似。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曲线

山东地区全新世期间气候变化的第一个节点大概在8500年前,在这个时间点,深山腹地山洞里顽强生存的古人类走出洞穴,来到了泰沂山脉北部的冲积平原地区。在这里创造了后李文化,目前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有十几处,大多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丘陵及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在40-50米。

距今8000年前后海平面再次波动,并发生了海退,海退形成的富含养料的沉积平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8000年前,豫东和鲁西一带地势比较低洼,我们知道,在战国筑堤之前,黄河下游改道和泛滥非常频繁,所以这个地带发现的考古遗址很少,考古遗址主要就是分布在黄河摆动区两侧形成的冲积平原上,西部靠近太行山这侧有磁山文化及北福地一期。东部则是本文主角泰沂山脉北部的后李文化。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黄泛区及几支文化势力分布图

黄河今天已经稳定在泰沂山脉北部,在远古年代却并非如此,基本上沿着今天的浚县 、内黄 、大名 、曲周 、巨鹿 、深县 、蠡县 、高阳 、安新 、霸州这条线,从天津处入海。

古黄河与太行山中间形成一条长廊,也是由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构成,宽度有70-120公里,磁山文化就分布在这个区域。同样古黄河与泰沂山脉之间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区域,范围差不多。这里分布着后李文化。

黄河这个冲积扇外围则是我们前文讲到的裴李岗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让裴李岗文化在这个时期一枝独秀,远远超过了同期的磁山文化和后李文化。

与磁山文化不同的是,泰沂山脉这个区域形成了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而太行山东麓地区由于处于嵩山、泰山、燕山几大文化圈的碰撞地带,在这之后并未形成连续的文化发展脉络,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很明显是受到了几个文化圈势力的交叉影响,与淮河中下游区域这个碰撞地带表现出来的考古文化现象类似。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文化碰撞地带示意图

在裴李岗时代,这个区域的文化面貌虽然自成体系,但更多的是与裴李岗文化接近,这里应该是裴李岗的势力范围。

仰韶时代由于中原文化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向西,和东部的淮河下游地区,这里成了海岱文化的势力范围,磁山文化的继任者后岗一期表现出来与海岱地区北辛文化更加接近的文化面貌。

之后随着中原和海岱势力的此消彼长,这里的文化面貌也随之变化。

相比裴李岗文化100余处的考古遗址,后李文化十几处考古遗址的确显示出她与裴李岗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环境所至。

我们看下后李文化考古遗址分布情况。

分布

后李文化绝对年代目前不是很清晰,本文采用9000-7300年前这个时间段(多数文献认同8500年为上限),本文采用这样的断代主要是基于前后考古文化时间上衔接的考虑。这里我们不做深论,留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后李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 16 处,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带。

主要包括长清月庄、万德西南,历城盛福庄、张马屯, 章丘西河、摩天岭、绿竹园、小荆山和小坡、茄庄西, 邹平孙家,张店彭家庄、临淄后李、广饶西大张、潍坊前埠下等,还有在泰沂山脉东南发现有诸城六吉庄子遗址。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这些遗址与其他地区考古遗址分布特点基本类似,大多分布在河流滩地和河谷阶地上,离河流不远,便于饮水,离山地较近同样方便采集和狩猎。

根据出土的陶器组合,学者将后李文化分成两个器物群,以小荆山遗址和西河遗址为代表的西河类,另一个是以月庄遗址和前埠下遗址为代表的月庄类。

两者的发展轨迹有明显区别,通常认为,西河类遗址是后李早期遗址,月庄类遗址属于后李晚期。

月庄类遗址的器物类型出现了北辛文化的风格,这或许是后李过渡为北辛文化的一个依据,按照学者分析,北辛文化虽然有后李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但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而且北辛文化的测年数据实际上与后李文化存在交叉,也就是北辛文化与后李晚期存在着一段并行阶段。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按照我们前面文章的经验,这应该是有外来族群进入了本地区,这个外来的族群是谁呢?

四、变迁

根据上文描述,我们可以做出推测,在后李文化进入晚期的时候,有一群人来到了后李这个族群所在区域,并在这里定居生活下来。

他们的到来导致了后李文化器物类型的变化,也就是出现了月庄类型。

这群人同时创建了北辛文化,在与后李文化同步发展一段时间后,后李文化最终被北辛文化取代,这或许是海岱文化区最早的一次“改朝换代”。

后李文化十几处考古遗址到北辛文化猛增到100多处考古遗址,大有与裴李岗文化分庭抗礼之势。

考古遗址的增多说明这个时期海岱地区文化空前的繁荣,但整体上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还是处于强势的地位。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黄河下游考古文化分布

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一直持续到仰韶的晚期,随着大汶口文化的崛起,海岱文化区开始反超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到来之后,中原文化再次崛起,不过海岱文化也不遑多让,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交往和融合极其密切。

随着夏王朝的来临,中原文化彻底站在了中国考古文化的顶端,海岱文化开始沉沦,一直到周代,彻底融入华夏体系。

这些是后话了,我们还是看下是哪些人来到这里,并促进了北辛文化的诞生。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后李文化时期,中原与海岱就存在着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流向是由裴李岗文化对后李文化产生影响,这是文化流动中由强至弱规律的正常体现。

这种影响并不大,体现在个别陶器类型的样式上。

综合学者们的考古结论,北辛文化实际上是受到三支文化的影响,一支是本地的后李文化,还有一支是淮河中游地区的双墩文化北上,最后一支就是空前发达的“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东进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豫东和鲁西地带是大片的洼地,不仅不适合人类生存同时也阻碍了两地古人们的交流。

聪明的贾湖人沿着淮河及其支流向东及东南方向迁徙,这样可以绕过豫东的那片洼地,他们来到了安徽及江苏的北部地区,影响了本地文化之后从鲁南苏北地区逆着古泗水一路北上。到达了泰沂山脉山前的阶地平原上。并留在这里创建了北辛文化。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北辛文化的主要来源是贾湖文化,同时融合了其他几支文化

随着大海侵的到来,裴李岗时代结束,北辛文化也受到重创,一部分北辛人走北部通道进入太行山东麓,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与北辛文化类似的后岗一期。

有的学者提出在海岱地区北辛文化结束以后有个短暂的时期,并将其划分为后李二期,随着考古大年代框架的建立,这个说法变得很微弱,但本文认为有其合理之处。

这点与半坡被庙底沟取代,庙底沟突然崩溃以后,半坡文化死灰复燃是类似的。

随着北辛文化的出现,海岱地区考古文化开始了独立发展的脚步,之后经历了大汶口晚期的辉煌到海岱龙山的强盛一时。

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我国辉煌的远古文明。

她与中原地区恩怨情仇几千年,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形成史

黄河下游文化序列

结语:这里是太昊、少昊、颛顼、帝喾等这些中华民族先祖们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字、语言、祭祀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书写了浓妆重彩的一笔。她同样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续考古文化静待我们下文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